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調整與再平衡戰略的啟示
中國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戰略總體思路。全球經濟在過去20多年間以一種持續失衡的狀態運行著,其間經歷的東亞金融風暴、美國次貸危機及其引起的全球金融海嘯等都是失衡的世界經濟遭受不對稱沖擊的結果。全球經濟失衡集中表現為美國巨額經常項目赤字的不斷累積和中國等東亞新興經濟體及產油國經常項目盈余的持續增長。外部經常項目失衡是由失衡雙方內部經濟結構失衡所致,并受固有國際經濟體系的影響而成。在全球經濟失衡的循環機制中,美國等提供消費需求,而東亞國家和產油國負責生產供給。這一機制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一旦美國等發達國家遭遇危機,不能提供足夠的消費需求,整個世界經濟將舉步維艱,中國等順差方在處于全面被動的同時并未享受到與其儲備資產數額相對應的增長紅利,反而成為轉嫁危機的對象。
因此,全球經濟再平衡表面上是實現外部經常項目收支平衡,實質上則是實現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內部消費、儲蓄、投資結構的優化、調整與平衡。
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新趨勢。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全球經濟失衡得到暫時性調整。雖然造成失衡的循環機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但全球經濟再平衡也出現了一些新趨勢。
經濟再平衡目標從單純的貿易再平衡擴大到各國間的平衡發展。國際金融危機的全球擴散表明全球經濟失衡不僅只是貿易失衡,更涉及全球金融、投資等領域的失衡。G20在危機爆發后的巴黎峰會上就提出了包括公共債務、財政赤字、私人儲蓄率及貿易賬戶等失衡評估指標,將全球經濟再平衡的調整指標從貿易擴展到多個領域。
G20成為世界最突出的失衡治理機制,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獲得了更多話語權。G20不僅為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提供了更為平等的對話權,還為G20內的11個新興經濟體的分歧和差異提供了更好的協調對話平臺,更為G20成員國與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IMF和世界銀行等機構提供了更多的接觸機會。通過G20,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成功實現了IMF投票份額的改革。
以全球經濟再平衡為名的國際經貿沖突將日益增多。深受金融危機影響的美國等發達國家,會要求以“金磚五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承擔起更多的全球經濟治理義務,從而以全球經濟再平衡的名義實施新的貿易保護,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可能因此重新抬頭,國際經貿沖突將不斷增多。此外,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也可能對國際經貿格局和再平衡產生新的沖擊。
中國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的總體戰略。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已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不斷增強。同時,作為主要順差方之一,無論從本國經濟發展還是從負責任大國形象考慮,中國都是全球經濟再平衡的重要力量。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美國經濟復蘇乏力,它會在各方面給中國施加巨大壓力,中美經貿關系將受到新的挑戰與考驗。
因此,中國在制定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戰略時必須遵循以我為主、內外兼顧、積極參與、互利共贏的原則。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和失衡的主要順差方,又是當前經濟表現較好的國家,在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時面臨著國際社會的重重壓力。然而,中國畢竟是發展中國家,還面臨著自身經濟發展中的諸多問題,全球經濟失衡既非主要由我方造成,不可能僅通過中國的調整而得以解決。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以我為主,把握再平衡的方向、速度和程度,承擔力所能及的責任,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利益。
中國參與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戰略目標不能僅停留在實現國際收支的相對平衡上,而應把戰略重點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通過調整失衡的內外經濟結構,變以往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為消費拉動,變以往資源投入驅動經濟為創新驅動,為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提供新的動力。其二,通過積極參與G20主導下的全球經濟再平衡,發揮發展中大國的獨特作用,維護本國和發展中國家利益,增強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參與度,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其三,通過創造消費需求,逐步實現進出口平衡,實現經貿伙伴的互利共贏,為中國經濟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