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生態文明建設何以更進一步

核心提示: 黨的十九大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要更進一步發展,就要堅持以生態紅線管控引領綠色發展;以多元共治促進全社會共同行動;改善生態環境監管體制,以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推動生態文明走向世界。

【摘要】黨的十九大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要更進一步發展,就要堅持以生態紅線管控引領綠色發展;以多元共治促進全社會共同行動;改善生態環境監管體制,以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推動生態文明走向世界。

【關鍵詞】生態文明 綠色發展 環境監管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我國在環境保護、生產消費模式轉變以及環境執法監督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生態文明建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這意味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要在現有基礎上取得更大的成果,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以生態紅線管控引領綠色發展

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各項政策制度,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的主要內容之一。綠色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但綠色發展需以生態紅線作為管控標準。生態保護紅線主要保護具有生態功能和生態環境脆弱的區域,確保在經濟發展浪潮中,這些區域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符合國家基本的生態安全。環境質量底線則是堅持環境質量無污染,確保大氣、土地、水資源等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只能變好、不能變壞。一直以來,中央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都堅守生態紅線和質量底線。在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目標愿景以及重點任務,要求全黨全社會都能貫徹“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作為基本方針,堅持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

以生態紅線管控引領綠色發展,必須將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統一規劃,注重經濟發展區域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注重經濟發展中各類資源的節約利用水平,以此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實現經濟增長不依賴生態資源投入,將生態環境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器,讓“綠水青山”帶來“金山銀山”。除此之外,鑒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明顯,各區域面臨的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存在差異,各地區政府應做到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策略,利用環保準入、生態補償、排污權限制等措施嚴格控制企業污染,以環境政策推動區域產業升級,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積極響應中央政府號召,切實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政府發展戰略中,堅守生態紅線,實現區域經濟的綠色發展。在新時期,中央政府、各地方政府將共同努力,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堅守生態紅線,實現綠色經濟發展。

以多元共治促進全社會共同行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要以政府為主,更要邀請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行動,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形成企業、組織、公眾共同參與的治理體系,確保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最終目標。在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要凝聚各方力量、發揮各自優勢,形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以多元共治促進全社會共同行動。

首先,政府要利用資金和政策優勢,落實環保部門責任,以資金保障環境污染的治理,以政策引導企業向綠色經濟發展,堅決抵制高污染企業的存在,強制污染企業進行轉型。同時,政府要建立統一的生態質量監測和考核制度,借助現代化技術完成生態文明體系評估,將生態文明建設精準化、常態化,加強對相關部門領導的監管,借助“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對黨員干部實現終身追責。

其次,企業經營管理者要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意識,自覺為綠色經濟發展作出貢獻,要舍棄靠環境污染換取經濟利益,在政府的要求和指導下改善經營模式,積極構建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推動企業生產生態化,承擔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堅決不做生態文明的破壞者。同時,企業應配合政府建立污染損害鑒定制度、賠償制度,做到對企業生產環境污染的自檢自查,以技術手段減輕環境污染,從被動減排向主動減排進行轉變。

最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公共參與。社會組織和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負有監督責任,社會組織和公眾應積極地參與到監督之中,給政府、企業提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合理化意見,同時,政府要暢通生態文明建設的公共參與渠道,利用問卷調查、聽證會、信息公開等形式讓公眾廣泛參與監督。在新時期,隨著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視程度不斷提升,政府、企業、公眾都應發揮出不同的作用,形成多元共治效應,共同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借助全社會共同力量必將完成生態文明建設目標。

改善生態環境監管體制,以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推動生態文明走向世界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借助有效的環境監管,《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保障。首先,創建自然資源和自然生態監管制度。國家針對國有自然資源和自然生態進行統一監管,明確自然資源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通過這些方式打破傳統生態文明建設監管中存在的弊端,徹底解決監管責任不清、監管執法碎片化相關問題。其次,構建省級以下環境監管垂直執法管理制度。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已經在多地取得成效,江蘇、重慶、湖北等省市均是以垂直管理制度進行環境監管,這些省市在環境監管方面獲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下一步應在全國更大范圍內進行推廣,并出臺環境保護監測規范性文件,將垂直管理制度規范化,提高環境執法監測能力和標準化建設,確保能夠實現跨區域、跨流域監測管理,實現生態環境監測的共享機制。最后,構架統一的自然管理機構。以國家公園體制建設作為切入點,探索新型的生態文明建設監管體制,將各個區域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有機結合,形成統一的國家公園體制,由相應的部門統一監管,明確和落實部門責任,切實解決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使用、生態文明監測等相關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積極承諾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落實減排承諾,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標志著我國不會以生態環境來換取經濟發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將為全球生態作出貢獻。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積極促成《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并簽署《巴黎協定》。短時間內的諸多舉措都證明我國要致力促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要以“中國模式”促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的發展,要成為世界范圍內的生態文明大國、強國。首先,切實履行生態文明建設國際公約。依照《巴黎協定》相關要求,我國積極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與世界各國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環境污染治理等領域的對話交流,承諾主動控制大氣污染,落實生態文明承諾。其次,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合作。中俄、中哈、中國-東盟都應在現有基礎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合作,在污染減排、氣候變化、促進可再生能源等多個方面達成戰略協議,積極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實現“綠色絲路使者”計劃。最后,創新發展新能源產業。新能源產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助推器,依靠新能源能夠有效解決環境污染,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在WTO影響下,我國應主動加強環境產品的自由貿易,為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項目進行投資,興建諸多綠色環保的生態文明產業基地,加強對新能源的研究和開發,讓新能源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應有貢獻。在新時期,國內、國際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同等重要性,中國不僅要注重國內生態文明建設,更應該積極幫助其他國家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共同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作者為南通大學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4年度江蘇省社會科學基地課題(課題編號:14JD01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盧風:《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和根本》,《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第1期。

②周宏春:《試論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生態經濟》,2017年第4期。

責編/孫娜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谷漩]
標簽: 文明建設   生態   環境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