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中美政府間磋商和協調。中美應在經濟戰略對話等雙邊合作機制的框架下,建立基建合作協調機制并納入到現有四個已有機制中,指導和推動中美基建合作項目的實施,把中美基建合作作為重要議題。如降低安全審查開放市場;放松部分高科技產品的對華出口管制等。另一方面,盡快組建中國參與美國基建的研究團隊,督促包括國家相關機構組成研究隊伍。
探討以“債轉股”等方式參與美國基建。一方面,解決美國基建資金來源的重點將在公私合投合營模式(PPP)和機制的設計上。但要為規模高達5000~10000億美元的基建項目群制定出可以讓私人資本接受,同時又不大幅增加財政負擔的合意計劃,恐怕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但在當今寬松的貨幣環境中,中國面臨一個特殊的困境:怎樣把美國國債這樣的軟美元轉化為硬美元資產,以抵御今后發生通脹的可能性,將中國持有的部分美國國債變為更受保護的美國基建股份,為美國的基礎設施重建提供關鍵的資金。
推動中國工程技術標準與美國融合,加強風險防范。中國在基礎設施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一些自主研發產品,如鐵路產品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運行高鐵里程占全球50%以上,時速也是最高的,以“復興號”高速鐵路為代表的設備生產研發已居世界前列,公路、橋梁、隧道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更是領先世界。因此,在符合國際通用標準和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前提下,可在美國基礎設施領域融合中國工程設計標準、施工規范、產品標準和顛覆性創新技術,提升我國在相關國際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赴美進行基礎設施項目投資不僅可能面臨政治風險、勞資糾紛風險、環保風險,還可能面臨匯率風險等一系列風險。中國企業應當增強風險意識,使用各種金融、經濟工具和手段趨利避害,維護自身利益。
逐步實現本土化經營,構建關系網絡。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多次強調基礎設施應采用美國制造的商品,并承諾在未來10年內為美國國內創造2500萬個就業崗位。建議中國企業在美國開拓基建項目,適應當地市場、法律和政府要求,更多地采用當地和國際化采購,逐步實現材料與設備采購以及勞動力的雇用國際化和本地化。因此,中國政府應該對赴美投資的企業進行政策引導和規劃,鼓勵中國企業與美國企業合作投資美國基建項目,以降低美國市場壁壘,有序開展基建投資業務。一方面,可以通過收購當地企業或在當地投資辦廠等形式實現。如中車、海爾公司等企業的方式。另一方面,中國的企業可以聯合在華的美國企業回美投資,也可以與美國的企業到第三國進行基建合作,以此提高中國企業在美國的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逐步實現中國的產能轉型并對世界經濟產生影響。
注釋
[1]推行公私合作形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簡稱PPP),利用私人企業的資金優勢和管理經驗來解決政府投資基礎設施的資金困難。
[2]可參考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方式及發行長期項目收益債券。
[3]X為自變量,在這里表示多種PPP模式。
參考文獻
劉衛平、王莉麗,2016,《對特朗普勝選的思考與建議》,國家社科基金《成果要報》,第46期。
劉衛平,2017,《不拒絕TPP有利于中國經濟外部避險》,《參考消息》,3月17日。
陳繼勇、劉衛平,2017,《美國經濟政策轉向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人民論壇•學術前沿》,3月下。
陳繼勇、劉衛平,2017,《特朗普經濟政策對全球經濟可能的影響》,《學習時報》國際版,3月6日。
劉勇、劉衛平,2017,《把握中美基建合作,推動中美合作關系新發展》,《開行簡報》,第29期。
劉勇、劉衛平,2017,《美國基建優先的中國機遇與挑戰》,《開行簡報》,第8期。
劉勇、劉衛平,2017,《中美基建應納入“百日計劃”后續行動》,國家社科基金《成果要報》,第25期。
劉勇、劉衛平,2017,《美國減稅計劃推進的影響分析》,《開行專報》,第112期。
劉勇,2018,《美國優先:特朗普稅改政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紅旗文稿》,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