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進取、成效卓著的五年工作
面對國內外嚴峻的挑戰,為什么中國行、中國能?《報告》從九個方面,總結了過去五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政府所做的主要工作。這些工作,很多方面具有開拓性、創新性。
(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著力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實現穩中向好。在經歷30多年快速增長之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際環境和國內發展條件都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全球貿易增速低于經濟增速,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場波動不定,這對我國對外貿易、金融市場穩定造成不小沖擊。同時,國內經濟發展進入“三期疊加”階段,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不斷顯現,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傳統動能日益衰減,經濟一直面臨較大下行壓力。面對這種形勢,怎么辦?辦法無非兩條:一是立足短期走老路,即繼續沿襲傳統的粗放發展方式,采取放松銀根、加大刺激的辦法來維持短期增長,靠貨幣貶值來擴大出口,靠大規模發債來擴大投資。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就是這么做的,他們普遍采取量化寬松政策,有的甚至搞負利率政策。這樣做的結果,雖然短期內經濟增速會好看一些,但將使本來已失衡的結構性矛盾加劇,不僅增長不可持續,還會留下諸多后遺癥。二是著眼長遠走新路,即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著力在培育新動能上下功夫。但蹚新路歷來是不容易的,充滿很多難以預料的風險和挑戰。如果把握不好、處理不當,很可能出現經濟失速、失業增加,也會給社會穩定造成很大沖擊。黨中央、國務院本著對國家、對人民、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主動選擇了依靠改革創新的轉型升級之路。幾年來,我們承受著短期經濟下行壓力和結構調整陣痛,咬定青山不放松,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創新宏觀調控,依靠改革創新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
一是創新宏觀調控方式,保持經濟平穩運行。面對復雜局面和多難抉擇,我們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而是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方式。2013年提出區間調控的思路,之后不斷完善發展。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這一調控方式與以往緊盯需求總量進行對沖性的逆向調控、短期調控不同,而是著眼統籌解決總量問題和結構性矛盾,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度擴大總需求,以創新供給帶動需求擴大,以簡政放權激發微觀活力,以結構調整促進發展升級,推動實現更高層次的供需動態平衡,把穩增長、保就業與促改革、調結構、防風險有機結合起來。堅持只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就業增加、收入增長、環境改善,就集中精力轉方式、調結構、添動力,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探索形成了新常態下的宏觀調控和配套政策框架。
二是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宏觀調控的兩大手段。這幾年,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我們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向不變,并加強相互協調配合,同時統籌產業、消費、投資、區域等政策,最大限度發揮政策效力。
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兩個方面的顯著特點。一方面,著眼“放水養魚”、增強后勁,實施大幅減稅降費。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是近年來力度最大的減稅措施。這項改革2012年在上海進行試點,此后逐步擴圍,2016年5月1日全面推開,累計減稅超過2萬億元,取得了減輕稅負、理順稅制、促進經濟結構優化等多重效果。同時,采取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清理各種收費等措施,減輕市場主體負擔1萬多億元。這些減稅降費舉措,有效降低了企業成本負擔,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市場主體快速增加、稅基擴大,加上企業效益好轉,帶動了去年財政收入大幅增長,扭轉了近年來增速逐步下降的局面。預計未來較長時期,隨著改革的全面推開和抵扣鏈條的完善,減稅面不斷擴大,減稅降負效應還將持續顯現。從國際上看,我們減稅搞得早,下了一步先手棋。另一方面,適度擴大赤字規模。在財政收支矛盾加大的情況下,為支持減稅、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我們在預算中適當增加了財政赤字,從2013年的1.2萬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2.38萬億元,隨著財力規模擴大,財政赤字率一直控制在3%以內。世界上很多國家的赤字率高于我國,有的在兩位數以上。這說明我國的財政政策既是積極的,但又不是強刺激。同時我們著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下功夫盤活沉淀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有效保障了重點項目和基本民生所需。實施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置換,累計降低利息負擔1.2萬億元。
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中性,注重增強靈活性和針對性。五年來,我們一手抓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一手抓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逐步形成。廣義貨幣M2增速從2013年的13.8%下降到去年的8.2%,同時靈活運用金融調控工具,保持流動性基本穩定,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貸款年均增長13.6%,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年均增長13.9%。這樣既加強了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三農”等的支持,又防止貨幣供應過于寬松而產生加杠桿效應和放大資產泡沫。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先后于2013年7月放開貸款利率下限,2015年10月取消存款利率上限,至此我國利率管制基本放開,價格型調控在貨幣政策框架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完善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優化跨境資本流動管理,確保了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外匯儲備也轉降為升。針對金融、房地產、對外投資等領域逐漸積累暴露的風險,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完善風險處置預案,及時果斷出手解決重點領域突出風險,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