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人的工作效率具有矛盾統一的特點。在傳統而偏遠的農村地區,員工工作效率相對低下;而在一些新興的高科技產業區,員工工作效率堪稱國際水準。印度人時間觀念淡薄,是導致其工作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印度人的工作效率亦與印度文化密切相關,這些文化特征深深烙印在印度人的行為準則和處事作風上,成為影響其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印度員工 工作效率 文化因素 【中圖分類號】C97 【文獻標識碼】A
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主要新興經濟體,印度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引起世人的關注。2015至2016財年,印度經濟增速達到7%以上。2017年,由于受到新的商品與服務稅計劃以及廢鈔令的負面沖擊,印度經濟增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國際投行認為,未來印度經濟仍將保持高速增長。面對復雜而多元的印度,中國企業有必要深刻認識印度經濟的高速增長與印度人的工作效率特點,才有助于在印度投資獲得成功。因此,關注印度人的工作效率特點和印度文化對工作效率的影響十分必要。
淡薄的時間觀念、差異較大的地區發展水平,使印度人的工作效率呈現出復雜多元的特點
印度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地區發展水平差異極大、現代化程度不一,同時存在著原始部落和文明社會,這導致印度人的工作效率呈現出復雜多元的特點。
其一,印度人的時間觀念總體來說比較淡薄。印度人的工作效率低下是世界知名的,很多與印度人打過交道的人都有同一個體驗,那就是印度人約談公務從不守時。印度人工作起來不急不慢,時間觀念好像對印度人不起作用,時間在印度似乎是可有可無的。通常情況下,印度員工上班經常遲到,下班卻十分積極,往往是還沒到下班時間,就已經提前做好了下班準備。另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是,快上班時,常有員工一個電話打來,稱“有急事來不了”,讓人措手不及。對此,印度公司的做法是,一個崗位通常會安排富余人員,一旦有人不來,馬上開除,由另一個人頂替,再配上多余的人員,如此循環。
在印度,不守時是社會常態,如果遵守時間,反而會被視為另類。印度人的不守時,或許是他們自古以來忽視時間觀念而養成的一種民族習慣。
其二,傳統區域員工的勞動效率相對較低。印度人似乎從來不會對加班感興趣,他們每天的勞動所得足夠當天的吃喝就可以了。大部分印度人沒有攢錢的習慣,在他們看來,精神重于物質。不過,那些上流社會階層的生活還是相當奢華的。生活在傳統地區或下層社會的普通工人,對待工作并不是很負責任,基本上是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在干活,至于工作做成什么樣,似乎和他們毫無關系,只要能按時領到薪水并且正常下班,就基本可以了。
其三,高新技術產業區的員工工作效率較高,具有國際化水平。印度人的工作效率是矛盾的,相對于傳統地區的農業社會,如號稱“南亞硅谷”的班加羅爾地區,聚集著大量高端人才和精英階層。這些人才大多擁有高學歷以及歐美留學的經歷,其勞動效率普遍來說還是很高的,甚至具有國際化水準。很多跨國企業之所以將軟件研發中心設在印度,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看重了印度軟件從業人員表現出的敬業精神。
印度社會的工作效率是兼具現代與傳統的,我們很難用一句話概括印度人的工作效率。總體而言,印度人的工作效率并不高,但在一些地區和一些領域,又表現出高效和先進的一面,這可以說是矛盾的統一體。
印度人的工作效率與印度文化密切相關,印度文化深刻影響著印度人的行為準則和處事作風
多元的印度文化中有很多對立因素,例如傳統與現代、都市文化與地方文化、精神主義與現實主義、識字文化與非識字文化,等等。多語言、多宗教、多民族、種族社會等因素,使印度社會具有了多樣性。印度文化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其宗教性,受宗教文化影響,印度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獨具特點。
首先,印度人認為物質生活是虛幻的,主張梵我同一。受印度教影響,印度人認為人生應當有“四大目的”,即利、欲、達摩和解脫。“利”是指獲得物質財富和經濟利益。印度教并不排斥創造和獲取財富,因為人的吃穿住行都離不開物質與經濟。但是,印度教經典規定,人應樹立健康正確的財富觀,以貪婪之心、采取不正當手段獲取財富是罪惡之源。“欲”是指人的愿望或欲望,過分貪圖享樂也是一種罪惡。“達摩”是指事物內在的規律或法則。在印度文化體系中,“達摩”主要指人的行為規范、道德準則和社會義務等。人的這些道德原則和社會職責是人的本性所決定的,是與生俱來的。“解脫”是指一個人的靈魂從業報輪回的痛苦循環中徹底解放出來,達到“梵我合一”的最高境界,實現永恒的歡樂。
在印度文化中,很早就產生了否定物質世界的哲學模式。在他們眼里,現實世界的各種現象,無論財富、榮譽或是權力,皆為變化無常的過眼云煙,根本不值得留戀。因此,印度人與其他民族不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有淡泊外在物質、追求內在精神的傾向。許多住在貧民窟的人或下層社會的人群,雖生活清苦,但他們把希望寄托于精神追求上,對現實的貧困往往無動于衷,甚至安貧樂道,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民族性格的反映。①
其次,印度人注重“業報輪回”的觀念,具有特殊的人生觀和生死觀。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他們基本都能遵守道德規范,大部分印度教教徒能夠嚴守戒律,做到不貪、不盜、不殺生等。印度文化中的“業報輪回”觀念使印度人普遍認為:人在輪回中生,又在輪回中死,時間對于人生來說是無限的。所以印度人對工作的態度是:這輩子做不完,還有來生,下輩子轉世還可以繼續做。基于這種樂觀的精神追求,印度人雖然在外人看來效率低下、生活貧困,但他們的幸福指數卻非常高。
再次,印度人天性樂觀,具有包容精神。由于種姓制度和印度教文化深深根植于普通民眾的心目中,在低種姓的下層民眾(尤其是偏僻的農村地區民眾)看來,之所以形成富人與窮人的差異,是由于各自在前世所作的不同“業”感召的果報,這種輪回轉世觀念以及等級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印度人的進取意識,體現在工作效率上,就是積極主動性不夠。不過,這種文化特征卻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結構,從和諧社會的角度來看,窮人不會嫉妒富人,也少有劫富濟貧的現象出現。所以,在印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友好的,以至于人們對職場上的遲到早退、喝茶聊天、誦經祭拜、工作效率不高等現象都習以為常,也不會有人對不遵守規章制度的錯誤行為予以嚴厲批評。印度前總理辛格曾說:“我認為,我們已經越過了許多障礙,但仍有許多障礙要跨越。印度是個具有潛力的國家。我們只挖掘了表面的一些潛力。現在,看看我們的問題:我們的體制不珍惜時間,這是印度體制中一個讓我很擔憂的毛病。”②辛格總理把印度人不珍惜時間的毛病歸咎于體制,但事實上,這一特質的形成與印度傳統文化中的某些思想觀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總體而言,印度人的工作效率與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印度文化密切相關。但是,現代企業制度又是催生高科技領域工作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比如班加羅爾地區受過高等教育和具有歐美留學背景的人群,恰恰因為有現代企業制度的影響而規避了印度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避免了傳統文化對經濟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印度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之中,人們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進行著轉換、摸索,而這其中,作為沉淀于社會底流的傳統文化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作者分別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注釋】
①朱明忠:《宗教文化與印度的國民性》,《東南亞南亞研究》,2013年第1期,第80—94頁。
②吳永年:《印度宗教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南亞研究》,2008年第2期,第75—79頁。
責編/王妍卓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