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路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民生活富裕、農村和諧美麗,從根本上解決新時代“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農村的具體落實。但是,要使鄉村振興達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到2035年取得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的決定性進展,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就需要從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精神文明、社會治理、農民生活等各個方面入手,按照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內在要求,尋找有效的路徑。
通過深化農村體制機制創新和改革來實現鄉村振興。改革創新是鄉村振興的引擎和動力源。深化鄉村改革,增加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的制度性供給,激活主體、要素和市場的活力,提升農村的市場化程度,重點是提高“土地”這一農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產要素的市場活力,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市場格局,放活經營權,使土地成為農村、農民最活躍、回報豐厚的要素,有效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壯大鄉村集體經濟。有恒產者有恒心。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強調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基礎上,明確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土地承包者和經營者的預期,給他們吃了長效定心丸,有效避免了經營者在土地上竭澤而漁的短期行為,增強了他們保護土地資源、增加資本投入的信心。
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來實現鄉村振興。當今時代已經進入工業革命4.0,大數據、互聯網+等廣泛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實現鄉村振興,就需要將這些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和農業有機結合起來,將現代生物技術、基因技術、信息技術、耕作技術、噴灌技術等注入到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構建起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延長產業鏈,融入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同時引入現代企業制度,組建各類形式的農業企業,發展農業證券、保險,扶持高科技農業企業到國內外、境內外上市融資。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減少低效和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率,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真正使中國經濟發展由數量型邁向質量型,由農業大國轉變為農業強國。[4]
注入先進文化活化鄉村精氣神建設現代鄉村文明實現鄉村振興。文化是鄉村振興之魂,山川秀美的鄉村注入先進文化才能顯現出精氣神,沒有文化的鄉村注定會死氣沉沉。因此,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傳統的單純的對鄉村文化輸血向文化造血轉變,使中華文化中的和諧、孝道、五倫等在鄉村中展現出時代風采,尋回鄉村文化基因,重構鄉村的倫理秩序和文化生態,使中華民族傳統優秀美德重新歸附到鄉村之體上,回歸到廣大鄉民的生活當中。另一方面,政府通過加大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投入,建設鄉村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體育館、文化活動室等,活躍鄉民的文化生活。“魂”與“根”相對接,鄉土的溫度得到延續,鄉民心中沉寂已久的信仰和價值標準得到復蘇,從而提升鄉民道德水平、改善鄉村社會風氣、優化鄉村治理結構,為鄉村持續健康發展和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和保障。
打破城鄉經濟社會二元體制構建城鄉命運共同體來實現鄉村振興。衰敗的鄉村烘托不出繁榮的城市。鄉村不振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只是一句空話。打破城鄉二元體制,首先要去除市民與農民的身份差異,擺脫束縛在農民身上的種種枷鎖,按照統一的標準實施上學、就業、就醫、養老和保險,城鄉居民享受同樣的公共服務。其次是政府按照城鄉一體化的標準在鄉村進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包括水、電、氣、路、網絡、通訊、衛生、垃圾處理等現代生活設施,教育、醫療、銀行、保險等現代服務設施,實現公共設施“七通一平”,即給水通、排水通、電力通、電訊通、熱力通、道路通、煤氣通和場地平整,讓農民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享受城市居民所享受到的各種現代文明,真正使城鄉結成命運共同體。鄉村振興的錢從哪里來,財政保障是基礎、是“指揮棒”,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流向鄉村;農村的自我發展是根本,是聚寶盆,是內生動力;激活鄉村沉睡的要素和市場是關鍵,改革創新是激活要素的驅動器;金融傾斜是重點,是鄉村振興的“撬動桿”“吸鐵石”;社會資本參與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5]鄉村振興了,城市才更有活力。
通過建立現代鄉村治理體系來實現鄉村振興。鄉村振興必須有現代化的鄉村治理體系作保證。傳統的鄉村治理是碎片化、能人化、家族化,法治意識淡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水平遠遠不適應鄉村振興的需要,導致治理效率較差。因此,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鍵在于建立起鄉村治理法治、德治和自治相結合的善治模式。法治化就是要提高村民法治認識水平和法律保護意識,教育農民牢固樹立學法、懂法、愛法、護法、用法的思想觀念,厚植法治文化,奠定堅實的農民法律保護基礎。德治就是要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以德化人,以德育人。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進村務公開,發揮社會各類人才、新鄉賢等群體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鼓勵鄉民建立諸如生態環保、文化建設、道德文明之類的NGO參與到鄉村現代治理之中,走鄉村善治之路,實現治理有效、鄉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