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環境下,傳播方式與接受習慣發生背離,負面信息與弱勢心理持續發酵,網絡霸權與網絡賦權的尷尬境遇,給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傳播工作提出了挑戰。為此,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傳播工作需要從傳播內容、傳播方式、監控管理三個方面實現網絡化轉型。
【關鍵詞】意識形態 網絡傳播 宣傳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2018年4月20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指出,“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們必須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加強網上正面宣傳,維護網絡安全”。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現代傳媒的發展,主流意識形態實現了從壟斷性“在場”傳播向競爭性“缺場”傳播的轉換,當下非主流意識形態的肆意傳播對主流意識形態提出嚴峻挑戰,如何做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網絡傳播工作,是一項重要的時代課題。
網絡環境下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傳播面臨的挑戰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重視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線上和線下的有機融合,在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傳播方式與接受習慣的背離消解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力。網絡環境下,受眾的接受習慣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碎片化閱讀,不聽大故事。當下,借助網絡傳媒傳播的文本呈現出碎片化趨勢,迎合著受眾快餐式的閱讀習慣。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文本傳播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系統性,碎片化閱讀習慣容易導致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片面理解,給西方敵對勢力曲解、攻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以可乘之機。二是感官性體驗,追求新、奇、美。網絡技術延伸了受眾的感覺和知覺,通過新奇、夸張、唯美的畫面呈現,裹挾著經濟利益、政治目的、文化價值的隱喻給受眾以強烈的感官體驗,這是意識形態滲透的慣用伎倆,而受眾群體往往對畫面背后根植的真實意圖不假思索、缺乏判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在形式上凸顯莊重,對追新、求異、探奇、崇“美”的受眾缺乏吸引力。三是互動式交流,喜歡當主角。網絡催生了新型傳媒,新型傳媒以其即時性、互動性的特點立刻受到追捧,單向性傳播樣態逐步被邊緣化。在此背景下,囿于內容、習慣、經驗,單向性仍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傳播的主流樣態,背離了受眾的接受習慣。
其次,負面信息與弱勢心理的發酵降低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說服力。一方面是負面信息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淹沒。轉型期各種深層次的矛盾問題日益凸顯出來,貧富差距、勞資糾紛、貪污腐敗、看病難、上學難、就醫難等現象還沒有從根本上化解,與之相關的事件會瞬間觸動網民敏感的神經。網絡時空與現實世界互相交融,現實問題在網絡時空被聚焦評論、狂熱轉發,發酵形成“蝴蝶效應”。如果網民對現實問題缺乏冷靜而理性的分析,就容易被別有用心的組織和個人誤導,將批判的矛頭指向社會主義制度、共產黨的領導,誘發網絡集群行為。主流意識形態被漫天的負面信息所淹沒,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說服力。另一方面是弱勢心理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沖擊。置身于充滿多彩感官體驗、耀眼娛樂明星的網絡世界里,貧富差距導致的被剝奪感、社會競爭引起的不公平感、權力尋租帶來的無力感,容易使民眾產生無奈、憤懣的弱勢心理。而各類網絡媒體為民眾發泄情緒提供了平臺。部分群眾缺乏辨識能力,對主流意識形態進行習慣性質疑,為自己的弱勢地位進行社會性歸因,往往成為不法分子利用的對象。弱勢心理在網絡的傳播發酵,容易造成事態的擴大化,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性構成挑戰。
最后,信息霸權與網絡賦權的境遇削弱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力。一是西方國家通過推行信息霸權,削弱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力。沒有藩籬的網絡世界,技術的落實必然導致“信息逆差”的尷尬處境。長期以來,美國獨霸根服務器,將信息的觸角伸向世界的各個角落。其通過壟斷網絡話語權,進行意識形態的擴張,將矛頭對準社會主義中國,借用網絡傳媒,打著民主的幌子干涉我國的內政,質疑我國的人權、民主法治等,企圖達到滲透、西化、分化我國的目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遭受擠壓,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傳播力。二是網絡賦權背景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力被沖淡和削弱。前網絡時代,意識形態的發布主體是精英階層,信息相對短缺。信息短缺容易形成信息聚焦,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關注度、接受度相對較高。網絡賦權背景下,人人都是信息的發布主體。龐大網民群體可以不受時空限制,進行一鍵式發布、評論與轉發,信息迅速由“稀缺”向“過剩”、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同時,基于信息來源的多元性,虛假信息、垃圾信息、反動信息充斥其中,網民對信息的態度由“饑渴”轉向“疲勞”、“信任”轉向“質疑”。在充斥海量信息的網絡空間,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力被沖淡和削弱。
網絡環境下增強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傳播實效的路徑
要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競爭力,就要挖掘其理論本身的先進性、對現實的解釋力和對民眾的吸引力。第一,不斷推進理論創新。主流意識形態要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兼收并蓄,根植厚重的中國傳統文化,吸收各種優秀思想文化精華,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第二,積極回應現實關切。面對理論與現實的矛盾張力,以及不同領域價值取向難以兼容的困境,需要在理論上以日常生活和時政熱點為契合點回應民眾關切,論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合理性。第三,努力優化傳播內容。基于互聯網思維,將主流意識形態的理論象征符號化,注入中國元素、形成中國氣派,將抽象化、冷冰冰的理論體系向具象化、有溫度的口語化表達轉化,引起情感共鳴。為此,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要運用大眾話語,營造“在場”感,提高親和力,促進民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接納與踐行。
網絡環境下用戶至上的思維模式,倒逼意識形態傳播進行轉型升級。第一,話語表達的生活化。網絡環境下,提高主流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必須一改教條化、說教式的話語表達,將復雜、晦澀的意識形態內容進行通俗化加工,實現精英話語向平民話語的轉變,提高親和力。第二,傳播形式的感性化。借助現代傳媒技術,將圖文、聲像、色彩等有機融合,將意識形態進行直觀形象、通俗活潑、引人入勝的感性化處理,提高生動性。第三,滲透方式的隱性化。在匿名、自主、賦權的網絡世界,開門見山的生硬灌輸已不合時宜。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要不斷探索隱喻的符號宣傳和嵌入的產品消費,讓民眾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在無意識中接受主流意識形態。
網絡環境下物理性藩籬被打破,跨域性交融成為常態,在“群體極化”和“社會流瀑”雙重作用下,容易引發意識形態的群體性偏離,必須加強管控。第一,大力發展信息安全技術。美國基于對全球服務器命脈和域名體系的壟斷,確立了信息規則制定的主導地位,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形成嚴重威脅。因此,要積極推進技術研發,嚴防自身信息遭受竊取和泄露,提高信息的監控、鑒別、篩查能力,凈化網絡空間。第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制度。由于網絡信息的匿名性發布、即時性傳播、裂變式增長,網絡空間面臨信息失制的法治困境。為此,要立足我國網絡現狀,遵循媒介發展規律,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引導網民網絡自律。第三,切實提高意識形態素養。網絡空間充斥著意識形態紅色、黑色、灰色或分離、或疊加的三重地帶,技術的監控與法規的懲控都有其局限性,切實提高民眾的意識形態素養是確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軸心與主導的根本進路。為此,要重視信息安全教育,提高民眾的網絡信息辨識能力和信息安全素質,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社會責任感捍衛國家意識形態安全。
(作者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講師)
【注:本文系中國勞動關系學院2017年度中央高校基本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研究”(項目編號:17ZY023)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王濤、姚崇:《網絡虛擬空間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傳播及其建設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
②于孟晨、徐瓊等:《網絡環境中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傳播研究》,《新聞知識》,2016 年第12期。
責編/陳楠 楊鵬峰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