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能經濟發展異軍突起,有望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量。但不少人擔心,智能科技的廣泛應用,將會導致用工減少,失業率增加,亦或使崗位難度增加,自身無法勝任。因此,應引導民眾認清經濟、科技發展實際,努力適應變化,理性對待自己在就業上的焦慮情緒,有效緩解社會性就業焦慮情緒的擴大,實現智能經濟發展,提高民眾就業能力。
【關鍵詞】智能經濟 社會大眾 就業焦慮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通過電子智能科技與互聯網的技術適配的成功發展,智能經濟異軍突起,深刻改變了原有的勞動力資源分配格局與管理制度,使得不少人擔心自己無法勝任新科技時代的崗位要求。社會大眾的就業焦慮,其效果具有兩面性:一方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民眾的懈怠心理,促使其產生危機感,從而努力提高自己的勞動技能、改善勞動態度,并促進就業制度的改革。但另一方面,不斷蔓延的就業焦慮又容易讓民眾產生焦躁心理,并可能引發民眾對社會的不滿,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所以,有必要科學審視、妥善處理智能經濟發展與民眾就業焦慮之間的關系,引導民眾認清發展智能經濟的必要性,努力增強自己適應智能經濟的能力。
智能經濟興起,就業焦慮隨之產生
社會大眾普遍擔憂智能經濟的發展會導致人工被機器所取代。智能經濟的興起,使得以電子智能作業、互聯網資源配給成為全新的產業模式,令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的發展浪潮滾滾而來。而不少民眾在享受智能經濟所帶來的生活便利的同時,又擔憂其會破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發展模式,取代人工作業,致使自身失去了就業機會,繼而產生抵觸情緒。這種情緒,很容易導致暫時失業的民眾,在遭遇就業挫折之時,出現自身不適應、難以融入智能經濟、甘愿被時代拋棄的不良情緒,而不能以平和、理性的態度與思維,去接觸、認可乃至利用智能經濟以尋求更佳的就業機遇。
社會大眾普遍擔憂不能勝任智能經濟的要求。智能經濟無疑需要求職者掌握更多的現代科學技術,這令相當一部分民眾,尤其是文化素質低、就業能力差的低端勞動者擔憂自己不能勝任,對智能經濟敬而遠之,不愿主動接觸、了解這一新生的產業發展模式。而為了維持、改善生存與生活條件,不少民眾又必須去面對劇烈的就業競爭。然而智能經濟所構建的開放、新穎、互聯的發展模式,又讓仍存有觀望與遲疑態度的民眾,顯得無所適從。即使是面對更為廣泛、豐富的招聘機遇,部分民眾也沒有明確自身的擇業需求,真正去制定具體、合理的就業規劃,而是抱著試水、敷衍的態度進行應聘,結果自然是難以勝任崗位工作,很快遭到淘汰。隨之產生的惡性后果則是自卑心理越發明顯,懼怕、躲避智能科技,令自身對現代智能社會愈發不能適應。
社會大眾普遍擔憂對智能經濟引發的產業形態變化不適應。以社會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就業焦慮本質上是一種在經濟大潮沖刷下產生的精神苦悶與生存懷疑。智能經濟在當今時代的迅速發展,以革命的方式改變了原有的產業發展格局,當然也讓傳統的用人觀念出現了較大轉變。然而,不少民眾卻仍然抱著以往的就業心態,缺乏對于當前日新月異的用人需求的了解,更無從談及適應這一全新的發展轉變。在共享、互利成為當前發展共識的背景下,那些不能轉變自身擇業、就業理念的民眾,無疑要面對嚴峻的生存考驗。而在遭遇競爭淘汰之后,部分民眾則產生了一種偏激、武斷的抗拒心理,不愿主動接觸外界事物、逐漸封閉自我,這更令其就業前景愈發艱難。
智能經濟大潮中社會大眾就業焦慮情緒效應的兩面性
社會大眾就業焦慮的積極效應。第一,會促使民眾產生生存危機感,一定程度上消除懈怠、懶惰心態。擔憂現有與未來的生存際遇、強烈希求改善自身的經濟條件,是就業焦慮心理的突出表現之一。第二,會驅動公共意識傳播與管理體制的完善。就業是民生建設的主體內容之一,就業焦慮也集中反映了當前民眾尋求生存、生活條件改善的訴求。政府為了維持正常、協調的社會秩序,必然會正視就業焦慮這一社會現象與焦點問題,通過完善就業管理制度、傳播積極的發展觀念,引導民眾確立公正、法治、互利、共贏的公共意識,關注與推動社會制度改革,妥善解決就業問題,使得社會發展意識得到充分凝聚。
社會大眾就業焦慮的消極效應。容易讓個別民眾焦躁、盲動,心態偏激。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生存壓力的不斷增大,開始令一部分民眾心理焦躁、盲動,有些人試圖通過短期的自我放縱、心理麻痹,來尋求所謂的精神減壓。而在遭遇現實生活中的挫折之后,這部分民眾又容易自暴自棄、對自身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充滿失望甚至絕望的悲觀情緒,并很容易受到居心叵測的境內外媒體的誤導與煽動,排斥、憎恨當前中國的現行制度,形成偏激、激進的民粹主義,嚴重威脅中國社會的和諧穩定。
智能經濟興起中社會大眾就業焦慮的化解策略
首先,引導民眾科學看待、適應智能經濟,確立理性、多元的就業價值導向。政府機構的相關主管部門應當充分發揮統籌、管理職能,加強擇業、就業政務信息的動態公示與咨詢反饋,集中圍繞智能經濟的基本概念、發展現狀以及運營模式,進行專欄解讀、交流互動,促使民眾能夠全面、深入地了解這一全新的產業類型,明確當前就業市場的主流態勢與演變趨勢。同時,相關主管部門也需要普及公益性的就業心理輔導機制,合理利用現有的公共文化資源,定期為民眾傳播最新的就業理念、常識以及知識,引導民眾逐步確立科學、務實的價值導向,形成積極、多樣的擇業與就業心態。
其次,完善以智能經濟為主題的就業指導機制,輔助民眾找準自身定位。智能經濟在當今社會的快速流行,也讓我國社會變得更具開放性、多樣性和創新性。因此,相關主管部門應當將監測、解析智能經濟發展動態與運作特性作為重點,逐步形成主題化的就業指導機制。除了可以充分借助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平臺進行就業信息公示、推送之外,也要同步推進以社區服務為基點的線下就業指導機制,充分消除民眾對于智能經濟的誤解與顧慮,重新構建自信、樂觀的心態,找到適合自身實際與發展訴求的擇業與就業途徑。
第三,推廣“互聯網+就業”共享、互助模式,提高民眾擇業、就業的精準度。分享、互利是智能經濟的核心意涵之一,也是驅動經濟革新、社會發展的精神源動力。在互聯網浪潮全面席卷的當下,民眾的就業觀念、選擇,也應當得到及時的調整與轉變。所以,要進一步加強政府主管部門與社會第三方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著力促進“互聯網+就業”模式的社會化推廣,集中宣傳、闡釋其所倡導的信息分享、協作互利的發展理念,同步跟進資訊推送、專業指導、反饋協商等配套機制的導入與完善,引導民眾正確看待智能經濟,選擇真正適合自身需求、適宜長遠發展的就業崗位。
開展長效化的就業心理疏導、經驗分享活動,營造活躍、積極的社會氛圍。保持自信、務實、積極的發展心態,是確保民眾穩定就業的基本前提。面對快速崛起的智能經濟,民眾應當擺正自身態度、接受這一新生事物,適時轉變原有的擇業觀念。因此,政府相關主管部門應當建立規范、專業的就業心理服務機制,圍繞智能經濟對民眾就業觀念的影響,合理開展相應的心理疏導、問題咨詢、反饋解答,并借助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趣味互動,鼓勵民眾交流、分享自身正確的擇業觀念與成功的就業經驗。此外,也要引導主流媒體正面報道、宣揚智能經濟與創新發展理念,為民眾擇業、就業營造積極的輿論文化環境。
(作者為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課題“民生幸福視域下勞動者就業‘新常態’問題研究”(項目編號: HB15ZX016)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包海娟:《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發展對就業的影響》,《浙江經濟》,2016年第11期。
責編/谷漩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