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踐行生態文明觀 實現綠色發展

核心提示: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們發展經濟要據守的底線。要發展綠色經濟,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要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摘要】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們發展經濟要據守的底線。要發展綠色經濟,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要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關鍵詞】生態環境  綠色發展  美麗中國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但生態環境卻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何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成為當代亟需破解的課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生態文明”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足見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我們要深入學習和把握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意義,促使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在實踐、創新中不斷升華。

踐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實現綠色發展意義重大

踐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實現綠色發展是經濟增長新的突破口,可以達到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十九大報告15次提及“綠色”、4次提及“綠色發展”,在綠色生產、綠色金融、綠色發展方式、綠色生活方式、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方面都有論述。其中,對綠色金融的強調,意味著發展綠色金融將成為新時代的熱點問題。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新的突破口。

踐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實現綠色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前提。“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當前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的質量在國民幸福指數的衡量因素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保護生態環境就是在保護人民的基本利益,改善生態環境就是在創造財富。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詮釋了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密切關系。“天人合一”思想提倡人類要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文明建設正是遵從了這一思想。踐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價值觀,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中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綠色發展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需要。

既要注重經濟綠色化,也要注重綠色經濟化

要發展綠色經濟,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經濟綠色化與綠色經濟化如同硬幣的正反兩面,它們共同構成綠色發展理念,我們在注重經濟綠色化的同時,也要注重綠色經濟化。

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認為,自然生產力也是生產力。通過制度與政策的協調,能夠使持續性的資源環境成為生產力。隨著環境保護工作的進一步完善,當綠色生態環境、生態產品能夠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時,就能成為社會經濟來源的一部分。環境污染治理、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綠色食品的研制開發等,都可能成為可以營利的經濟工作。

抓住生態系統循環發展的著力點,保護生態平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生態系統由各個生態元素組成,它們的聯系如同多米諾骨牌,相互關聯相互依存。土需要樹來固留,山需要土來構成,水又是山的命脈,田需要水來滋潤,而人需要田來生存。要把自然生態的整體性、系統性作為環保工作的落腳點,統籌兼顧自然生態各要素,對其進行全面保護和綜合性治理。

我們也要深刻認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所面臨的巨大挑戰。應加速水污染防治步伐,全面推廣濕地系統環境綜合性治理。要進一步整頓農村城鎮的環境衛生,加強對土壤污染的管控和修復。強化對煤炭脫硫和垃圾分類的處置,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強化企業環保意識,健全環保信用評價體系。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進一步增強公民環保意識,讓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自然這個大背景,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做到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們需要據守的底線。要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踐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貫徹落實考核、懲戒機制。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多方面、多層次的思考,總體設計是必要的前提,組織領導是行動的源泉。執法還需嚴上加嚴,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

從基本國情出發,做到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一項制度從新生到成熟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們需要保持足夠的耐心不斷完善制度體系。隨著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穩步推進,我國將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培養公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增強人民的大局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讓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事實上,我國公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還相對薄弱。要培養公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理應從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著手。目前,生態環境保護教育的教學力度與我國環境保護的需求二者之間還不平衡,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我國環保教育方面的教材更新比較緩慢,跟不上時代步伐,與新時代環境教育要求不相適應。其次,環境教育方面人才短缺導致學科師資力量薄弱。因此,在環保教育方面,學校應當注重教材的改版與環境保護學科方面的人才培養。

政府能夠運用經濟、法律等多種手段規范公民的不環保行為,但只有增強公民環保意識,讓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生態文明觀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具有生態科學知識、環境保護意識的高素質公民。要加強社會公民的思想教育,各地環保部門應積極舉辦生態環保知識的相關活動或教育講座,加強生態價值觀教育。同時,此類活動的公民參與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地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水平和質量。

(作者為石家莊鐵道大學講師)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

②鐘貞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生態文明觀:產生、演進與時代內涵》,《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

③李仁銀:《民生視域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現路徑探析》,《鄧小平研究》,2017年第2期。

④陳婷婷、林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及現實要求》,《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年第28期。

責編/陳楠  趙橙涔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渴]
標簽: 生態   文明   綠色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