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4月10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并發表重要主旨演講。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在這一重要時間節點上,習近平主席在博鰲發出了“中國改革開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夠成功”的最強音,表達了對中國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和決心。人民論壇網小編結合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對這一主題進行了梳理。
4月10日,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在海南省博鰲開幕。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一、撫今追昔
【習近平主席講話】
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極大解放和發展了中國社會生產力。古人講,天道酬勤,春華秋實。中國人民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持之以恒,鍥而不舍,推動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40年來,按照可比價格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9.5%;以美元計算,中國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14.5%。中國人民生活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小康,現行聯合國標準下的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70%以上。
【專家解讀】
開始改革開放時,我國也是一個非常封閉的國家,1978年出口和進口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7%,也就是9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跟國際經濟是不相關的。
但是從1978年到2016年,38年間我國平均每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達到9.6%。可以說,在人類歷史上,還不曾有任何國家曾經以這么高的速度、持續這么長時間的增長,而且是在人口這么多、這么窮的基礎上實現。所以把改革開放這40年取得的成績稱為“中國的奇跡”,是一個非常合適的表述。
——林毅夫(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
【習近平主席講話】
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上下求索、銳意進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民堅持立足國情、放眼世界,既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對外開放、合作共贏,既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既“摸著石頭過河”又加強頂層設計,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成功開辟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民的成功實踐昭示世人,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只要找準正確方向、馳而不息,條條大路通羅馬。
【專家解讀】
改革開放初期“摸著石頭過河”改革方法論體現的是一種漸進改革思維,通過分區域、分領域的試點試驗進行試錯,尊重人民群眾和基層首創精神,強調從干中學、在學中干,有效降低了改革的信息成本和風險,調動了改革主體的積極性。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方法論逐漸由“摸著石頭過河”向“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演進。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部署開展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試點,探索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對推動全局性改革起到了示范、突破和帶動作用。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點、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全面創新改革試點、司法體制改革試點、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等等,一項項重大改革從易到難、從小到大、從外圍到核心、從增量到存量積極穩妥推進,“凡改必試”已經成為黨中央治國理政的一條基本經驗。
——張克(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習近平主席講話】
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與時俱進、一往無前,充分顯示了中國力量。中國人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相互激蕩、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充分顯示了思想引領的強大力量。中國人民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革除各方面體制弊端,充分顯示了制度保障的強大力量。中國人民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空前高漲,充分顯示了13億多人民作為國家主人和真正英雄推動歷史前進的強大力量。
【專家解讀】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最深刻的革命,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歷史變遷。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樣的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是一場進一步解放中國社會生產力的偉大革命。不僅如此,當代中國的改革,任務艱巨無比,而且還對人的思想觀念、社會生活等都產生了深刻、久遠的影響。
——許耀桐(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
【習近平主席講話】
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敞開胸襟、擁抱世界,積極作出了中國貢獻。改革開放是中國和世界共同發展進步的偉大歷程。中國人民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打開國門搞建設,成功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折。中國在對外開放中展現大國擔當,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作出重大貢獻,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促進了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專家解讀】
中國改革開放對世界的積極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從硬實力來看,伴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可以為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和服務。譬如中國對很多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近年來增加很快,對促進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從軟實力來看,中國在40年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的一些基本經驗,可以供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參考。包括選擇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協調和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持續不斷地推進改革開放,核心是增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時發揮好政府作用,不斷融入全球的開放;針對不同發展時期的具體情況和問題,制定并落實不同的發展規劃。
——胡必亮(北京師范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