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識】
依托網絡平臺發展起來的共享經濟模式,其特點就是讓資源擁有者、使用者和平臺運營者、管理者在互不認識、互不見面的條件下就可以完成整個交易活動,通過平臺連接將原本熟人間的分享擴大到陌生人之間。由于平臺交易雙方彼此是陌生的,交易的產生始于信任,交易的成敗與否和是否可持續都源于信用的存在與否。
新時代,在推進共享經濟發展過程中,信用對于降低共享經濟準入門檻、拓展共享經濟范疇邊界、提升共享經濟質量效能等具有不可替代的要素優勢。當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正在加快推進,規避共享經濟活動各參與方的信任風險除了要靠道德和法律的力量之外,還要加快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共享經濟發展體系,強化信用約束激勵機制,為共享經濟發展營造包容創新、安全有序的環境,更好地釋放信用的經濟價值。
建立信用基礎數據庫,搭建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立社會信用檔案是一項基礎性數字信息工程,具有點多、線長、面廣、量大等特點,需要多主體發力、多渠道推進。一方面,大力加強信用信息記錄工作。發揮相關行業監管部門在推進信用記錄建設中的主體責任和作用,探索建立一套系統、科學、高效的信用記錄行業規范,明確共享型企業在信用數據建設中的地位、權利、責任和義務,廣泛整合引導社會主體參與到信用記錄建設工作中,確保信用信息的客觀、準確、科學、有效,如實反映信用主體的信用狀況。另一方面,積極推進信用信息資源整合,暢通信用信息共享渠道,降低信息集成成本。發揮政府的主體作用和聚集資源的優勢,加快推進信用資源整合工程的頂層設計,充分運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研究開發信用信息集成系統。推進共享型企業、第三方征信機構、社會各相關主體的信用數據庫與政府部門的數據庫對接,定期推送給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為各地方、各部門治理違法失信問題提供參考依據。在依法依規、確保用戶隱私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共享型企業與政府信用信息平臺、社會征信機構開展合作,在市場主體信用承諾、法人自然人信用評價、信用信息共享等方面開展試點,為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共享經濟發展體系積累經驗。
延展信用鏈條,拓寬信用共享的領域和邊界。深入發展共享經濟,要聚焦信用資源的開發,充分發揮信用的要素稟賦。一是全面深化信用體系改革,革除阻礙信用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藩籬和機制短板,建立符合共享經濟發展要求的新時代信用運行體系,圍繞信用市場需求提供多元化的信用產品和信用服務,促進信用要素在共享經濟發展中有序流通、市場化配給。二是降低信用市場準入門檻,扭轉慣性思維,立足于共享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和新趨勢,積極促進信用與共享經濟的深度融合,使信用的活力滲透到共享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在深入拓展共享經濟的領域和范疇的同時,引領共享經濟向信用經濟方向發展。三是打破信用要素配置的技術壁壘,加快推動信用要素融入共享經濟發展的技術研發,促進信用要素與其他要素的組合、衍生和提級,打造高端業態、云端形態的信用要素體系。四是積極推進信用要素從傳統領域向新興領域拓展,促進信用評估、信用擔保、信用保險、信用支付等第三方信用服務和產品在共享經濟領域的推廣應用,不斷拓寬信用的覆蓋面,拓展信用的輻射領域。
規范信用監管,提高信用共享的公信力。建立一套規范有序、科學完備的信用監管體系是更好釋放信用紅利的重要保障。對此,可以從以下方面著力:一是完善信用監管的組織體系。整合信用監管資源,明確信用監管部門的主體責任和主導作用,發展和引進第三方征信服務機構,明晰企業信用行為的法律法規邊界,積極探索信用監管的社會化、群眾化路徑,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信用監管新格局。二是完善信用監管制度。加快企業征信體系建設,完善用戶信用系統評級,把企業和用戶信用納入國家社會信用體系統一建設和管理,引導企業和用戶主動履行法律義務和社會責任,把信用行為納入制度化軌道。三是建立信用監管風險預警機制,充分發揮第三方征信服務機構的監測評估職能,加強對重點主體、重點領域、重點環節的技術監測,整合運用用戶雙向評價、第三方信用認證、第三方信用評級、第三方信用管理等監測手段,及時發現信用失范行為,并在征信系統中予以披露,同時建立信用失范行為糾錯機制,讓信用經濟在陽光下運行。加快建立并不斷完善共享經濟活動中平臺企業的紅黑名單制度,規范紅黑名單產生和發布行為,建立健全退出機制。四是建立聯合激勵和懲戒制度。進入新時代,要探索建立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的守信聯合激勵、失信聯合懲戒的機制,實現“一處失信,處處受限”,提高各參與方的失信成本,倒逼形成以信用為核心的共享經濟發展體系。
作為新的經濟形態和新的資源配置方式,共享經濟集中體現了理念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內在要求。新時代共享經濟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日益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保駕護航,要在信用共享中助推共享經濟提質增效、擴容增量,持續釋放共享經濟的信用紅利。
(作者:趙博 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