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踐證明,以人民為中心是超越歷史周期律的實踐邏輯。要超越歷史周期律,就要堅持人民群眾利益要求與執政規律的統一;要堅持走群眾路線,激發人民群眾的實踐主體性;還要遵循精神與物質相統一的過程邏輯。
【關鍵詞】歷史周期律 實踐邏輯 以人民為中心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同志告誡全黨,“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群眾,就會失去生命力”。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的利益、一切依靠人民群眾,是我們黨永遠具有凝聚力,長期執政的關鍵所在。以人民為中心蘊涵超越歷史周期律的實踐邏輯。
人民群眾利益要求與執政規律統一:超越歷史周期律的邏輯起點
超越歷史周期律必須建立在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基礎之上,否則將是空中樓閣。因此,超越歷史周期律的邏輯起點必然也需要符合歷史周期律的發展規律和人民群眾的期盼。
人民群眾是歷史周期律的決定因素。實踐證明,任何政權興亡更替的根本決定因素在于能否得到民眾的認可和支持。歷史經驗表明,在取得政權之初,執政者為了使統治穩定長久,通常會把民眾的利益放在首位,關心人民疾苦,發展經濟,但在統治政權逐步穩固時,執政階層往往會貪圖享樂,罔顧百姓死活,如果治理不力,統治官僚相互勾結,結成利益集團,政權慢慢成為民眾利益的剝奪者,而不是民眾利益的代表者、維護者和發展者。這種政權在內憂外患之外,分崩離析,為新的政權所代替,為人民群眾拋棄。人民群眾是政權穩定鞏固的決定因素,是“歷史周期律”的深層動因。
超越歷史周期律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社會的動蕩不安,王朝的更替,無一不對老百姓造成傷害。人心思定,安定和諧的社會不僅有利于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更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條件。人民群眾期盼先進的政黨能帶領其發展經濟文化,保障和發展群眾的利益,從而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克服歷史周期帶來的對社會和人民群眾造成的傷害。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是超越歷史周期律的根本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周期律發生作用的決定性力量。任何政黨和政權只有真正地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一心一意為了人民群眾謀發展,才能真正實現政權的鞏固,國家的安定。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有立足于人民群眾的決定性作用和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才能使超越歷史周期律的實踐具有可能性和現實性。
走群眾路線:激發人民群眾的實踐主體性
任何王朝、政黨、政權的興衰存亡取決于人心向背。中國共產黨只有堅定地走群眾路線,激發人民群眾的實踐主體性,取得人民群眾的認可和擁護,才能實現歷史周期律的超越。
堅持群眾至上,始終對人民群眾負責。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體,中國共產黨的各級領導干部使用人民賦予的權利,代表人民群眾管理國家事務。中國共產黨一直都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準則,制定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任何凌駕于人民之上的個人、權力集團都將為人民所唾棄,并將失去領導的合法性。始終對人民群眾負責就是要把決策權交給群眾,真正體現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始終對人民群眾負責就是把監督權賦予群眾,讓人民群眾監督黨的干部和黨的決策機構。
堅持依靠群眾,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權力只有被人民群眾監督,才能保證權力服務人民群眾的利益和發展,才能防止權力成為謀取私利的工具。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必須要依靠群眾,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建立完善的監督制約體制。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就是賦予人民群眾監督權,讓人民群眾真正當家做主,充分行使國家賦予的監督權,減少、防止和杜絕少數一部分共產黨員權力的異化,讓黨的干部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使黨的政權真正成為人民的政權。
堅持尊重群眾,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以來篳路藍縷的發展史,就是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歷史。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階段,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是我們克敵制勝和取得輝煌成就的重要法寶。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根本力量。中國共產黨只有始終堅持為人民執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凝聚人民群眾的智慧,為了群眾的一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減少黨的各項方針政策、重大決議產生失誤。
精神與物質的統一:超越歷史周期律的過程邏輯
超越歷史周期律的實踐不僅要激發人民群眾的實踐主體性,還要遵循精神與物質相統一的過程邏輯。
堅定權為民所用的理想信念是超越歷史周期律的前提。內因是決定因素。超越歷史周期律的前提是加強黨員干部的修養,中國共產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和普通黨員必須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要堅信人民群眾是我們超越“歷史周期律”的最可靠的力量源泉和強大的精神支柱。不為金錢、名利所誘,著力解決“總開關”不穩、動機不純、私心雜念多等問題,始終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永不變色,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建立牢固的思想道德底線,為人民群眾信任,領導人民群眾超越“歷史周期律”。
人民富裕是超越歷史周期律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是歷史周期律內在的、具有最終決定意義的物質根源。生產力落后,人民群眾的生活貧困,“歷史周期率”必將出現。因此,發展生產力,建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使人民生活富裕,道德素質提升,社會文明和諧,從而消除“歷史周期率”所賴以產生的社會物質條件。“歷史周期率”賴以產生的主體因素是人,人民群眾是超越“歷史周期率”的主體動因。發展為了人民,中國共產黨始終為人民謀幸福,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人民群眾過上富裕生活,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人民群眾發自內心地擁護社會主義國家,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了人民群眾的擁護,“歷史周期率”將因此不能起作用。
民主監督是超越歷史周期律的制度保障。超越“歷史周期律”必須有制度保證。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國共產黨不僅要保持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獲得“民心”,還要通過一系列的民主和法治制度來實現和維護人民群眾的政治權利。“民心”,只有通過制度、程序轉變成為“民主”,才能真正激發人民群眾的作用,否則最終還是無法擺脫“歷史周期律”重演。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不斷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新時代要“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保障”,這就要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這就要求要建立權力清單制度和權力運行程序制度;建立黨務、政務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建立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制度,改革完善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制度;完善人民意見表達制度;建立責任追究制度;以確保人民監督權能真正實現,并發揮作用,為超越歷史周期律奠定堅實的制度保障。
(作者為國際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陳先達:《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道路》,《光明日報》,2016年9月7日。
②《習近平十九大報告全文(實錄)》,新華網,2017年10月18日。
③黃炎培:《八十年來》,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年。
責編/陳楠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