【摘要】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我國與世界各國經濟交流日益頻繁。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跨境電商在數量和規模上日益龐大,成為外貿發展新的增長點。但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跨境電商監管效率偏低,應搭建多元化信息共享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監管精度,提高跨境電商監管效率。
【關鍵詞】跨境電商 監管效率 大數據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據《2016—2017中國跨境電商市場研究報告》預計,2018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將逼近9萬億元。如此巨大規模的跨境電商引發社會關注,其監管問題更需謹慎對待。
搭建多元化信息共享平臺,形成多層次跨境電商監管體系
我國跨境電商監管并非是單一部門的責任,而是由海關、質檢、工商、稅務等多個部門協同監管。因此,為提高跨境電商監管效率,應由政府搭建信息共享平臺,讓各部門之間能夠實現信息共享、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徹底消滅信息閉塞引發的多頭監管、重復監管現象。借助信息共享平臺,各部門可以有效地進行權責劃分,在職權范疇內開展監管活動,避免出現越權監管、無人監管現象。讓各部門通過信息共享平臺明晰自身責任以及在整個監管體系中所處位置,一旦部門責任清晰、任務明確,跨境電商監管效率將大大提升。此外,政府信息共享平臺搭建應由專業企業、團隊負責,確保信息傳遞具有即時性、準確性,同時,要為各部門配備專業技術人才,以便更好地執行信息共享工作,堅決杜絕形式主義,切實將信息共享平臺應用到跨境電商監管工作中。除政府要借助信息共享平臺開展監管活動之外,行業協會也需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方面作出貢獻,將跨境電商市場中的商品、交易、支付、結算等信息進行分析整合,為跨境電商提供正規的線上與線下服務,創建新的跨境電商生態鏈條。
多層次監管就是以政府監管為主導,聯合行業協會、社會以及第三方機構共同實施監管活動,確保對跨境電商實現全面監管。在多層次監管體系中,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履行監管責任,對跨境電商發展進行整體把控。行業協會則應圍繞本行業制定自律性管理制度,對本行業跨境電商進行誠信測評、執業能力測評,提高跨境電商的誠信經營水平。社會監管是由社會公眾、消費者等對跨境電商進行監督評價,通過提意見或舉報的形式對跨境電商進行監督,以擴大對跨境電商的監管范圍。第三方機構是在授權的前提下,對跨境電商開展認證工作,幫助跨境電商實現規范經營。通過權威認證不僅能提高監管效率,更能提高電商品牌形象,是一種品牌自信的表現。在未來發展過程中,第三方認證應在跨境電商領域進行廣泛推廣,鼓勵更多的跨境電商自覺認證,提高監管效率。在政府、行業協會、社會以及第三方認證機構的多層次監管體系下,跨境電商的監管效率將得到提升,監管范疇也更加廣泛。
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監管精度,提升跨境電商監管效率
十九大報告提出,“保持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善于結合實際創造性推動工作,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面對跨境電商監管效率問題,采取技術手段是提高效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大數據技術是以數據為本質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數據采集、整理、分析,有效帶動新理念、新技術進行實踐應用。對跨境電商監管而言,海關、質檢、工商、稅務等多個部門組成的信息共享平臺將作為數據采集的最主要來源,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相關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匯總,得出跨境電商的信用評價、風險系數、經營規模。基于數據分析結果,政府及相關部門采取重點監管的方式對信用評價較低、風險系數較高的跨境電商進行精準監管,以此來提升跨境電商監管效率。目前我國浙江杭州已經成立首個國家級跨境電商質量安全風險監測中心,該中心對跨境電商的監管均采取大數據技術,以監督抽查、消費者投訴、電商報告作為數據來源,通過大數據技術對相應信息進行分析,構建起“風險監測、網上抽查、源頭追溯、屬地查處”的精準監管。在跨境電商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將質量安全風險監測中心在全國更廣的范圍內進行推廣。同時,應利用大數據技術作為監管手段,對跨境電商的產品、物流、支付、安全等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及時發現交易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實現更加快速、更加準確的電商監管,及時處理違規的跨境電商,肅清跨境電商中的不誠信經營行為。除此之外,大數據技術還有助于實現監管機構和跨境電商的溝通與交流,利用大數據信息采集技術,監管部門能夠匯總跨境電商的聯系方式,當跨境電商存在非誠信經營傾向時,及時與其進行溝通,做到防患于未然。
實現跨境電商商品分類監管,形成跨境電商監管溯源體系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跨境電商的數量不斷增加,給我國跨境電商監管增加了難度。面對跨境電商數量的增加,我國應采取分類管理方式,設立重點監管、一般監管、禁止入境等幾類監管清單,對跨境電商商品進行分類監管,不同的監管層次設置相應的監管程序,按照既定程序完成監管活動,以此來提高跨境電商監管效率。同時,伴隨著商品質量檢測和標準的變化,應及時對跨境電商商品分類清單進行調整,建立動態響應機制,應對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除此之外,我國跨境電商監管還應采取跟蹤式的監管方式,對跨境電商商品進行跟蹤調查,通過消費者數據分析、產品質量分析、安全系數等級來調整分類清單。尤其是對重點監管分類下的商品應采取隨時抽檢的方式,并根據抽檢結果來對分類清單進行動態調整。對跨境電商商品進行分類管理,依照不同的流程和標準對商品進行監管,能夠有效提升監管效率。
跨境電商監管溯源體系是我國質檢總局對跨境電商商品監管的新要求,要求對跨境電商商品監管建立信息追溯體系,通過跨境電商提交的申報信息、交易信息、物流信息以及倉儲信息,形成訂單、支付、物流、倉儲的“四單對碰”,從而全面掌握商品各個生命周期的信息,全面履行監管責任。同時,應利用大數據技術,對跨境電商商品的消費者進行意見和評價收集,并將這些意見及時反饋給商品生產商。這不僅能夠幫助生產商優化商品,更能實現對跨境電商商品信息數據的采集,以便更好地進行監管。基于跨境電商監管溯源體系,相關部門還應建立懲處措施,對消費者反映強烈、具有質量問題的跨境電商商品進行嚴格檢測,一旦存在問題應立刻要求生產商進行強制召回等相關措施,并向消費者發出告知。而對于口碑良好、質量安全的商品應給予支持和鼓勵,鼓勵消費者進行選擇和購買。除此之外,跨境電商監管還應引入地理信息系統(GIS),基于GIS建立跨境商品質量安全數據庫,為質檢部門提供數據支持,以便更準確地識別跨境電商商品信息。
(作者為河北地質大學講師)
【注: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移動金融視角下河北省農村普惠金融創新發展研究”(項目編號:HB16YJ08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楊春梅、胡麗明:《我國跨境電商監管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完善路徑》,《對外經貿實務》,2017年第6期。
責編/賈娜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