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治理要聞> 正文

共建共治共享:大院街道治理新探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在城市管理中,作為城市人民政府基層派出機關的街道辦事處,承擔著打造社會治理新格局的具體重任。在打造“三共”治理模式的新格局,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的過程中,街道辦事處是最重要的執行者和實踐者。

所謂大院街道,是指行政區劃僅限于某個單位大院及周邊,其管理人員隸屬于該單位;在業務上,接受單位和上級政府的雙重領導,并在其轄區內行使基層政府賦予的職能。清華園街道辦事處就是這樣的大院街道,于1980年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成立,以著名高等學府清華大學校園為主要轄區,接受清華大學和海淀區政府的雙重領導。轄區人口超過10萬,主要包括學校師生、教職工家屬、清華科技園企業職工以及社區居民等。

借助于雙重領導的特點,發揮大院街道的獨特優勢,清華園街道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闖出一條嶄新之路。

多方參與維護校園秩序,實現共建

誕生于計劃體制下的大院,無論是政府大院、部隊大院,還是企事業單位大院,留下許多“單位辦社會、分房搞福利”的歷史遺產。在這樣的大院里,社區居民往往是上一代甚至兩代單位職工的后裔,住房成為其持有房產證的私房,社區也就成為和院外并無明顯區別的居民小區,面臨著同樣的社會問題。由于執法部門不愿進入大院執法,在市場需求和利益誘惑下,社區私搭亂建、開墻破洞、無照經營、違規群租、不文明養犬等違法違規現象時有發生。這些亂象不僅擾亂正常的生活秩序,而且損害了良好的大院環境。大院內雖有保衛處等行政管理部門,但由于沒有執法權,對許多違法違規行為也無可奈何,甚至形成“管理死角”。為破解這一難題,清華園街道依靠自身優勢,引入政府執法力量,建立多方參與機制,共同建設和維護校園秩序,為大院街道治理提供了成功范例。

其一,統籌協調政府執法力量整治校園秩序。結合政府“疏解整治促提升”的要求,清華園街道積極發揮屬地協調職能,綜合統籌公安、工商、城管、食藥、衛生監督、安全生產、勞動監督、司法所等各支執法隊伍,建立并不斷完善校園聯合執法制度,及時發現并處理校園違法建設、違規經營等行為。通過不懈努力,在2017年,校園家屬區通體彩鋼板房全部拆除、校園違法違章經營得到根本性整治,長期盤踞在校內的“小橋燒烤”“永輝煎餅”等一批“頑疾”得到解決。

其二,積極引導居民群眾參與維護校園秩序。街道注重加強調查研究,建立并堅持社區聯系制度,班子成員每年調查研究所聯系的社區不少于4次,召開社區居民代表座談會不少于2次,廣泛征集居民群眾意見建議,積極鼓勵大家為校園環境建設建言獻策。推動老舊社區成立居民自管會,為實現準物業化管理奠定基礎。一系列密切聯系群眾的舉措,使得轄區居民對街道工作、特別是維護校園環境秩序方面的做法更加理解和支持。在近年來的拆違工作中,未出現一例鬧事、上訪事件,許多居民還主動配合街道,對違建自行拆除。

其三,大力建設網格化管理平臺,提升校園環境問題解決效率。街道引入網格化管理模式,建設統一的信息管理平臺,成立專門的網格信息員隊伍,利用移動終端APP軟件,“隨手拍、隨時傳”,確保校園家屬區環境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解決。

學校管理結合政府管理,實現共治

清華校園占地3.2平方公里,家屬區占其四分之一。校內不僅有6萬多名師生員工,還有9千多戶、3萬多居民,其中還包括5百多戶、3萬多平米的平房社區。這樣的大院儼然成了一個小社會。由于家屬區和教學、科研、辦公、學生區在一個校園內,各類群體的訴求和活動必然相互影響,矛盾和沖突在所難免。校園交通、安全、穩定、衛生、環境秩序等問題交織在一起,成為各職能部門和清華園街道面臨的巨大挑戰,其社會治理的難度和復雜程度甚至超過一般的純居民社區。為解決以上難題,清華園街道充分發揮大院街道的優勢,和大學保衛處、物業中心、資產處等單位協同配合,開展共治,完善校園治理體系,提升校園的社會治理水平,為清華大學“雙一流”建設和海淀區社會建設作出貢獻。

開展共治、完善校園治理體系包含三個層次,分別是補充、聯動和延伸。具體如下文所述:

首先,清華大學作為一個高等教育機構,其管理職能重點體現在教學、科研和后勤服務等方面。然而校園作為一個小社會,其環境、違建、治安、秩序等問題和校外一樣存在。這些問題單靠學校職能部門很難解決,這也是當前很多單位大院面臨的普遍性難題。清華園街道作為一個大院街道,能夠架起學校與政府之間的橋梁,統籌協調各支執法力量,發揮執法優勢。在學校的支持下,街道推動成立地區愛衛會、安全生產委員會、食品安全委員會和綜合治理委員會,將屬地執法隊伍和學校相關部門都納入其中,定期會商,共同研究、解決各類問題。這些委員會成為學校管理體系的有力補充,從而有效彌補在大院內開展社會治理的缺陷和短板。

其次,建立和完善聯動機制,可以提升校園綜合管理水平。所謂聯動,就是把校園分為家屬區、科研辦公區和學生區三個網格化區域,針對同一目標,各網格內的管理部門齊抓共管、聯合行動,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無死角、無時差管理。三區聯動的工作機制,增強了人防、物防和技防體系的效率,提高了全校管理、應對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譬如,針對校園的消防隱患、無照經營和違章建筑,街道組織消防、工商、城管、食藥和大學的保衛處、物業中心開展三區聯動,消除火災隱患、取締無照車攤、拆除違章建筑、查處群租房,在完成政府“疏解整治促提升”要求的同時,維護了校園的安全和穩定,收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第三,管理延伸就是把政府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運行機制延伸到大學校園內。比如海淀區政府建立的以信息流為核心、以監督考核為抓手的“大城管”體系,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四個能力”,即自我發現能力、自我解決能力、應急響應能力和對轄區的掌控能力。這個體系完全延伸到校園的日常管理中。清華大學有100多個院系、機關部處、科研院所及附屬機構,上百棟科研、辦公、教學、體育、住宅大樓,環衛面積200多萬平米。校園的環境和秩序管理在門前三包、公共衛生、車輛停放、違章建筑、宣傳牌匾、路燈照明、無照經營等很多方面和校外的城市管理具有極高的相似度。政府的“大城管”體系通過清華園街道引入到校園并根據大學的特點和規律加以完善和補充后,使清華園的環境、秩序、安全、穩定等管理提升了一個檔次。

服務資源對接群眾需要,實現共享

共建共治的成果需要共享。盡力滿足廣大師生、家屬區居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解除大家的后顧之憂,是保障學校教學科研、凝聚轄區人心所向、維護校園和諧穩定的基礎條件,也是清華大學“雙一流”建設宏偉事業的重要組成與必要支撐。在這方面,清華園街道積極發揮作用,用好用足政府相關政策,促進服務資源與群眾需要緊密對接,努力為轄區居民,特別是老人、兒童、貧困弱勢人群等特殊群體提供系列服務,幫助學校有效破解后勤服務保障工作中的難點與瓶頸問題。

譬如,面對轄區老年群體具有的“老齡人口比例高”、“空巢”老人和獨居老人比例高、知識分子比例高等“三高”現狀,街道近年來大力構建和完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多措并舉,盡可能滿足轄區老年人在日常照料、醫療健康、精神慰藉等方面的諸多需求,使他們的生活充滿溫馨和幸福。在生活照料方面,街道為所有老舊小區安裝門禁系統、整修社區道路、建設無障礙設施、引入爬樓機、推動安裝電梯等,方便老人出行;在醫療健康方面,街道堅持開展便民醫療車服務項目,專車接送老人就醫,同時聯合學校開通每日定期接送老人就醫的班車服務項目,及時為老人辦理醫保費用報銷等;在精神慰藉方面,街道早在上世紀90年代即建立了老齡大學,20多年來逐步組建了有較高專業素養的穩定教師隊伍,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多學制、多學科的老年教育體系,每年招收老年學員上千人次,極大豐富了轄區老年人的業余生活。此外,街道還成立了老齡互助社,為實現轄區老人互助搭建了很好的橋梁和平臺,在這里,年輕老人幫助年長老人,健康老人幫助體弱老人,一代代形成良性互動;街道每年還開展社區體育節、文化節和教育節,發動社區文體骨干組建老年合唱團、門球隊、柔力球隊、京劇小組、書畫研究會等70余個社團組織,為老人施展才華、享受文化、融入社會、體現價值提供廣闊的舞臺和園地。通過這一系列舉措,清華園街道轄區的老人基本實現老有所靠、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這既是對學校離退休工作的有力補充,更促進轄區每個家庭實現代際和諧,從而達到社區和諧、校園和諧的目標。

再譬如,面對學校平房區諸多復雜的歷史遺留問題,街道引入資源、加大投入,采取拓寬道路、消除火災及煤氣中毒隱患等措施,盡力改善平房區居民的生活條件和面貌。2017年,街道又在學校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完成平房區“煤改電”工程,有效地改善平房區自采暖戶的冬季取暖條件,也為北京治理冬季大氣污染做出實際貢獻。

與此同時,清華園街道運用信息化技術,有效整合服務資源,逐步建立起“清華園社區綜合服務平臺”,集呼叫中心、網站系統和信息中心為一體,實現一站式服務。綜合服務平臺可以為轄區居民群眾集中提供信息發布、查號咨詢、訂餐訂房、校醫院預約掛號、家政小維修服務等10多種社區服務項目,而居民僅需撥打服務熱線,或者登錄服務網站即可獲取服務,從而真正享受到“輕點鼠標、服務即到”的便捷生活。

綜上所述,清華園街道通過統籌執法力量、鼓勵居民參與、建立聯合機制、整合服務資源等切實有效的舉措,不斷完善轄區社會治理體系,也為大院街道和單位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打造“三共”治理模式新格局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做出了有益的道路探索。

【本文作者分別為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園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園街道辦事處主任助理兼黨辦主任】

責編:董惠敏 / 賀勝蘭

責任編輯:張盈盈
標簽: 大院   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