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在并將繼續引發消費方式發生革命性演化,新消費和中高端消費將呈現十方面趨勢性特征,漸次成為主流消費方式
中國新消費和中高端消費的發展趨勢,消費結構不斷調整和升級,最終取決于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的解決,取決于習近平總書記描繪的未來宏偉藍圖如期實現,取決于中國在國際社會日益提高的地位和影響力,取決于一個大國的和平崛起在道德道義上的勝利。這些實現了,就能保證我們的人民過上幸福生活,保證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向上升位并產生新的美好向往,保證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一個國家如果處于動亂之中,像敘利亞、利比亞、伊拉克這些國家,即使描繪出再好的藍圖,一旦出現顛覆性變化和難以解決的國運問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該另當別論了。所以,一個國家采取的戰略和決策,一個國家的執政理念、執政目標和執政方式,其創造的經濟社會整體環境,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礎和前提。
在這樣的一個偉大的新時代,新消費和中高端消費將會出現怎樣的趨勢特征呢?最突出的趨勢將表現在十個方面。
一是網絡消費將會出現爆發式、幾何狀快速增長。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強對軟基礎設施投資,形成了網絡消費的基礎設施支撐。中國2015~2017年在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資,累計超過1.2萬億元,移動網絡從3G到4G原計劃到2020年實現,但這個目標我們已經提前實現了,2020年我們的新目標是實現5G全覆蓋。到2017年8月底,中國4G用戶達到9.3億,其中移動互聯網用戶占到67.2%。2017年11月,國家宣布要加快推進基于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規模部署,未來將形成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相連的新一代互聯網,每一件物品都有獨立的IP和傳感器,真正形成萬物互聯的大生態系統。未來的網絡消費和我們以前所說的網絡消費和信息消費的內涵不完全相同,過去主要是購買信息產品,而現在和未來是通過網絡實現更高水平、更為便利的消費,人們的購買行為也在不斷地發生演化。中國已經形成了龐大的通過網絡進行購買的人群,據阿里巴巴、京東等企業的數據,今年“雙十一”,消費者網絡下單中通過移動互聯網終端——手機下單者高達90%。這種網絡消費趨勢是勢不可擋的,因為它不是行政命令,而是消費者的自主選擇。網絡消費、大數據可以帶來什么?這是我們所關注的消費行為的演化,這些演化會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通過消費者網絡消費生成的大數據,可以清晰地找到他們在旅游購物、文化娛樂、社交空間、工作狀態上全方位需求的痕跡,數據在這里并不是只阿拉伯數字,也不是沒有生命的信息,而是留下具有生命力的痕跡。數億用戶每天根據自己的不同需求在數字生活上花費數百分鐘——微信點餐、滴滴打車、預約醫生、線上預約簽證簽注、微信掃乘車碼乘坐公交車等。每一個企業都可以積累消費行為痕跡,通過大數據分析就可以找到獨特的需求圖譜上的價值點。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近日發布報告認為,中國巨大的數字化潛力來自于:中國網民數量可觀且較為年輕,市場體量龐大;形成了不斷擴張的數字化生態,孕育了若干數字化巨頭企業;政府為數字化企業提供了足夠的試水空間。
二是時尚消費將成為消費結構性變化中的顯性特征。人民群眾在滿足了溫飽需求之后,在滿足了小康水平的基本需求之后,消費會不斷向上升位,消費升級一個很突出的特征是時尚消費。計劃經濟時期,每個人吃穿住行水平都差不多,而現在在整體向上升位的同時,更多人追求消費的時尚化。根據有關國際組織調研數據,2016年中國奢侈品行業市場規模達到1200億元,中國時尚消費占到全球的30%,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2015年、2016年中國出境旅游都超過1.2億人次,未來5年預計超過7億人次,除了旅游,購買時尚品的需求將是其中最主要的消費內容。近兩年,大量時尚品正在通過跨境電商大量進入國內市場,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檢測數據顯示,2016年通過跨境電商購買的奢侈品達到574億元,比2015年增長了80%。據統計,40%時尚品購買來自于美國,25%來自于日本,20%來自于韓國。這種時尚消費一個方面通過出境旅游購買,另一個方面,通過跨境電商網站購買在青年人中已成為一種潮流。據市場研究機構EUROMONITOR數據,2015年,千禧一代和Z世代(1995年后出生)的消費者擁有全社會34%的總收入,預期2025年將達到50%。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5月,只有9%的時裝品牌沒有進行線上銷售,這個數字比2016年下降了57%。任何時代的消費結構變化和升級,幾乎都是由時尚消費、奢侈品消費開始,漸漸地這些消費變成了大眾消費,供給側結構就會隨之改變。
三是智能消費將成為新的消費需求偏好。中國迅速發展的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云服務,近幾十年持續投資形成的軟基礎設施,支撐了當前和未來蓬勃發展的智能消費,比如現在迅速發展的滴滴出行和共享單車,這些新的服務業態都是靠智能化的基礎設施支撐的。有了這種基礎設施,才可能有移動支付,有了移動支付,才能出現這種實時消費和結算的新業態。我國在短時間形成了智能消費的基礎設施,智能消費的很多方面走在了全球前列,使社會公共管理和人們的消費需求偏好發生著悄然變化。比如刷臉消費,手機身份識別可以刷臉,小區管理可以刷臉。在我國,智能化的移動支付已經基本普及,筆者到菜市場買菜,發現80%的商家都用微信或者支付寶結算。這種智能消費成為一種泛在的東西,這在中國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顛覆性變化,也是我們在中國生活感到最便利的地方。
據報道,國家將依托百度公司建設自動駕駛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設城市大腦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依托騰訊公司建設醫療影像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依托科大訊飛公司建設智能語音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目前,騰訊運行著10個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網絡中的3個,微信的月活躍用戶超過了9.63億,QQ的月活躍用戶超過了8.5億。科大訊飛的主要業務是語音互譯,其研發的軟件翻譯正確率高達95%,如果你參加國際會議時手機上有這樣一個軟件就會非常方便。比如我們前一段時間到柏林參加中德高級別經濟學家對話會議就很麻煩,因為德國經濟學家說的是德語,我們說的是中文,翻譯說的是英文,這樣交流起來就非常不方便。科大訊飛的翻譯系統,將來要攻克的正是新一代翻譯的語音系統。未來,除了市場無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還會出現第三只手——IntelligentHand。這只手將不屬于任何私人或政府機構,可能就是一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智能平臺,它不斷積累和分析個人、企業的數字信息,人們利用它可以更好地配置資源和滿足消費需求,極大地釋放社會生產力。
四是共享消費成為充分利用存量資源創造增量資源滿足消費者更多元需求的新空間。習近平主席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包括創新、共享、協調、綠色、開放,創新驅動是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排在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共享發展的理念,可以創造很多新的商業模式和服務業態,可以創造存量資源轉化為財富增值的新路徑,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創業機遇,共享經濟發展的空間非常廣闊。2017年10月17日下午,國經中心101期“經濟每月談”邀請滴滴出行公司負責人介紹了這種從共享發展理念創造出的商業模式。短短的幾年內,滴滴出行網絡服務能力覆蓋到400多個城市,未來幾年要在國內國外發展到1000個城市。滴滴出行2013年創業投資僅有70萬元,現在公司估值超過了70億元。滴滴出行創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商業模式呢?通過它的網絡平臺可以即時尋找到順風車、出租車、網約車、快車、商務車,舒適型的或者豪華型的車,車型分得很細。這些汽車的提供者很多是存量資源或閑置資源,比如說有飯店老板有車,在淡季或閑暇的時候就加入到這個網絡平臺,每天他搶到單以后,就可以做幾單這樣的業務,這樣就把他的閑置資產和閑置時間都盤活了,原來是屬于個人消費的汽車,就變成一種可以共享消費的資源。資源擁有者得到了好處,消費者得到了便利,社會減少了存量資源浪費。在滴滴出行平臺上現在已經有了2106萬名司機,盤活存量資源的比重超過了50%。
可以清晰地看到,當一個舊業態遭受重創甚或消失的時候,往往伴隨著一個新行業、一個新業態的誕生和發展。商業零售就是如此,傳統的零售業受到了沖擊,但是我們看到通過網絡銷售,它派生出來的快遞行業迅速發展,也達到了千萬人的規模。再如原來的日本富士膠卷,曾是全世界最好的企業之一,生產品質最高的產品。后來富士膠卷全軍覆沒,原來的傳統照相機也退出了整個市場,因為數字革命的迅速發展,數字化的照相機替代了使用膠卷的照相機,數字化了的電腦替代了原來的電子計算機產品。同樣是電子產品,但是它的形態和內容乃至技術路徑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共享消費是未來消費一個非常重要的空間,是提升供給體系質量的重要源泉,滴滴出行、共享單車是這樣,攜程網提供的服務也是如此。但不是所有的行業和產品都可以采用共享的商業模式,比如說一些城市推出的住房產權共享,操作起來難度就很大,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還有的企業選擇的項目不合適,搞雨傘共享,結果向市場投放30萬把雨傘,最后一把也沒有剩下。
五是體驗消費將會成為一種消費潮流。2015年中國境內外出行的人達到了41億人次,2016年達到44億人次,2017年預計48億人次,13.8億人除了少年兒童和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每年每人出行是5次以上。過去的旅游最開始是走馬觀花看景點,然后是休閑旅游住景點,現在是體驗式消費品文化。去年國家旅游局在統計旅游消費構成的時候,發現到特色小鎮旅游的人流占比接近40%,一些具有文化特色、少數民族的特色和獨特環境資源供給特色的地方,成為人們體驗消費的熱點景點。其中文化品在創造文化的消費體驗,特色餐飲在創造飲食文化的消費體驗,生態環境創造對稀缺資源的消費體驗,各種各樣的體驗式的消費,會成為一種新的消費趨勢。今年有年輕人告訴筆者要舉家到珠海長隆度假區游玩,年輕人帶著小孩子到那里以后,三天內體驗式消費的項目都不重樣,據說這個地方現在是全國最火爆的一個體驗式消費的景點。全球零售巨頭沃爾瑪有一個定律:其每開一家新店,方圓5公里內其他零售業賣場都無生存空間。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強勢的行業“大佬”,2017年上半年在華累計關店以及確定即將關店共17家,創6年來的新高。臺州新興集團與科研單位合作,把馬桶蓋變成了健康機器人,基于大數據的如廁行為和體驗,分析使用者的健康情況,可以根據身體和體溫變化,遇到危險應急報警,還可以把數據發到云端做安全檢測。消費者買的是馬桶蓋,但是享受到是體驗式健康服務。體驗式消費的數據是源源不斷,生產馬桶的企業變成了大健康企業,買賣基于消費者體驗數據生成的產品和服務則成為一種新的供給。
六是顏值消費成為滿足消費者心理需求最富發展潛力的顯性需求。近年來,修飾和提高顏值的消費占支出比重會越來越大。比如說一些人到韓國去整容,雖然有整壞容顏的,有整得終身殘廢的,但是這種消費需求的熱度不減。為了使自己的顏值更加美好,不少人一擲千金。所以說,顏值消費也是將來一種消費趨勢,而現在的顏值消費不一定都是整容,還包括洗臉、洗腳、健身等消費。對于中國新生代來講,特別是其中90后和00后人群,排在前幾位的消費動力毫無疑問有顏值消費的需求。據統計,我國80%的體重秤的銷量來自于新生代消費者,新生代對于健康的最大追求就是保持嬌好的面貌與身材。中國仍處在飛速變革的時代,新生代消費群體的整個成長經歷就處于經濟、社會、文化高速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對于新生代來說,往往是上一個年齡層的人在還沒有形成自身穩定、鮮明的審美體系的情況下,就被下一個年齡層的審美觀和顏值消費所影響、甚至沖擊。90后在顛覆80后審美觀,“顛覆”發生時的影響是雙向的,每一個更年輕的年齡層在“顛覆性”顏值消費上比起上一代人,總是潛移默化地要求“逆向傳承”和“正向肯定”。顏值消費的最大群體還有婦女,《2016年女性財富管理報告》顯示,過去30年,女性平均收入增長63%,超過八成的家庭消費由女性做主。“女權力量”“她消費”等深度追求顏值的消費潮流正在形成。女性對家庭開支使用擁有強大的話語權:購買服飾、化妝品的話語權平均達到88%,購買家居用品話語權85%,休閑旅游84%,母嬰產品69%——毫無疑問,追求顏值消費的女性市場潛力要遠大于素面朝天的男人們。據統計,我國20歲至50歲的女性已逾2.5億人,在服裝、珠寶、化妝品等領域,女性消費每年都以7倍于男性消費的增長占據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