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心城市是區域城鎮體系的核心城市,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中心城市的吸納、輻射、中介、信息及配置等杠桿作用,推動了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縮小了區域間的發展差距,提升了區域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關鍵詞】中心城市 區域經濟 新發展理念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2012年以來,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階段性態勢,我國各經濟區域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主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發展結構,轉換經濟發展動力,保持了區域經濟的中高速增長,進一步縮小了區域發展差距。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后,培育和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加強區域優勢互補,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必須立足區域經濟發展態勢,瞄準區域經濟發展問題,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體系,推動區域經濟提速增效。
我國區域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但也表現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區域經濟發展穩中有進,區域協調發展趨勢良好,區域對外開放力度日益加強。2016年,在供給側改革的推動下,各區域在穩增長的基礎上,全力推行調結構和促改革的政策措施,降低了各項經濟指標的波動速率,防范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潛在風險,實現了區域經濟的平穩增長。相關統計數據顯示,除東北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和固定資產投資負增長外,各區域的諸項經濟指標均為正增長,表明區域經濟增長速度穩定,區域經濟發展勢頭日趨向好。
區域經濟雖然保持了中高速增長,但也表現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問題主要體現在發展結構方面。首先,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皆保持穩步增長,但在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上,各區域間還是有較大的差距。其次,區域經濟結構不平衡。在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的刺激下,各區域結合本地區的比較優勢,按照產品價值鏈分工和要素分工的要求,加快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從經濟結構調整的情況看,區域內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還未高度化,各產業的技術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組織和產業鏈仍未達到平衡狀態。最后,區域經濟發展與社會、資源、環境之間關系不平衡。近些年區域經濟發展形勢較好,但區域內教育、醫療、就業、住房等領域的服務能力不足,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逐步下降。
區域經濟不充分發展問題主要體現在發展總量方面。首先,區域經濟發展總量不充分。中國的區域經濟總量逐年增加,但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區域經濟總量相比,仍然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其次,區域經濟發展程度不充分。當前的區域經濟發展速度適中,但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高,制約了現代化區域經濟體系的建設。最后,區域經濟發展動力不充分。目前的區域經濟發展處于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需要發揮創新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就現在的發展態勢來講,各區域在經濟發展方面樹立了創新理念,但還在積極探索創新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各種方式方法。
中心城市建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心城市是區域城鎮體系的核心城市,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中心城市的吸納、輻射、中介、信息及配置等杠桿作用,推動了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縮小了區域間的發展差距,提升了區域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中心城市的配置作用。中心城市的資源配置作用,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效率、質量和動力轉換。首先,中心城市能夠通過城市的規模和聚集效應,吸引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資源的流動,增強了資源與區域產業的匹配度,提升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全要素生產率。其次,中心城市是區域的供需中心,其自身的供需能力和結構,影響了區域經濟發展的質量。在區域經濟發展速度趨緩的態勢下,中心城市可以推行供給側改革,發揮市場在區域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進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最后,中心城市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中心,能夠通過轉換核心生產力要素,變革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當前區域經濟進入了中高速發展階段,需要中心城市創新資源配置方式,加快區域經濟的動力變革。
中心城市的競合作用。中心城市間的競爭和合作,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協調。首先,區域內中心城市的競爭,激發各中心城市不斷創新經濟發展方式,增進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持續力。區域間中心城市的競爭,增強了中心城市改革經濟發展政策的主動性,加快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變革。其次,中心城市的合作縮小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在合作過程中,中心城市可通過區域發展政策的協調,調整區域經濟發展結構,避免各中心城市在經濟發展領域的惡性競爭。此外,中心城市能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加強與區域內和區域間中心城市的產業合作,夯實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基礎。
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提高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首先,隨著中心城市規模的擴大,生產要素邊際收益逐步下降,為追求較高的要素邊際收益,中心城市的人才、資金、信息等資源會向區域內和區域間輻射,從而為區域內和區域間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資源,增強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性。其次,在中心城市生產要素輻射的過程中,中心城市的產業也會向區域內和區域間轉移,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產業鏈關系,提高了區域產業結構的協調性,推動了區域內和區域間產業的升級轉型。最后,中心城市的生活、工作及教育等民生方式也會輻射到區域內和區域間的其他地區,能拓展區域經濟發展的市場空間,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
建立現代化的中心城市體系,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新格局,是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在新時代條件下,必須在中心城市建設中貫徹新發展理念,建立現代化的中心城市體系,全面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樹立中心城市建設新理念,轉變區域經濟發展方式。堅持創新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增強創新在中心城市建設中的驅動作用,推進中心城市建設的理論、制度和實踐創新,使區域經濟發展向技術進步型轉變。全面推進區域供給側改革,協調區域內和區域間的經濟結構,進一步推動區域產業的轉型升級,促進區域經濟的供需動態均衡,讓區域經濟發展向結構均衡型轉變。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大區域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力度,加強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使區域經濟邁入資源節約和生態友好的綠色發展道路,使區域經濟發展向低碳型經濟轉變。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開放方式,開創區域經濟開放的新局面,發展高層次的開放型區域經濟,提高區域經濟發展的國際化水平。推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共享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讓人民共享區域經濟發展成果,提高人民在教育、住房、醫療等民生領域的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
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體系,培育區域經濟發展動力。構建階梯分布的中心城市空間體系,設置以國家中心城市為主體的中心城市建設格局,打造分散化、網絡化和多節點的全國中心城市網絡,增強中心城市的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發揮中心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配置、競合與輻射作用。建設創新引領的中心城市產業體系,實現中心城市的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協調發展,重點提高科技創新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增強現代金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優化人力資源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拓展中心城市產業對區域經濟的知識外溢效應。建立協調聯動的中心城市發展體系,培育和發揮中心城市的比較優勢,實現中心城市間的優勢互補和融合發展,打造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模式。構建多元高效的中心城市開放體系,發展高質量的開放型城市經濟,以提高區域經濟發展的全球化水平。
(作者單位均為衡水學院)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深刻認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重要性 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臺階》,新華網,2018年1月31日。
②胡凡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專題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17年第4期。
③劉治彥:《國家中心城市怎樣引領區域發展》,《人民論壇》,2017年第20期。
④潘青、費利群:《城市轉型與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經驗鏡鑒與方向》,《河南社會科學》, 2017年第25期。
責編/楊鵬峰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