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的沖擊幾何

核心提示: 互聯網金融提高了金融交易效率,增加了金融消費頻率,提高了社會閑置資金的使用效率,成為了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互聯網金融“海量交易、小微金額”的特征,對傳統銀行金融資源配置方式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和挑戰。

【摘要】互聯網金融提高了金融交易效率,增加了金融消費頻率,提高了社會閑置資金的使用效率,成為了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互聯網金融“海量交易、小微金額”的特征,對傳統銀行金融資源配置方式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和挑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傳統銀行  金融服務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識碼】A

互聯網金融可以理解為資金供需雙方通過信息技術,摒棄傳統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等金融媒介,實現直接交易,以完成資源的高效率配置,降低信息不對稱性,提高交易的便捷程度。自2013年以來,隨著支付寶的第三方支付平臺、P2P的點對點借貸和余額寶等網上理財產品的涌現,我國互聯網金融進入了快速發展通道,產品類型日益多元化,已經從第三方支付延伸到網上融資、理財等。互聯網金融兼具網絡開放性及較高風險性,如何加強監管成為監管部門的重要議題,其對傳統金融機構尤其是對傳統銀行的影響,也引起了廣泛關注。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的競合關系

隨著計算機、移動終端和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金融業呈現出了新特征。互聯網金融具有“海量交易、小微金額”的特征,對傳統銀行金融資源配置方式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和挑戰。具體來講,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支付業務、借貸業務及中間業務三方面。

在支付業務方面,受互聯網金融第三方支付的影響,近年來傳統銀行的支付業務量明顯降低。究其原因,互聯網金融業務提供的支付服務相較傳統銀行,內容更為豐富,手續更為便捷,同時還具備碎片化理財的功能。在社會生活中,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的消費、理財更趨向于碎片化,利用零碎時間完成網絡購物、資金配置,突破了傳統銀行對于支付、理財內容的時間性、空間性限制。于是,傳統銀行的流量資金受到了負面影響,隨著“金融脫媒”進程的加快,傳統銀行的金融媒介作用被進一步弱化。

在借貸業務方面,傳統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借貸利息差收入,隨著互聯網金融在借貸業務成交量上的“井噴式”發展,對傳統銀行也產生了重要影響,銀行的主要業務收入受到了侵蝕。在傳統銀行借貸方面,銀行產品由于安全性較高,對應提供的利息收益較少;同時,在銀行貸款方面,針對個人消費貸款、企業的對公貸款方面,都有嚴苛的審核程序,通常要求有對應的資產抵押物,并且貸款利率的浮動性也較大,銀行在此部分存在大額的利潤空間。但是,隨著大數據的發展,P2P成為了電商金融平臺的主推產品,在我國“雙創”背景下,也成為了小微企業起步階段的重要融資手段。該部分平臺的金融產品相較于傳統銀行,對于企業客戶的黏性更強。此外,互聯網金融公司對于借貸資金還存在還款更為靈活的優勢,相較于傳統銀行的定期還款制度而言,此類金融公司提供的金融還款服務更為便利及個性化。

在中間業務方面,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的支付結算類中間業務和代理類中間業務產生較大影響。以支付寶第三方支付平臺為例,通過直接關聯個人用戶的網絡購物、生活費用代扣代繳等業務,增強了個人用戶對于支付平臺的依賴程度。同時,隨著支付寶城市功能的拓展及完善,已經基本覆蓋到了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游購娛醫”。在此基礎上,支付寶與基金公司、保險公司合作推出的基金產品、保險產品在大數據運作下,更為精準地為客戶提供選擇項目,相較傳統銀行采用的人工業務模式,更為貼合普通大眾的需求。

此外,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業務的不斷侵蝕,進一步表現為電子渠道與物理網點及人工服務的博弈。《中國銀行業發展趨勢報告(2017)》顯示,截至2017年6月末,“工農中建”四大行員工合計數為160.40萬人,相較去年減少了2.57萬人,如果考慮到勞務雇傭合同的方式,實際受影響的金融從業人員的數量將更多。在金融科技發展的進一步沖擊下,傳統銀行的內生產品鏈正逐漸演化為全社會的產業鏈,基礎業務也正在被外部細分領域的公司所取代。但是,從金融行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來看,互聯網金融更多地應當視為傳統銀行業務的有益補充,更多表現出金融的普惠性、包容性發展。兩者之間在短期內存在著競爭關系,但在長期發展中,更多地應當視作為一個完整的金融系統,通過差異化策略,能共同提升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傳統銀行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挑戰

首先,樹立“互聯網+”理念,革新傳統思維模式。傳統銀行應當借鑒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優勢,在互聯網及內容創新迭代頻繁的當下,關注到銀行產品需求方的變化,進一步拓展互聯網思維,突破對互聯網交易的認識局限。在傳統銀行業務流程中,對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仍然停留在交易的“觸網”,對于互聯網金融的認識停留在表面。實質上,互聯網金融是基于信息技術水平提升背景下的供需金融資源配置的創新。對于金融市場的供給方,通常是個體客戶,互聯網金融通過大數據信息,最大限度地吸收了個人閑置零散資金。對于金融市場的需求方,在我國“雙創”背景下,小微企業通常不符合傳統商業銀行的貸款條件,尤其是技術創新企業,符合傳統銀行的資產抵押條件較為困難,在公司成立初期更多的是虛擬資產。對此,互聯網金融利用互聯網的開放性特征,為金融需求方提供了更為及時、靈活及個性化的資金服務。同時,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過程中,也強調了大數據信息系統在風險防范中的積極作用。隨著我國金融領域的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存款保險制度的提出也為我國傳統銀行進行金融產品創新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其次,基于普惠性及包容性的發展,豐富金融產品層次。在傳統銀行的業務模式下,銀行存款大部分來自于普通居民的定期理財,收益偏低,存量金融資源的價值并沒有得到合理的發揮;同時,在傳統銀行業務中的基金、債券等理財產品通常設置了較高的進入門檻。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金融產品基于市場配置資源作用下產生的“門檻效應”,將會在互聯網金融發展進程中得到緩解。金融產品的普惠性及包容性發展,在我國金融精準扶貧進程中已經得到體現。隨著金融服務機構的下沉,通過創新金融扶貧產品內容,也為我國金融行業的持續性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點。此外,從我國傳統銀行的內部結構來看,五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總額占比超過三成,銀行業內部發展不均衡,金融市場的市場活力有待被進一步激發。對此,我國傳統銀行應當重視金融普惠性及包容性特征,主動創新金融產品內容,提高產品質量,為我國金融市場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奠定基礎。

最后,協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優勢,增強金融服務質量。在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的競爭與合作關系中,雙方都是圍繞金融供需市場進行產品與服務的創新,互聯網金融憑借業務模式的創新,極大限度地建立起龐大的客戶基礎,并且在與客戶的互動過程中進一步增強了用戶黏性。隨著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不斷成熟,互聯網金融憑借存量數據信息,對金融用戶的資金需求規律、消費偏好和消費能力總結而形成了經驗,在客戶需求提供內容方面體現出了更高的精準性。在產品創新方面,互聯網金融相較于傳統銀行,提供的資金周轉方式更為多樣化,依據客戶現金流的不同特征,為客戶制定個性化的還款方式和周期。同時圍繞電子商務和社交平臺,互聯網金融通過建立生態金融圈,不斷挖掘生態鏈優勢。對此,傳統銀行應當推動與互聯網金融的深度融合,利用自身在風險防控與產品設計方面的經驗優勢,不斷提升金融服務的質量,改善客戶的體驗。

(作者為哈爾濱金融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郝身永、陳輝:《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的短期沖擊與深遠影響》,《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②張濤:《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與監管》,《武漢金融》,2016年第1期。

責編/溫祖俊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娜]
標簽: 幾何   沖擊   傳統   互聯網   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