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深刻認識思想政治工作中普遍存在著的“變”與“不變”的關系,才能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在理解二者的深刻內涵時,不能簡單地將二者分開界定,而應把握二者之間的客觀聯系,做到“變”與“不變”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思想政治 工作方法 創新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思想政治工作所處的時代在“變” ,但其地位“不變”
當前我國進入了新時代,在國內外環境復雜的背景下,人們的思想理念需要順應客觀規律的發展而發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在客觀規律的指引下不斷進行變化和創新,以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并未制約思想政治工作向前推進,更未限制其存在的價值。恰恰相反,時代的飛速進步為思想政治工作開創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不論國家還是社會都離不開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撐。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將其作為推動我國走向繁榮富強的關鍵力量,以及國家重大戰略舉措的重要保障。從根本上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不僅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更是國家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理論需要。
社會進步和時代變遷的客觀事實,對我國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隨著國家經濟實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各項事業對思想政治工作的依賴性日益增強。黨和國家開展一切工作任務都必須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與其他工作的客觀聯系,將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去考慮。因此,每一位投身于思想政治領域的工作者都應該清晰地了解新時代背景下需要共同承擔的重任。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在秉承良好發展的基礎上,緊跟時代步伐,在開拓創新中探尋更好的發展思路和策略。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在“變”,但其目的“不變”,人們的創新精神“不變”
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要緊跟時代步伐,其首要目的是要保證教育觀念現代化。教育觀念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范疇中指導、規范正確思維形成的重要因素,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系和技術策略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計劃性較強的特點,教育觀念的導向將對其工作的開展起到決定性作用。保守的教育觀念易形成死板僵化的思維模式,這會制約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因而,要努力保持思想政治群體的現代化教育理念,針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存在的保守思維加以分析和總結,找出問題所在,通過現代化的思維理念進行改良和優化,以更加創新性的戰略舉措打造多元化、現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由于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根據時代要求作出優化和創新,因而其工作方法需要在不斷變化中適應時代的發展,方法的制定上需要符合科學性要求。當今社會各種不良思潮在新媒體技術的傳播下快速蔓延,享樂主義、崇洋媚外等低俗思想不僅影響了社會的風氣,更阻礙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甚至,個別領導干部違法腐敗,加重了不良風氣的影響。社會中現存的不良現象從精神層面制約了正確思潮的形成和傳播,使人們難以保持清晰且明確的自身發展思路。因而,有必要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和分析,通過方法上的創新,使其能夠更好地應用于社會工作,以期糾正社會不良風氣,引導民眾走上正確的思想道路。此外,要加大對腐敗行為的懲處力度,倡導清正廉潔,宣傳公平正義、堅定理想信念,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動員力量。促進全民創新意識的培養,發揚創新精神。創新精神作為國家發展的長足動力,對國家的繁榮昌盛發揮重要作用。富有創新精神的國家,能夠始終緊跟時代步伐,開拓進取;缺乏創新精神的國家,則易在時代大潮中止步不前,甚至走向衰落。所以,要將創新和國家進步緊密聯系在一起。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知識儲備量飛速擴充、高新科技如雨后春筍日新月異,各個國家都在為擁有更高的技術手段不懈努力,高技術水平的提升離不開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培養則需要創新精神做保障。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要注重弘揚創新精神,引導青少年在學習生活中養成發散性思維,大膽思考,在創新中為國家發展作貢獻。誠然,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創新精神的發展不是輕易可得的,它的養成需要堅韌的毅力、堅定的信念和良好的思維能力,以及刻苦勤奮的精神。
正確認識“變”與“不變”之辯證關系
首先“變”中有“不變”。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大力推動經濟建設,在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幾十年努力下取得了重大進展,造就了如今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我國經濟體制和增長方式發生了巨大轉變,同時也給社會大眾的思想理念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人們不斷形成更為崇高的人生目標,并在不斷努力和實現的過程中為社會的進步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積極向上、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逐漸成為社會主流,引導社會走向正確的思想道路。然而,仍有個別群體只關注自身發展,不重視集體利益,在自私自利的思維導向下與社會主流思潮背道而馳。在時代更新變化,社會深化改革的復雜形勢下,如何針對社會大眾的思維導向做出正確的引領和規范,將成為考驗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在時代大潮中順應形勢,開拓創新的關鍵。倘若思想政治工作止步不前,始終處于“不變”的狀況,便易被時代所拋棄,同時也失去了其應有的活力。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變”不代表工作的開展將不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主要任務,而是在時代要求下做出方法和思路的轉變。
其次,堅持以“不變”應“萬變”。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要不斷推動教育理念的創新,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不動搖。不論是自然界或是人類社會,都在遵循著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進行演變和發展,學會利用辨證的馬列主義對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理解,才可準確把握問題內部蘊含的意義和價值。作為事物的一種本質屬性以及多個事物之間不可更改的聯系,客觀規律能夠從根本上深刻闡述現象與本質之間的內在關聯。所以善于從復雜的現象中加以分析論證,借助科學的指導思想逐步掌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對問題和現象形成清晰明了的認識。在社會復雜程度日益提升且環境日新月異的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要善于以“不變”應“萬變”,將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工作開展的指導理念,深入挖掘社會現象中的客觀規律,做到從根本上實現工作的科學性和規范性,推動社會進步和民族偉大復興。
思想政治工作中蘊含的“變”與“不變”具有辨證統一關系。在理解二者的深刻內涵時,不能簡單地將二者分開界定,而應把握二者之間的客觀聯系,做到“變”與“不變”的協調發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也要根據社會的實際需求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和創新。
(作者為太原工業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7年院級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研究——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視角”(項目編號:szzx20170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鄒建良:《正確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三 變” 與“三不變”》,《思想政治課教學》,2000年第1期。
責編/孫娜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