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國工商聯主辦,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全國工商聯人才交流服務中心承辦的德勝門大講堂第一期活動近日在京舉辦。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圍繞“回望中國民企發展40年”這一主題做了主旨發言,他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中國國民經濟總體發展以及民營經濟的發展情況,并對中國經濟和民營企業的發展前景進行了預測。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增長創造世界奇跡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也是中國民營企業發展40年。40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跡。
1978年,我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當時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156美元,當時最貧窮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人均GDP平均數是490美元,我們連它的三分之一都沒達到。中國在1978年底擁有10億的龐大人口,其中81%是農民,文盲眾多,84%的人每天的生活費達不到每人每日1.25美元的國際貧困線標準。而且,當時我們處在一個非常封閉的環境中,進出口貿易中,出口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1%,進口占5.6%,兩項加起來只有9.7%,也就是說,當時我們90%以上的國民經濟跟世界經濟是不相干的。就是在這么低的起點上,1978年至2017年的39年間,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9.5%。這樣一個增長速度,在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罕見,而且幾乎超出所有人的預期。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為改革開放提出了一個20年“翻兩番”的目標,即從1981年到20世紀末的20年內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這個目標意味著,中國每年的平均經濟增長率必須達到7.2%。根據當時國際經濟學界流行的“自然增長率”理論,任何一個國家或者社會,除了在戰爭破壞以后的恢復期或是大的自然災害破壞的恢復期,可以取得兩三年7%或稍微高點兒的經濟增長外,正常狀況下,很難實現7%的增長。我們現在不是20年平均每年增長7.2%,而是39年平均每年增長9.5%。如果按照39年年均增長7.2%計算,我國現在的經濟規模是1978年的15倍。事實是,我們以年均9.5%的速度增長了39年,我國現在的經濟規模是1978年的34倍。
在這40年里,我國貿易增長也非常迅速。統計顯示,過去39年間,我國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達到14.5%。1978年,貿易總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只有9.7%,現在這一比重已經超過30%。一個國家的開放程度,通常可以用貿易占GDP的比重來衡量。經濟學界有個術語叫“貿易依存度”。從貿易依存度角度看,在人口超過一億人的大國中,我國的貿易依存度最高。就是在這一經濟快速增長的條件下,2009年我國經濟規模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我國的出口數量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而且出口的產品有很大變化。1978年,我國75%以上的出口產品都是農產品或者農產品消費品。現在97%以上的出口產品都是工業制造品,所以中國在國際上被稱為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制造業的基地。2013年,我國的貿易總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
中國經濟增長的國際貢獻
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2014年我國GDP總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2017年,我國人均GDP已達到9480美元,上升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距離高收入國家人均GDP12700美元的標準已相當接近。一般認為,在2025年之前,我國就能夠跨過12700美元,成為高收入國家。從統計數字來看,二戰結束后,總共有兩百多個發展中經濟體,到現在為止,只有兩個經濟體從低收入階段進入高收入階段,一個是我國臺灣地區,一個是韓國。到2025年之前,我們可能會變成第三個。其意義還不止于此,目前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經濟體的人口只占世界總人口比重的15%,一旦中國跨越這道門檻變成高收入經濟體,這個比重就將從15%增加到34%。在這個過程中,我國有7億多人擺脫了每人每日1.25美元的國際貧困線標準,為世界減貧做出了巨大貢獻。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也是世界上唯一沒有出現金融經濟危機的國家。中國不僅沒有出現過危機,而且當其他國家出現金融經濟危機的時候,我們對它們的穩定和復蘇做出了巨大貢獻。例如,1997年和1998年的東亞金融危機,當時普遍認為東亞經濟可能從此一蹶不振,實際上到2000年以后,東亞經濟又開始恢復蓬勃發展,最主要原因就是中國當時承諾人民幣不貶值,并且在危機發生后,我們還維持了8%的經濟增長,拉動了周邊經濟體的經濟復蘇。2008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發生后,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很快推出四萬億經濟計劃,并且在2009年第一季度就恢復了經濟增長,并且拉動了世界其他經濟體經濟增長。
漸進式改革成就民營經濟快速發展
在這40年里,中國的民營經濟取得的成就令人敬佩。1978年至今,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1978年,在我國國民經濟構成中,全民所有制經濟占80.8%,集體所有制經濟占19.2%,城鄉個體經濟為零,私營企業、合資企業、外商企業也都是零。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時,全民所有制經濟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51.4%,集體所有制經濟占35%,城鄉個體經濟占比是7.8%,私營企業、合資企業、外商企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是5.8%,兩項加起來不到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