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界面】
清明小長假期間,江蘇無錫東港鎮山聯村的創客們忙著接待各地游客,介紹美麗的鄉村風光,并推廣當地的特色產品;在陜西秦川機床集團,企業內部建立了一大批“雙創”平臺,約有800名員工成為創客,98%的產品按照客戶要求定制生產……
當前,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提供全方位創新創業服務,推進“雙創”示范基地建設,鼓勵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開放創新資源,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形成線上線下結合、產學研用協同、大中小企業融合的創新創業格局,打造“雙創”升級版。
2018年,打造“雙創”升級版要破解哪些難題?如何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水平?
1.深挖人才富礦要圍繞“人”來加強改革
【案例】
陳慧來自陜西省漢中市,大學畢業后她開始在上海一家合資企業從事財會工作,年薪10萬左右。后來,陳慧辭掉工作,回到家鄉漢中市西鄉縣進行自主創業,做起了農家臘肉、鹽菜、紅豆腐、醬辣子等原生態美食,在她的精心經營下,銷售收入連年翻番,去年銷售額已達到400多萬元。
“來金色山聯賞大片油菜花吧。”這是虞嘉曄近日在朋友圈發布的一條動態。虞嘉曄,是一名大學生村官,目前在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東港鎮山聯村擔任黨總支副書記。他告訴記者,現在山聯村的油菜花開了,迎來了很多游客,“再熱的天都擋不住大家的熱情”。
2016年,虞嘉曄來到山聯村工作,他利用山聯村“全國最美鄉村”的品牌,推動發展鄉村旅游特色產品,后來又組織經營山聯村觀光車、菊花系列衍生產品銷售以及水果銷售等,累計帶動100多人就業創業。如今,山聯村以發展生態休閑旅游為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模式,有效促進了村民增收,讓老百姓擁有了更多獲得感。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專家認為,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水平,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有數據顯示,當前,我國農村地區創業創新勢頭強勁,各類返鄉下鄉“雙創”人員數量持續增長,正在興起新的熱潮,覆蓋特色種養、加工流通、休閑旅游、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等多個領域。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資源,這是創新發展的最大“富礦”。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改革,推動人力資源自由有序流動,支持企業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勵,鼓勵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新創業,拓寬外國人才來華綠色通道。集眾智匯眾力,一定能跑出中國創新“加速度”。
“讓有創新意愿、有創新能力和取得創新成果的人,得到社會更多的尊重,包括在物質和精神層面上得到社會的認可。”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指出,創新驅動發展,改革驅動創新,要圍繞“人”來加強改革。
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表示,高校要培養創新型人才,既要敢想敢干、有信心有興趣,又要耐得住靜、坐得住冷板凳;要鼓勵年輕人多思考、多交流,給他們提供一個更加寬松的創新創業環境。
浙江國和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乃科建議,要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才培養觀念,培養創新型人才,從強化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創新創業知識水平和技能入手,不斷加強高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為數字經濟時代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2.厚植孵化土壤推動更多優秀項目落地
【案例】
阿里巴巴創新中心是基于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的科技類“雙創”孵化服務平臺,孕育出了ofo小黃車、餓了么等眾多創業“明星”。自2015年啟動創業扶持項目以來,阿里巴巴創新中心已在全球建設了多個創新中心孵化基地,為創業企業提供免費云資源扶持,以及融資服務等。
日前,“雄安綠地雙創中心”在河北雄安新區正式掛牌,首批11家企業入駐。該中心是一個助力新能源、新材料等項目創新發展的服務平臺。多家入駐企業負責人表示,除了高效便捷的辦公環境外,“雄安綠地雙創中心”還將為入駐企業提供產業對接、政策咨詢、項目孵化等多項支持。
制造業是“雙創”的主戰場,平臺是產業競爭的制高點。記者從工信部獲悉,截至2017年底,我國制造業骨干企業“雙創”平臺普及率接近70%。在“雙創”平臺帶動下,個性化定制、智能化生產、服務型制造等新業態日漸豐富,制造業“雙創”平臺已成為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著力點。
工信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工信部將支持建設面向企業內部和產業鏈上下游的“雙創”要素匯聚平臺,促進面向生產制造全過程、全產業鏈的信息交互和集成協作。
“2018年,要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協同創新。”工信部中小企業局局長馬向暉表示,要推動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做好細分領域“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完善“創客中國”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平臺“企業云”,推動中小企業向云端遷移,推動更多優秀創新項目落地。
王志剛指出,在技術創新方面,要把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結合在一起,政府負責構建好的平臺、好的政策和法律環境,提供好的服務。
“在當前科學、技術、應用三者緊密融合、快速轉化的大趨勢下,企業不僅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承接者,更是原創性、基礎性、前沿性科學技術創新的主體。”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院長張紅文說,亟待發揮企業在科學、技術、應用上的“直通車”優勢。
寧夏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法學研究所所長李保平更進一步提出,從長遠來講,為“雙創”升級建立一個法治的、誠信的社會環境,是“雙創”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機制。
3.打通融資渠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數據】
據統計,中國市場主體從2013年的一天產生3.1萬戶到現在一天產生5.2萬戶;企業從2013年的一天產生6900家到現在一天產生1.66萬家;每千人企業數量也從10家增加到21家。截至今年3月1日,中國市場主體,包括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達到9960萬左右。
近日,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的《中國個體私營經濟與就業關系研究報告》顯示,從2013年起全國高校畢業生創辦私營企業數量迅速增加,對社會就業起到明顯帶動作用,但缺乏啟動資金是高校畢業生創業面對的首要難題。
專家表示,當前,融資難可謂制約“雙創”的一大瓶頸。今后要進一步拓寬“雙創”融資渠道,出臺促進創業投資的相關政策措施,讓資本鏈無縫對接創新鏈和產業鏈,從而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讓“雙創”擁有源頭活水。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支持優質創新型企業上市融資,將創業投資、天使投資稅收優惠政策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
業內人士分析稱,國家融資擔保基金能夠通過擔保小企業債券的形式,大大增加創業投資資本的供給,撬動民間資本和銀行資金支持創新創業企業,同時分散創新失敗的損失,有助于破解創業創新融資難的問題。
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表示,稅務部門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把國家減稅“大禮包”及時送到每個企業手中。“不管是小微企業還是大型企業,不管是內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不管是初創期企業還是成長期企業,都有系列的配套稅收優惠政策予以精準扶持。”王軍說。
馬向暉表示,今年要全力推進擔保體系建設,落實有關財稅政策,加大對擔保機構的支持力度,推進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推動中小企業直接融資。同時,開展小微企業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活動,廣泛引入各類金融機構和融資服務機構,為創業創新提供全流程、多樣化的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