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帶一路”倡議倡導通過文化交流促進文明互鑒、民心相通,使中國文藝發展面臨一個更高層次、更加開放的新格局。當代中國人民的生活實踐和精神風貌是文藝最大的表現空間。提升文藝作品的藝術價值,需要我們從文藝的社會存在、中國的發展新變等多個方面進一步提高認識。
【關鍵詞】文藝創作 民族特色 中國形象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識碼】A
文藝表現需要更多樣的中國故事
文藝發展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關。“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逐步形成,文化既是其中的建設保障,又是其中的建設內容,這為中國文藝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機遇。
“一帶一路”倡議倡導開放包容,通過文化交流促進文明互鑒、民心相通,使經濟、文化繁榮發展。這使中國文藝面臨一個更高層次、更加開放的新格局,中國文藝既是民族的、人民的,也是面向世界的。民族特色、民心溝通,以及與世界文化的融合將是中國文藝提升的重要方面。基于此,文藝工作者應該以更開闊的視野、更新穎的形式創作出具有廣泛藝術感染力的中國故事。
這首先意味著文藝的表現范圍、表現力和表現價值要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文藝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絕不僅限于沿線的風土人情,最主要的是挖掘出好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精神。當代中國人民的生活實踐和精神風貌是文藝最大的表現空間,而什么內容更有藝術價值,需要我們不斷從文藝的社會存在、中國的發展新變中獲得認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或進步,總會反映到文化上。好萊塢電影無處不在的英雄性最能體現這一點,它不乏對苦難的描寫,但總是要表現正義戰勝苦難,盡管它往往突出了個人英雄主義。再比如,2017年熱映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其藝術價值不僅在于生動表現了平凡農民子女成長的勵志故事,而且反映了印度社會發展對女性進步的要求。
中國正處在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中國在世界舞臺中的作用日益彰顯,因此迫切需要更多反映中國人民、中國精神的優秀文藝作品。當前,一些文藝作品還不足以在精神價值和藝術水準上反映中國的巨大進步。這里,藝術的批判與精神價值的塑造,藝術家的才華與時代的呼喚,是非常需要提高的方面。歷史上偉大作家的文學批判總是與社會理想和人格反思聯系在一起,讀者也總是在文學批判中獲得深刻認識,在作家的精神高度中看到社會理想。電視劇《白鹿原》在這方面體現出一種進步性,不僅展現出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頑強不屈,也寫出了仁人志士上下求索、百折不撓,說明了中國革命成功的必然性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新中國的必然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新時代的文藝創作需要從更多方面展現中國風貌、民族精神。藝術要反映當代中國的進步與發展,這是文藝工作者走向藝術新高地的長遠追求,也是中國文藝實現與世界文明互鑒、民心溝通的實質所在,更是中國文藝工作者應擔負的社會責任。
提高表現力和傳播力,是中國文藝面臨的新課題
表現力的核心是創造性。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國文藝面臨著更加復雜的國際環境、更加多樣的比較和選擇。各國藝術的發展,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如伊朗和印度的電影、波蘭的話劇、巴西的奧運開幕設計等,都給世界帶來了深刻印象和新的藝術沖擊,而世界文學則普遍缺少震撼人心之作,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歌手鮑勃·迪倫就是一種反映。這些都啟示中國文藝工作者要不斷提升創造力、表現力,心存高遠之志。中國文藝提高表現力、創造力的有利條件表現在中國對傳統文化資源的重視,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技術、媒介與民族、世界文化元素的廣泛融合。隨著全球合作的常態化,人們的精神思想得到了解放,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中國文藝應該在專業與民間、規模產業與個性創作、創意策劃與理論批評等多個方面共同發揮作用,向世界奉獻更有震撼力的文藝新作。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極具藝術活力的民間文藝,特別是網絡文藝,這些都是促進中外文藝交流的重要力量,需要我們深入挖掘和推廣。
新形勢下的文藝傳播也是當前中國文藝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我們應充分利用海外文化市場和文化交流合作的機遇,推動越來越多的優秀文藝作品“走出去”,這就需要創新傳統平臺。各種電影節、音樂節應該通過提高作品質量、擴大海外優秀作品演映、提高品牌知名度等方式,吸引更多海內外觀眾群。互聯網可以把文化共享拓展到國外,拓展推廣中國文藝佳作的渠道、建立宣傳中國文藝的平臺,使之成為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
新的發展必然帶來觀念的變化。“一帶一路”倡議促使我們更加全面地認識世界文化,為優化中國文藝對外開放格局營造良好氛圍。伊朗、印度電影的藝術成功,阿拉伯和東方音樂元素對交響樂的影響都表明,文化的多樣性對于文藝創作大有裨益。擴大不同文明圈的文化交流,既有利于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增進文化理解,也有助于化解社會沖突、提升人類共識。中國藝術的發展,應當始終以創造好作品為中心,擴大東西方不同文明的互動與交流,融合創新,為我所用,文藝的表現空間也可以向“一帶一路”國家擴展。電影創作的全球背景、異國風光,日益吸引觀眾的興趣,正在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藝術創作中。同時,人的生活,特別是海外中國人的生活與心靈,也應該成為文藝表現的新領域,紀實、敘事類文藝作品都可以關注這一新領域,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即是很好的嘗試,也獲得了較好的反響。藝術工作者的合作也可以更加多樣化,世界范圍的藝術合作常常產生藝術佳作,中國故事也常常使世界故事的講述更為精彩。
“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國西部發展帶來大好機遇,也是西部文藝再次繁榮的好時機。西部有著豐富而獨特的民族藝術和文化資源。但這些作品多產生在農業文明時期,局限了它的傳播和轉化創造。從“大漠孤煙直”的雄渾蒼涼,到《平凡的世界》的自強不息,再到《雀之靈》的天人合一,西部文藝精神在深厚的文化積淀中不斷發展,為西部發展留下巨大的文化資源。如今,西部面臨更廣闊的開放環境,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便捷的文化聯系優勢,可以更好發揮文化橋梁的作用,開發出更有針對性的文化產品。西部可以從與國際接軌的立意出發,加強傳統文化資源的當代轉化、藝術轉化和文化溝通,連接古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和當代西部文明,把文化傳承與藝術創造有機結合起來。
(作者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參考文獻】
①[英]貢布里希著、范景中譯:《藝術的故事》,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1年。
責編/王妍卓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