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文化重要的內核,對文化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堅定中華民族特色信仰自信,正確對待中華民族本土傳統宗教信仰及外來宗教信仰,堅定當代主流信仰,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信仰。
我國本土傳統宗教具有獨特的品格,那就是開放、包容,一方面體現在儒、道、釋三家兼容共生;另一方面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傳入之后,沒有產生過嚴重的宗教沖突。如今在中國的廣袤大地上,無論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本土產生的還是外國舶來的,都能夠各得其所、相安無事。
世界上的任何宗教,本質上都是教育引導人們去做個好人,不做壞人;都是要求人們弘揚真善美,摒棄假丑惡;并且,這種對人揚善懲惡的勸導,不僅針對現世今生,還要延續到來世來生。人類希望在今世做個好人、過上好日子,也企望來世仍然做個好人、過上好日子。宗教還可以看作是信眾對來世的一種精神上的“儲蓄”。
但是,不少宗教不同程度地存在負面影響。比如佛教的出世觀,道教的成仙觀,儒家文化中一些封建糟粕清規戒律等。而在有的宗教中,唯我獨尊、封閉保守、排除異己等,也是顯而易見的,以至歷史上宗教迫害、宗教戰爭頻頻發生。觀察不同的宗教之間的對立、排斥,乃至于激烈沖突,孤立地看,每一個宗教都是正確的,相互聯系看,沒有哪一個宗教絕對正確。
任何宗教和信仰都不可能憑空存在、憑空產生強大的影響力,而必須依附于相當的國力、強盛的民族。在人類歷史上,隨著民族的興衰、國運的興亡,被動性或者強制性的宗教信仰的改變,也是屢見不鮮的。同樣,近代以來,由于國勢衰敗,中國本土傳統宗教不被世人待見也就不足為奇了。與歐洲相比,中國在歐洲經歷文藝復興、沖破中世紀的黑暗,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之后,仍然沉浸在千年不變的封建體制中。這是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在中國共產黨找到馬克思主義這副解決中國社會病根的良方妙藥之前,中國一些仁人志士面對“國破家亡,國將不國”的悲慘境地,力圖追根求源,其中就有人把板子打到中國傳統文化之上。比方說打倒孔家店,就是把矛頭指向了孔孟之道。甚至有的人提出要廢除漢字,走拼音化的路子。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標志著中國社會體制由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向社會主義、向現代國家體制的根本轉變。但是由于近代社會的積貧積弱,雖然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很大程度上解放了生產力,但是直到改革開放前,我國仍然處于總體上貧窮落后的狀況;在國際社會,政治上有一定的地位,經濟上沒有什么地位,在大文化上的話語權是比較弱的。這也導致了一些國人對本土傳統宗教和信仰的質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大提升,國際地位、國際威望和話語權不斷提高,但是在文化軟實力方面,特別是以物質產品為載體的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上,還得有一個較長的過程,全民族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也必須有一個過程。中國學生學習高科技,仍然首選美國。中國人出國買東西,仍然前去日本。中國生態環境文明,仍然落后于歐洲。這是不管我們愿不愿意都得承認的現實。我們堅信,這種狀況一定會得到改變甚至反轉。屆時,也許不會還有多少人盯住中國人說話分貝高低那一類事情,更不會生拉硬扯地把那些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會有的不良表現,與什么信仰問題掛起鉤來。
中國本土傳統宗教和信仰,古已有之、綿延不斷,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基礎。這本身就具有中華民族特色。而最具特色的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解放了中國發展了中國強大了中國。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近9000萬共產黨人堅信共產主義,這個人類崇高理想的偉大信仰。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大力引導全體中國人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共同奮斗。
在對待中國本土傳統宗教和信仰、外來宗教信仰,共產黨人的共產主義信仰、全中國各民族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共同信仰上,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這就是我們必須堅定自信的偉大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信仰。
(作者為省政協常委、省政協文史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