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問題上,尤其是一些具體經濟指標上,有些人所謂預測準,應是更多具有碰巧的成分,而不是科學的成分。經濟本質是很難預測的。因為實際經濟運行是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互動的一個結果。其中客觀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具有可預測性,但主觀世界由于具有自由意識品格,所以本質是無法有效預測的。所以,最終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結合的經濟世界,其運行結果本質也是很難有效預測的。
另外,經濟預測的實踐也證明,大多數經濟學家的預測記錄都不太好(因此許多學者為了愛惜名聲,就極少做預測)。經濟本質是很難預測。但很難預測,并不意味經濟就不需要研究,這里研究經濟,主要目的是要實現人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在經濟層面的有機結合,或者是研究如何根據經濟決策主體主觀世界所要求的目標,同時依據客觀世界自身的規律,來尋求達到主觀世界目標的最優經濟路徑。由于不同的經濟決策主體主觀世界所設定的目標不同,必然會要求不同的經濟資源配置方式和運行方式。
另外,由于經濟運行方式與經濟決策主體主觀世界所要求的目標緊密相關,所以,經濟學深層次也是哲學,要解決好經濟問題,首先要解決好哲學問題,或者首先需要哲學為經濟把握好方向。方向錯了,一切皆錯。另外,由于經濟運行與哲學緊密相關,所以,經濟學家也應是一個哲學家。而作為哲學家的經濟學家,更重要的是要按照哲學的品格要求改造經濟世界,而不是預測經濟世界。
如何更好改造經濟世界,核心是經濟發展要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境界。經濟的本質是人,不是物,是人的幸福的最大化,而不是貨幣收入的最大化。現實經濟發展的實踐也證明,建立在貨幣收入最大化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走入了不可持續的死胡同。時代呼喚經濟學大創新。如何創新,需要經濟學家將更多精力放在探討如何解決好一些與以人為本原則不協調的問題,如不公平的問題、貧富差距大的問題、環境污染的問題,等等,因為這些問題比貨幣收入最大化問題更重要,是直接影響到人的本質性存在的問題。
未來經濟學應走向大經濟學范疇,才能使經濟學更具科學的品格。所謂大經濟學,就是經濟學與哲學、心理學、自然科學等學科,要做到在理論上有機統一,形成大科學體系,而不是就經濟論經濟。就經濟論經濟本質是論不清楚的,因為眾多經濟問題,根源在經濟之外,而不在經濟本身。比如,誠信問題,就嚴重制約經濟發展,但解決誠信問題,單靠經濟本身力量,十分單薄,需要采取政治、法律、文化、經濟等綜合手段治理,方才有較好效果。
另外,大經濟學也必須是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因為經濟運行總是離不開特定的土壤,有什么樣的土壤,就必然要求有什么樣的經濟運行方式和經濟運行路徑。具體比如一個國家經濟制度的設計,就需要與這個國家的文化緊密嵌套。因為若不有效嵌套,制度與文化就是兩張皮,各走各的路,最終導致制度運行空殼化,只有形式,沒有實質。所以,中國的經濟學必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的經濟道路也必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