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蕭條時期的貿易保護主義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特殊經濟現象,其在國際社會形成的群體性經濟痛苦記憶,對當代世界貿易體系完善具有歷史借鑒價值。在當前國家間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逐漸加深的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以及貿易戰會誘發全球性經濟危機。中國需要承擔起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維護全球自由貿易秩序的責任,促進公平合理、高效有序的國際貿易新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關鍵詞】大蕭條 貿易保護主義 經濟危機 【中圖分類號】F115 【文獻標識碼】A
大蕭條時期貿易保護主義產生的誘因
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復雜而深遠,其產生的股市動蕩與金融恐慌、企業與銀行破產倒閉風潮、底層民眾失業潮、財富縮水與生產力破壞效應等,不僅對當時的國際社會產生直接影響,也是后大蕭條時代國際社會的群體性痛苦記憶,成為人們研究與思考社會危機特別是經濟危機的重要歷史與經驗參考。大蕭條的出現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及戰后出現的各種貿易保護主義特別是關稅保護主義緊密相關。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年),西方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是大蕭條出現的早期貿易誘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戰爭需要并維護戰略物資的穩定供給,各國紛紛采取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這些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并沒有隨著戰爭的結束而消失,而是在戰后以不同的形式持續存在,特別是戰時各國采取的各種經濟統制政策和關稅措施。
第一世界大戰后至大蕭條發生前(1919—1929年),西方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是大蕭條出現的直接貿易誘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西方主要國家進入戰后經濟恢復與增長階段,美國甚至出現了“柯立芝繁榮”(1923—1929年),但美國通過關稅保護國內市場與產業的行為不僅沒有減少,還存在著進一步強化之勢。為了應對1921年出現的經濟危機,美國國會于1922年通過了《福德尼—麥坎伯關稅法》,使得1923年到1929年間美國的平均關稅稅率上升到38.2%。
大國貿易競爭與政策示范是大蕭條產生的根本貿易誘因。無論是戰爭期間還是戰后,大國之間都存在貿易競爭,各國出臺的各種經濟政策特別是貿易政策會相互影響并形成政策示范效應。如果一國采取關稅保護措施,與其存在競爭關系或者利益關系的其他國家便會紛紛效仿,從而在國際社會上形成限制貿易發展的各種政策措施,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與沖突便會紛紛出現。
大蕭條時期的貿易戰對世界貿易體系的影響
以美國、英國、德國和法國為代表的西方主要大國之間出現的各種貿易戰,是大蕭條時期貿易保護主義的典型表現。貿易戰不僅加劇了經濟蕭條、增加了經濟復蘇的困難,還嚴重損害了初步形成的世界自由貿易體系。大蕭條時期的貿易戰及其對世界貿易體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最強大國率先提高關稅、發動貿易戰,破壞了當時世界貿易體系的穩定性。在大蕭條時期,經濟實力最強大的美國率先發動貿易戰,大幅度提高關稅稅率,進一步擴大了貿易保護產品與產業范圍。在大蕭條發生以前,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主要對農業和農產品進行貿易保護,但大蕭條發生后,西方國家擴大了貿易保護的產品與產業范圍,貿易保護的領域逐漸擴大到原材料及相關制造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1894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英國成為第一;1910年美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作為戰勝國的美國經濟實力又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成為主要的貿易順差國。在大蕭條發生后的1930年,美國國會在貿易順差的情況下通過了《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美國的平均關稅稅率從40%提高到47%,農產品關稅稅率提高到48.92%。美國作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率先提高關稅、發起貿易戰,掀起了大蕭條時期貿易保護主義的第一次浪潮。
第二,次強大國采取貿易報復措施,正式引發大國貿易戰,導致當時的世界貿易秩序混亂、動蕩。美國1930年通過的貿易保護法案《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實施后,極大地損害了主要貿易伙伴的利益,特別是原來貿易大國英國的貿易利益。英國為了維護自己的貿易利益,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進行反制,在1931年11月實施了《非常進口稅法》,試圖通過征收高關稅的方法對某些進口產品進行歧視性貿易限制。1932年英國通過了《進口關稅法》,規定對進口商品征收10%的從價進口關稅。英國還通過帝國特惠制對非領地、非自治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商品施行進口限制貿易政策。英國作為當時的次強大國,其發起的貿易報復與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不僅引發了大國貿易戰,而且進一步損害了當時的世界貿易體系。
第三,其他國家卷入貿易戰,形成波及全球的世界貿易戰,破壞了當時的全球自由貿易秩序。由美國和英國兩個大國引發的大國貿易戰,逐漸波及到其他國家,產生了貿易保護主義的跨國傳播效應。大蕭條時期,當美國和英國提高關稅后,其他受到影響的貿易伙伴國針對美國和英國的進口商品,也采取了不同形式的關稅與非關稅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比如,法國通過修改關稅稅則對來自英國的進口商品加征15%的關稅;加拿大和南非對從英國進口的商品征收反傾銷稅;荷蘭把進口關稅提高到25%;德國為了保護本國產品和產業,也對某些國家的進口商品征收補償性關稅。以征收關稅為特征的貿易戰蔓延到大多數國家,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古巴、印度、阿根廷、巴西和中國等也未能幸免。全球性貿易戰的最終結果是全球關稅稅率的普遍上升。如圖所示,大蕭條時期,除了個別國家,比如日本外,大多數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進口商品平均關稅稅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這是貿易戰在國際社會蔓延的產物,損害了世界貿易秩序的穩定性。
第四,貿易戰向貨幣戰領域滲透,破壞了國際支付體系,并導致金本位貨幣體系崩潰。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應對大蕭條所帶來的經濟危機,除了提高關稅保護本國產品與產業外,還采取貨幣競爭性貶值方法促進本國產品出口并抑制外國產品進口,使得貿易戰從商品領域向貨幣領域蔓延。在大蕭條時期,英國放棄金本位制并使英鎊貶值30%,引發了瑞典克朗、美元、日元、比利時法郎等貨幣的競爭性貶值,進一步惡化了各國之間的貿易關系。貿易戰向貨幣領域蔓延的最終結果是各國之間出現保護主義貨幣戰,國際貿易與債權債務結算中的多邊支付體系被各種形式的雙邊支付體系取代而逐漸崩潰,各國紛紛放棄金本位制,金本位貨幣體系最終崩潰,嚴重阻礙了國際貿易發展。
第五,貿易戰的集團化與擴大化,阻礙了全球貿易體系的形成。貿易戰導致貿易利益分化、貿易利益集團沖突不斷,損害了世界自由貿易體系。大蕭條時期,關稅戰與貨幣戰是貿易戰的主要表現形式,各國之間因為貿易利益分化而形成不同的貿易與貨幣利益集團,主要有以英國為中心的“英鎊集團”、以美國為中心的“美元集團”、以法國為中心的“黃金集團”、以德國為中心的“德國集團”、以日本為中心的“日元集團”。區域性貿易與貨幣利益集團為了維護本集團的貿易與貨幣利益,在貿易領域相互排斥,使得貿易沖突擴大化與復雜化。更多的國家卷入貿易沖突之中,形成集團性貿易保護主義,阻礙了全球性貿易體系的形成。
總而言之,大蕭條時期,貿易戰最初由當時最強大的經濟大國美國發動,英國作為當時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大國進行貿易報復,從而引發了大國貿易戰,其他國家紛紛卷入,最終形成全球性貿易戰。關稅戰與貨幣戰是貿易戰的主要表現形式,集團貿易戰使得貿易戰擴大化和復雜化。大蕭條時期的貿易戰不僅嚴重削弱了全球貿易體系,還成為誘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貿易與經濟動因,更成為全球性貿易保護主義的早期源頭。
大蕭條時期貿易保護主義的經驗教訓
大蕭條時期的貿易保護主義及其極端化表現的貿易戰,不僅加深了經濟危機的程度,嚴重阻礙了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形成,也對后大蕭條時代的國際貿易與全球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事實上,大蕭條及其貿易保護主義對國際社會的影響持續至今,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成為危機時代國際社會的群體性痛苦記憶,經驗教訓極其深刻。
第一,貿易保護主義及貿易戰最終損害的是國際社會的整體貿易利益和發展利益,試圖通過貿易保護主義或者貿易戰獲得貿易優勢、貿易利益的國家行動與政策措施,必然招致其他國家的貿易報復與反制,最終損害的將是全球自由貿易與國際貿易秩序。
第二,貿易保護主義會誘發各種經濟危機、社會危機,并使這種危機傳染到整個國際社會。經濟大國特別是貿易大國承擔著維護國際貿易秩序的重大責任,如果經濟大國、貿易大國采取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或者發起針對特定貿易伙伴的貿易戰,必然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本國經濟利益與貿易利益未必會得到保護,還可能誘發更嚴重的貿易沖突、貿易戰乃至國家之間的戰爭。舉例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大蕭條時代西方主要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戰存在著密切的關聯。
第三,試圖通過貿易保護主義及貿易戰謀求單邊貿易利益的政策,必然破壞多邊貿易體系以及多邊支付體系。試圖用雙邊貿易機制替代多邊貿易機制,或者試圖用雙邊支付機制替代多邊支付體系,都是開歷史倒車,會嚴重損害全球整體貿易利益,阻礙全球經濟增長。
第四,貿易保護主義及貿易戰所導致的經濟衰退與社會危機,會在國際社會形成群體性痛苦記憶,產生貿易沖突與貿易戰的歷史循環往復與代際更替,將會對國際社會的貿易發展與經濟增長造成長久的損害。
事實上,貿易保護主義及貿易戰有五個方面值得特別關注。一是經濟及貿易大國在缺乏全球擔當的領導精英的治理下,更容易產生貿易保護主義,容易通過貿易戰的方式謀求自身或者本國短期、局部貿易利益的最大化。二是大國貿易戰具有范例影響效應,會向其他領域擴展與演化,貿易戰會演化為貨幣戰、金融戰與產業戰。三是大國貿易戰會迅速轉化為全球貿易戰,最終會誘發全球性貿易危機乃至經濟危機。四是對貿易戰發起國的貿易報復與全球治理,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緊迫課題。五是新興大國需要有歷史擔當,要勇于承擔起推動全球自由貿易并維護全球貿易秩序的擔當與責任。
大蕭條時期的貿易保護主義及貿易戰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特殊貿易、經濟、社會現象,對當代國際社會,特別是當代世界貿易體系及貿易秩序的演化及完善而言,具有深刻的歷史借鑒價值,對于當前發生的全球性貿易保護主義浪潮的國際治理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大國之間的貿易保護主義特別是大國貿易戰,會誘發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和經濟危機。在當前“逆全球化”不斷發酵的背景下,中國需要承擔起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與貿易秩序的責任,應采取各種措施應對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大國發起的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及貿易戰,促進公平合理、高效有序的國際貿易新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導,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
【注: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亞太自貿區建設與中國國際戰略研究”(項目編號:15JZD037)成果】
【參考文獻】
①保建云:《貿易保護主義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理論模型、實證檢驗及政策選擇》,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年。
②高德步、王玨:《世界經濟史》(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責編/孫渴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