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鐵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一方面要繼續推動城鎮化建設。另一方面,鄉村振興也需要有生力軍。要讓精英人才到鄉村的舞臺上大施拳腳,讓農民企業家在農村壯大發展。城鎮化、逆城鎮化兩個方面都要致力推動。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輔相成。”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提到逆城鎮化問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正確理解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新趨勢,對推動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兩個方面都有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我國城鎮化建設任重而道遠,同時逆城鎮化現象已經在一些地區出現
我國城鎮化近些年處于高速增長期,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平均每年以一個多百分點的速度增長。到2017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了58.52%,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2.35%,城鎮人口達到8.13億。也就是說,近30年我國平均每年有約1900萬人口進入各類城鎮就業和定居。從進程看,我國已經完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人口城鎮化過程,按照每年一個百分點左右的速度增長,到2030年,我國城鎮化率可達到70%,城鎮人口可接近9.8億人。但是由于各項改革進展較慢,我國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還有16個百分點的差距,也就是說,目前在城鎮就業的2.87億農民工,還未真正實現在城鎮落戶。而未來如果城鎮化率達到70%,意味著還要有將近2億人口進入城鎮??梢?,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持續通過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推進城鎮化進程,任重而道遠。
在我國城鎮化發展任務還存在較多問題需要解決的情況下,為什么要提出逆城鎮化問題,這就要對我國的國情進行具體分析。什么是逆城鎮化?逆城鎮化就是在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口的就業、居住和消費以及投資從城市向郊區和農村地區擴展的現象。由于城鎮化發展在區域之間的不均衡,在東部地區和特大城市輻射范圍之內城鎮化率較高,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水平,在這些都市圈內已經出現了城鎮居民向郊區的消費和居住遷移現象。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工業企業呈現遠郊區化,這也是國際城鎮化進程的普遍規律。例如受環境、成本等因素的影響,工業企業要遠離城市中心區,特別是傳統工業企業向周邊中小城市和小城鎮遷移。同時,伴隨著農業經營的規?;娃r村經濟結構的深層次調整,城市的資本和要素也需要投向農業和農村尋求新的發展機會。
我國城鎮化發展空間結構的不均衡,導致一部分城鎮化發展較快的地區出現了逆城鎮化現象。我國東部地區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7.1%,而中西部地區尚落后東部地區分別為12.2和15.5個百分點。在東部地區的三大都市圈地帶,城鎮化率甚至已經接近了發達國家的水平。即使在中西部地區的特大城市行政轄區內,城鎮化率的水平也已經很高,例如在成都天府新區的都市圈范圍內,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70%;杭州、武漢和鄭州都市圈的城鎮化率也已經接近80%。而且這些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人口已經接近甚至超過千萬人口。城鎮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都市圈核心城市人口規模之大,足可以使城市人口產生溢出效應,也就是開始出現人口的就業行為、投資行為以及消費行為的郊區化現象。從我們對北京近些年房地產銷售情況的分析來看,進入本世紀以來,地產的郊區化現象非常明顯。例如2008年北京五環內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占比為42.9%;而到了2016年,92.3%的新建商品住宅分布在五環以外,甚至遠郊區的六環以外的小區占比也已經達到25 %。
消費的多元化趨勢從城市向農村漫延,從近郊區向遠郊區擴展。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都市圈和特大城市人口消費郊區化的現象就已經非常明顯。從成都開端的農家樂,一直推廣到全國,不僅僅在特大城市,不同規模城市的郊區農家樂消費現象不僅僅限于吃,更是演變成一種消費的多元化傾向。北京的周末經濟也是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持續到現在,一直處于升溫狀態。一到周末和大小長假,北京市區通往郊區的公路就嚴重塞車,充分說明了郊區經濟發展的長盛不衰。而且隨著時間的演變,周末經濟已經從近郊區向遠郊區擴展,甚至擴展到河北、內蒙、山西境內。有數據顯示,在我國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結構中,唯一處于持續增長的就是教育文化娛樂消費,從2013年占比12.8 %,到2016年的13.5%,平均每年提高0.2個百分點。消費的變化不僅僅體現在所謂的觀光休閑和娛樂方面,深度休閑度假以至于戶外運動的消費也明顯處于上升趨勢。例如冬季滑雪產業涉及人口增長迅速,滑雪人次由2010年的630萬人上升到現在的1750萬人,預計在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奧會召開之際,滑雪人口規模還會有大幅度的增長?;┊a業的發展對農村地區帶來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河北崇禮曾經是最落后的國家級貧困縣,現在則由滑雪帶動了農村發展、農民致富和產業結構調整。
特色小鎮的興起,說明工業空間結構的重組勢在必行。從發達國家的城鎮化規律看,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工業必將遠離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鎮遷移。原因在于:一是城市人口的密集居住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工業產生的污染和噪音已經不適合在城市內發展;二是城鎮化水平越高,城市的服務業發展越快,服務業通過人口密度的提高會帶動規模效益的增長,同時也會大大增加土地的成本,而工業需要低成本的土地供給,因此不得不選擇土地價格更為低廉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或者是遠郊區;三是產業園區的工業集中發展模式也會逐漸被分散的工業布局所替代,原因是產業園區的工業發展模式會導致工業就業人口過度集中,產生交通擁堵、大量外來人口聚集對城市人口結構和公共服務帶來壓力等問題。歐美和其他東亞國家的大規模工業企業基本都分散在距城市一定距離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而近些年我國產業園區的經營機構之所以選擇特色小鎮,無非也是考慮到成本的問題。特別是通過傳統的地產來支持產業園區的招商引資模式,由于房地產的滯銷和成本的上升也繼續選擇廉價的空間。所以,工業企業郊區化甚至遠郊區化、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甚至是農村落戶,已經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