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握創新與立德樹人的互動關系是實現創新戰略計劃的基本議題。立德樹人是創新的重要保證,創新為立德樹人注入新的時代內涵與活力;立德樹人以思想育人和外部環境的方式支持與保證創新的發展,創新通過對立德樹人的時代使命、任務重點、實踐效果、實施與教育功能來促進與檢驗立德樹人。
【關鍵詞】創新 立德樹人 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創新與立德樹人具有緊密聯系
創新與教育之間具有緊密聯系,提高國家的創新力就必須推動科學、教育、經濟的緊密聚合、正向耦合、深度融合。只有科教經聯動發展,才能產生創新效率的質變,獲得價值增加和價值創造。對于創新的實現來說,馬克思創新理論認為創新是人作為高級生物區別于一般生物體的表達,是人民群眾主體性作用的發揮,是人本質力量的特別體現。馬克思主義指出的創新途徑是遵從于規律、立足于需要、來源于教育。從馬克思相關理論可以看出,人才素質與創新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而教育是形成高質量人才素質的主要方式。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教育是民族振興和實現社會進步的基石,必須把握創新這一戰略部署。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新的經濟增長方式中勞動力素質提升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屬于質量型人口紅利已成為共識,學校教育是形成高質量人力資本的主要方式,必須把握立德樹人實現對人才素質的培養。實現創新,就是在“立德”中確立培養創新的相關品德,在“樹人”中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立德樹人作為我國人才培養的基本方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環節,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需緊緊圍繞創新這一時代命題,使新一代人才具有創新素質,從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等方面不斷提高,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是創新的基礎,把握創新與立德樹人的互動效應是解決創新發展與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時代使命,兩者的互動效應不僅體現在立德樹人對創新的促進作用上,也體現在創新對立德樹人革新提供的激勵上。
立德樹人是創新的重要保證
立德樹人服務于創新,是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服務于創新人才、服務于整體創新工作,表現在對創新的人才培養、輿論導向、環境創造上。從教育入手實現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是從源頭上保證創新人才向社會的供給,加強人力資本積累程度,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經濟方式的轉變。立德樹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提高創新人才質量的培養需要通過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展開,實現創新在思想、能力方面的提高。
立德樹人以思想育人的方式增強創新人才對創新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創新生成的基礎,立德樹人回應社會訴求,強化了教育對創新作用的方向。立德樹人保證創新素養的培育,從愿不愿意創新、敢不敢創新、能不能創新的問題解決創新人才創新素養的提高問題。從價值取向上看,創新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動力,立德樹人旨在增強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和開拓創新人才的創新自覺和創新視野,認識到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標志,而進入新時代的我國必須堅定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以創新理念、創新思維驅動現代化建設。從現實需求看,強化創新自信以應對科技的新一輪競爭。立德樹人通過激勵作用來激發人對創新的渴望與熱情,從而轉化為創新動力。同時,鍛煉意志力保障正確應對創新過程中的挫折,形成健康的創新人格,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與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大眾創業與萬眾創新,不斷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在正確創新心態的基礎上運用好科學技術面對新一輪科技競爭,做好中國創造。從目標導向看,創新旨在增進人類福祉。實現人類福祉,必然要以人的問題作為創新發展道路中的關注點。無論是國家、政府群體乃至個人的創新主體,還是理論或實踐行為的創新形態,又或是各領域的創新范圍,均離不開人對創新的參與。立德樹人調動人的創新積極性與主動性,幫助人建立科學的創新思維,豐富和發展對創新需求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體系,并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使全人類走向自由解放之路。
立德樹人以外部環境的方式支持與保證創新的發展。立德樹人對創新具有精神動力、思想保證與輿論支持等作用,為創新人才形成、成長持有重大影響。首先,立德樹人把握國家發展大勢形成了重視創新、尊重創新人才的良好環境氛圍,可營造有利于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條件。其次,立德樹人堅持對創新的新思想新觀念的培養和宣傳工作,有利于社會創新風氣的保持與加強。最后,立德樹人防止和遏制不利于創新理念與思想觀念的舊道德的阻礙與傳播,積極培養以創新為中心的共同理想、價值與觀念。
創新為立德樹人注入新的時代內涵與活力
創新體現教育對當下新時代精神的習得,彰顯立德樹人的新使命。創新事關教育對新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以建設創新國家為目標重塑我國的競爭優勢,要求實現我國從人口大國向人才強國的轉變。注重創新,加強研發投入惠及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助力現代化建設,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立德樹人站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根本現實中,以創新為己任,注重創新素養與創新精神的培育。
創新突出了立德樹人的任務重點,豐富了教育的內容與目標。創新作為時代的主題,創新發展作為五大新發展理念之首,使立德樹人在人才培養中強化創新因素,不僅注重強化了大學生對“四個正確認識”(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的樹立,也注重激發創新意識、調動人的創新積極性,所以說創新突出立德樹人的任務重點。而在此基礎上,以此作為教育教學中的內容與目標,認識了創新發展是世界經濟的共同主題,認識創新是我國國家核心競爭力重要標志。所以說,創新豐富教育的內容與目標。
創新拓寬了人才發展道路,檢驗立德樹人的創新實踐成效。立德樹人促進創新發展,而反過來創新也服務于立德樹人。一方面,創新使就業機會增加。應創新要求,立德樹人在培養大批高創新素養人才過程中,推動創新的發展,形成良好的創新環境,這一結果又將帶來創新就業機會的增加,形成一個良性互動循環,不斷拓寬人才發展道路。另一方面,創新檢驗立德樹人實效,就是考察是否有大批創新相關人才隊伍。人口素質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具有強相關關系,人口素質越高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也相應更高。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不僅直接對經濟增長作出貢獻,同時它又通過促進創新來促進經濟增長。創新是否能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就在于立德樹人任務推進中是否注重創新素養培育以及實現的程度。
個體的素質與驅動力,社會功能是帶動整體國民的素質并對現有文化進行保護、發展與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必須明確創新要求,提高自身對創新的針對性以滿足創新需要。從個體功能上看就是培養個體良好的創新素質品質,發掘個體的創新潛力,并協助創新,幫助個體掌握符合創新的內容與要求;從社會功能上看,就是提高整體國民創新素質,傳遞、保護并發展已有創新文化。
(作者分別為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201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觀教育鏈研究”(項目編號:14AKS02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李元麗:《中國創新力質變需科教經聯動發展》,《人民政協報》,2018年4月17日。
②劉新林:《馬克思主義關于創新的思想》,《學習時報》,2015年11月23日。
③李昕蔚、童旭光:《教育發展給力供給側改革》,《人民論壇》,2017年第31期。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