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一面鏡子,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說的,“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中國民眾的安全感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同經濟的持續平穩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就業穩定和收入增加有關,同社會治安狀況的持續好轉有關,也同社會保障這一安全網越織越牢靠等有密切關系。
中國經濟的持續平穩發展,是民眾高安全感的宏觀背景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報告顯示,1979—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9.8%,不僅明顯高于1953—1978年6.1%的平均增長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經濟3.0%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高于日本經濟起飛階段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2%和韓國經濟起飛階段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5%的增速。在經歷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后,在整個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速大幅下滑、發達經濟體復蘇緩慢、發展中國家以及新興經濟體經濟發展困難重重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長也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進入經濟新常態。然而,無論同整個世界經濟相比,還是同發展中經濟體相比,我國經濟增速仍然是最高的。2013—2016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率為7.2%,而世界同期的平均增長率僅為2.5%,發展中經濟體的平均增長率也只有4.0%。
自2010年我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來,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位。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計算,201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4.4萬億元,折算為美元,達到11.2萬億美元。根據世界銀行測算,2013—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平均為31.6%,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等三大經濟體貢獻率的總和。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34.7%,拉動世界經濟增長0.8%,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中國經濟的持續平穩發展,避免了許多國家因為經濟大起大落、增長乏力、通貨膨脹、物價上漲、貨幣貶值等問題造成的民眾恐慌和焦慮,不僅大大提升了中國民眾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大大提升了中國民眾的安全感。
居民收入較快增長,收入差距穩步縮小,貧困人口逐年減少,是中國民眾高安全感的現實基礎
首先,居民收入穩步快速增加,民眾為吃飽肚子、穿暖衣服而發愁的日子一去不返。據世界銀行統計,197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只有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發達的低收入國家行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和我國經濟的持續較快增長,使我國脫離低收入國家,進入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并繼而邁向中等收入國家。2012—2015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由5940美元提高到7900美元,遠遠高于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與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大幅縮小。2012—2016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4%,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2個百分點,更高于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0.8個百分點,2016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已經達到23821元。
其次,在做大蛋糕和提高居民人均收入的同時,收入差距持續擴大這一世界性難題也正在逐步破解,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2012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高達0.474,2016年已經下降到0.465,下降了0.009,盡管下降幅度不大,但說明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斷縮小,持續數十年收入差距擴大的勢頭得到了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經從2009年的最高位3.33倍,持續縮小到2016年的2.72倍,東西部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則從2012年的1.73倍縮小到2016年的1.67倍。
再次,我國扶貧攻堅取得巨大成就,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和生存安全得到應有的保障,不會再發生舊社會那種“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近30年來,我國有7億人擺脫了貧困,是第一個提前實現聯合國貧困人口減半千年發展目標的發展中國家。按我國現行農村貧困標準測算,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至2016年的4335萬人,四年累計減少5564萬人,平均每年減少1391萬人,2016年貧困發生率已經下降到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