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尚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
進入新時代,與市場化改革相對應的社會化改革變得越來越重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應從二維平面思維轉向三維立體思維,即從政府與市場關系轉向政府、市場、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只有加入社會這個維度,才能破除二維思維下形成的視野障礙,形成深化改革的新視野。經濟的新動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成本、人才強國、創新活力,等等,都與社會化改革有內在關聯。沒有社會化改革,這些方面的問題都難以根本解決。
供需脫節不僅僅是經濟自身的問題
講到供給側,大家都知道的問題是缺乏安全有效高質量的供給,所以消費外流達到了上萬億的規模。如奶粉、電飯煲,甚至馬桶蓋,消費者都搶著買國外的,其途徑是出境旅游購物或通過電商網購。這樣的一些事例經過媒體放大以后,給人的印象是,我們的供給不少是無效供給或低質量供給。再加上傳統產能普遍過剩,更是形成一種感覺,現在的問題都是經濟上的供給問題。
但這些供給方面的問題是怎么造成的?分析和研究的人不少,普遍的看法是經濟自身的問題。沒錯,它確實是一個經濟現象,不過從更深層次來觀察,問題不僅僅在經濟自身。消費者都希望買到有品質的、安全的產品和服務,可問題是這些東西怎么才能生產出來呢?是不是有了什么樣的需求,就會有產生相應的供給?其實,這是不確定的。供給與需求脫節,僅僅從經濟本身難以找到答案,因為經濟系統不是孤立的,經濟主體、經濟行為、企業家、投資者既在市場,也都嵌入到更大的社會系統之中,并受社會系統的深層影響。例如地球自成一個系統,但受太陽系這個更大系統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根本性的、長期性的。
市場通過競爭有一定的激勵約束作用,但是僅僅靠市場競爭不會自發產生安全有效的合意供給。譬如說,在政府的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如果假冒偽劣的產品可以在市場上暢通無阻,那些有品質的、安全的供給從何產生?這樣會產生一種逆向淘汰的結果,劣幣驅逐良幣,安全有效的高質量供給就會嚴重不足。
任何一個做企業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人,都是社會的人,都會嵌入到一定社會環境之中。作為社會的人,應當是講良心、講道德、講誠信的,如果他是一個純粹的經濟人,為了經濟利益不擇手段,這時你能指望有安全有品質的供給嗎?在社會約束、法律約束都很弱的情況下,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純粹的市場競爭,既不會自動產生道德和良心來約束,也不會自動產生規則、標準和法律。所以,真正安全有效的供給既來源于市場競爭本身,更重要的是來自于社會對市場的約束,以及政府對市場有效的監管。僅僅靠市場,不會產生安全有效的高質量供給,也無法解決供給與需求脫節的問題。很顯然,這就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那就是“社會與市場”的關系。而要發揮社會對市場的引導、約束功能,其前提是要解決好政府與社會的關系。
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在這里,“社會”的含義是廣義的,包括文化、社會事業和社會組織等方面。這些方面的改革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已經明確提出,但現在看來實質性的進展不明顯。當前的改革是個什么樣的狀況?改革進入深水區,一些領域存在空轉打滑的現象,就是說一些改革沒真正落地。政府與社會關系的改革自然也在其中。這是為什么?盡管原因很多很復雜,但其中最重要的是關于社會化改革的理論準備不足,改革的頂層設計不完善,實施過程也不力。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