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雄安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落腳點雖然是“小三角形”,但發力點卻需要京津和河北其他區縣多個源頭。京津冀三地應把雄安新區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點合作領域,制定新制度、新規劃、新舉措,服務服從于雄安新區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取得既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又能補齊河北生態文明短板的雙贏效果。
【關鍵詞】雄安新區 生態文明建設 京津冀 協同推進 【中圖分類號】F127.22 【文獻標識碼】A
黨中央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是深入推進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出的戰略選擇,也是繼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后深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要把雄安新區建設成為生態文明的典范,打造成為國家級生態文明試驗區,需要立足于京津冀生態文明合作共建的大格局。京津冀三地應該根據國家對雄安新區的定位,在已有的合作共建基礎上,把雄安新區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個新的重點領域,制定新制度、新規劃、新舉措,開展深入科學合作,為中國實現區域生態文明合作共建提供可復制的經驗。
雄安新區生態文明建設要依托京津冀協同推進
雄安新區總體建設離不開京津冀有力依托。雄安新區是國家批復的第18個“國家級新區”。國家設立新區的意義在于打破單純行政區劃限制,把區域發展規劃擴大到跨市、跨省,使生產要素擺脫行政區劃束縛,在更大空間內進行流動組合。因此,雄安新區總體建設不是河北一省之事,它離不開京津冀有力依托。從我國創辦經濟特區經驗看,幾乎所有特區或新區凡是有城市群做依托的,發展會更為迅速。如深圳依托港澳、浦東依托上海,發展成果舉世矚目。河北雄安新區緊鄰京津和省會石家莊,迅速崛起的京津冀城市群和京津兩個特大城市無疑將成為促進其發展的強大后盾。
雄安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將是京津冀合作新戰場。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已有序展開,繁榮區域生態文明的體制機制也不斷探索。規劃建設雄安新區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范區、開放發展先行區,努力打造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應該根據國家對雄安新區的定位,在已有的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推進大布局下,把雄安新區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個新的重點領域,制定新制度、新規劃、新舉措,助力雄安新區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
雄安新區打造國家級生態文明試驗區需要三地協同推進。雄安新區不僅承載著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之重任,且承載著全面優化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三地的生態布局,為其他新區生態文明建設創造經驗、提供示范的重任。雄安新區地處京津中心腹地,區位、交通優勢明顯,以白洋淀為核心水系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優越,對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后的人口聚集,以及對三地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后的經濟發展承載力較強,且目前開發利用水平為華北洼地,可為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國家級生態文明試驗區提供良好的發展基礎。
雄安新區生態文明建設中京津冀協同推進的指導原則
要堅決貫徹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中央宣布設立雄安新區后,制定了新區建設七項任務,其首項任務就是建設綠色智慧新城。明確要求要將生態文明文化道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方面目標納入雄安新區建設總體目標。因此,三地在與雄安新區生態文明的合作中要堅決貫徹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將生態文明理想、生態文明信仰、生態文明建設規范,作為三地政府生態行政、綠色合作和生態決策的依據,以及企業家們綠色生產、消費者綠色消費的行為規范。三地環保部門要通過生態環境規劃與戰略環評等政策工具,正面引導并約束政府重大決策行為,最終形成各決策部門、職能管理部門、企業和社會協同推進雄安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合力。
協同推進必須服務服從于雄安新區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實現。雄安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可以概括為:確保雄安新區生態安全,確保雄安新區生態環境質量為國內標桿,為雄安民眾最大化供給優質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供給。雄安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決貫徹環保、綠色和低碳的方針,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產業,通過新區生態文明建設體制創新、制度體系創新,努力打造出國家級具有示范意義的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為了完成這一建設目標,必須多管齊下,三地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實施都要以新區生態文明指數提升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的聯建共建原則。雄安新區生態文明建設,要科學承接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產業轉移,特別注意環保測評一票否決的準入標準,堅決杜絕高污染企業向雄安新區轉移。在宏觀規劃設計上要著眼于生活、生產與生態的協調平衡,堅持“以水定城”和“生態護城”,構建藍天白云下綠野遍地、水城共融、綠色走廊與生態工廠、生態園交織、生態特色各有風韻的生態城市,體現生產與生活共融、生態與生態共融、生活與生態共融。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科學循環利用不可再生資源,高壓治理污染企業,發展綠色產業、低碳、循環經濟,對于大氣霧霾和水污染,京津冀三地要攜手聯防聯控、協同推進。
京津冀要建立與雄安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合作機制
黨中央要統一指揮、統一部署、統籌協調。雄安新區建設必須服從中央統一指揮,依托京津冀協同進行,雄安新區從地理上講地處京津冀三地,從區域經濟發展上講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背景下,從區域生態環境保護上講肩負生態保護和修復、減緩因北京“攤煎餅式”的“大城市病”等造成的環境壓力大的重任。基于以上三點,黨中央的統一部署領導對雄安新區的建設發揮著頂層設計、區域引導和協調京津冀三地工作的重要作用。京津冀三地必須遵從黨中央的統一要求和部署,立足大局,拋棄狹隘的地方利益思維,對雄安新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人財物等資源支持。
有效整合政府、市場與社會各方力量建設雄安新區。雄安新區成立以來,已有近50家央企公開表態支持雄安新區建設,部分央企已投入新區建設。如何將企業和社會資本吸引到生態與環境保護領域,著實考驗著雄安新區建設者的智慧。為此,需厘清政府和市場邊界,一方面要尊重市場,尊重經濟規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還要發揮好政府的積極引導作用,探索建立綠色金融機制,吸引更多資本和人才進入生態與環境保護領域。在全面統籌雄安新區的自然稟賦、發展階段、利益訴求的基礎上,積極整合政府職能、市場要素和社會力量投入新區生態文明建設。
京津冀三地政府要建立與雄安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合作機制。如合作建立雄安新區生態文明建設協作委員會,負責協作實施有關的生態工程、生態管理、生態監督、生態保護;定期召開雄安新區及周邊環保評審會議,定期檢查、督導生態建設進度、質量和成果;掌管生態建設保護專項基金,使有效資金取得更大生態效益;培育生態技術高端人才,組織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合作進行雄安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環保立法和執法;建立生態環保信息開放平臺,保障三地與雄安新區間的環保信息交流、交換暢通,增強地方政府互動、決策資源共享,強化與雄安新區各項合作機制。
(作者單位均為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注:本文系2018年河北省社會發展課題“雄安新區生態文明建設之京津冀協同推進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李克強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摘要)》,《經濟日報》,2018年3月6日。
②《張高麗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推進會議上的講話》,新華網,2018年2月25日。
責編/陳楠 孫娜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