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下,作為全民普法教育重點、難點和短板的農村普法教育,要超越過去普法“獨進”、司法行政機關“獨唱”、普者“獨熱”的小格局,構建適應新時代的農村普法教育大格局。
【關鍵詞】農村 普法教育 大格局 【中圖分類號】D920.1 【文獻標識碼】A
農村普法教育大格局的基本構想
新時代農村普法教育大格局,就是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高度,立足現階段農村實際,把農村普法教育納入新時代依法治國大視野和全民普法教育總體布局當中,以實現新時代對農村普法要求為目標,充分整合城鄉資源,充分利用農村資源,形成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實施、各部門分工負責、齊抓共管,全社會尤其廣大農村居民(以下簡稱村民)積極參與,全面創新普法內容和形式,充分滿足新時代農村對法治建設需求的新格局。要構建這一新格局,需要明確三大定位、實現三大目標、遵循四大原則。
明確三大定位。有了準確的定位,才能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規劃,才能實現普法的目標。農村普法教育一是依法治國的一項長期基礎性工作,二是一項公共法律服務,三是一項貫穿各類教育形式的國民教育,也是貫穿公民一生的終身教育。這三大定位,明確了農村普法教育在國家法治現代化建設的地位,明確了它屬于國家公共政策的根本性質,明確了村民對普法教育的義務承擔及其對自身發展的意義。
實現三大目標。一是提升村民的法治素養。將原先的“法律素質”提升到“法治素養”的新高度,不僅使村民能夠尊法、學法、守法和用法,而且使之具有對我國法律規范、制度及其價值的認識、理解和運用能力,具有立法、執法、司法監督的參與能力,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培養合格公民。二是形成適應新時代農村實際情況的普法教育體系。要適應新時代農村法治、自治、德治“三治”結合的新要求,構建農村法治教育、自治教育、德治教育“三教”融合的普法教育體系。三是優化農村法治環境。營造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氛圍,為農村普法教育提供良好的環境。
遵循四大原則。一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原則。圍繞和服務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中心,為其順利實施營造良好法治環境。二是以村民為中心原則。依靠村民、服務村民是農村普法教育的核心內容、出發點和落腳點。三是創新與實效相結合原則。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農村普法教育提升實效的第一動力。要以農村普法教育內容和形式的不斷創新,確保實效。四是全社會共同責任原則。實行“誰執法誰普法、誰服務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搭建城鄉互動、齊抓共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廣闊平臺。
構建農村普法教育大格局有利于解決新時代農村法治進程的新矛盾
構建農村普法教育大格局為農村普法教育實現轉型升級提供大平臺。以往農村普法教育雖取得了輝煌成績并不乏創新之處,但在總體上未擺脫以司法行政部門“唱獨角戲”的小格局,影響了普法效果。新時代農村普法大格局,實行普法責任制,破除城鄉隔離的藩籬,搭建城鄉互動,城鄉各部門、各單位齊抓共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廣闊平臺。這無疑為農村普法教育實現轉型升級,改變農村普法教育長期相對落后狀況,促進全面普法教育的均衡發展,推進建設法治強國進程,提供了強大助力。
構建農村普法教育大格局為有效解決農村普法教育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提供新模式。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構建農村普法教育大格局,就是以滿足村民對法律多元化、差異化的需求,以優化農村法治環境為目的,從而有效解決新時代農村法治進程的新矛盾。
構建農村普法教育大格局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基礎性保障。黨的十九大不僅確立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且提出了作為該戰略保障的健全“三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的任務。鄉村治理體系的完善,必須以農村普法教育為基礎。農村普法教育大格局,主張實行“三教”結合新模式,將帶來農村普法教育由“外生型”向“內生型”的根本轉變,從而使之更加符合農村和村民的特點,調動廣大村民參與法治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創農村普法教育的新局面。
如何構建農村普法教育大格局
第一,建立農村普法教育內容新體系。其重點和難點,在于構建“三教”結合新內容體系。為此,需要按照“三治”結合的要求,明確和正確處理“三教”之間的關系。其中,自治是核心,讓村民當家作主是鄉村治理的本質與核心;法治是保障,德治和自治都要通過法治規范和保障;德治是基礎和引領,法治和自治都要通過德治體現和引導。最終實現自治、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實現鄉村治理的善治。“三治”之間的這種內在關系,要求把自治、法治和德治的相關內容,融匯到農村普法教育的內容,并按其相互邏輯關系,探索結構合理、層次分明又為村民喜聞樂見的普及方式。這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不同領域的工作者通力合作和國家的大力支持。
第二,創新農村普法實施機制。在指導方針上,實現由“整齊劃一”到“分類指導”的轉變。當前村民的職業分化明顯,就要求根據不同階層的實際需求,因群、因人施教。在教育方式上,實現由單一面授傳統方式,向全方位立體化方式轉變。逐步打造自上而下的直接推廣方式、互聯網等新媒體方式,加上“自下而上”的村民咨詢、參與司法等方式,實現不同方式互通互補、立體發展。在普法主體上,實現由黨政部門單一責任主體,向政府主導和全社會參與并舉轉變。
第三,完善農村普法教育運行與保障機制。一是創新普法模式。運用傳統的實地調研與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方式,準確把握村民法律需求,并連接普法、司法、執法部門和基層單位,以法律需求為導向,進行精準普法、互動普法。二是推動普法教育工作立法。據統計,全國有一半省份出臺了普法教育條例,研究制定普法教育法稿也已被列入我國2018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點當中,建議在該法中針對農村普法工作進行具體規定。三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2018年中央1號文件為落實黨的十九大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確定對農村發展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作為全民普法教育短板的農村普法教育,應被列入這些優先方面的突出位置。四是完善評價機制。將普法考核納入黨委政府績效和精神文明考核當中,并努力探索第三方評估機制。
第四,優化農村普法環境。一是完備農村立法,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特別注意加強鄉規民約與法律的有機融合,廣泛吸納村民參與立法。二是健全農村糾紛解決機制,建立民間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形成“大調解”格局。三是保障農村公正司法。將群眾路線運用于農村司法工作,注重培養司法工作人員農村糾紛解決能力。四是加強農村規范執法,加強農村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服務意識,建立一支懂法用法,體察村情的執法隊伍。五是營造農村法治文化氛圍。充分挖掘農村“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等現有優秀法治文化,通過搜集、整理并展示本村守法用法好故事,發揮典型教化的作用。同時,把法治文化建設納入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推動農村法治文化建設。
(作者分別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教授;河北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楊偉東:《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推動普法轉型升級》,《人民論壇》,2017年第17期。
②陳文勝:《以“三治”完善鄉村治理》,《人民日報》,2018年3月2日。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