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能化時代促進了區塊鏈、大數據、智能投顧、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前沿金融科技的發展,但也使金融面臨多元風險、金融監管出現空白地帶。在智能化時代下,為求新突破,金融業需從協同合作提升風控水平、以人工智能強化金融監管、聯合智能金融力量提高行業自律入手,探索金融智能化發展新秩序。
【關鍵詞】智能化 金融科技 大數據 金融監管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在互聯網金融時代,以京東眾籌、聚米眾籌、蘇寧眾籌等為代表的眾籌平臺均對金融行業開展創新性嘗試,為金融行業帶來多維化、多元化發展。而在投行和交易所探索如何駕馭諸如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的科技變革背景下,金融科技企業投資資本市場的熱情有所下降,資本市場金融科技股權投資進入“凈放緩”態勢。在智能化時代下,金融業需探索發展新秩序,以求新突破。
智能化時代金融發展現狀
智能消費金融起航。智能化時代催生了智能消費金融,使消費金融進入黃金時代,各傳統銀行開始布局智能消費領域。比如2017年9月招商銀行掌上生活APP6.0版正式上線。該掌上生活推出行內首個智能消費金融引擎——e智貸,向廣大互聯網用戶提供消費金融服務。再如,渤海銀行北京分行同樣也在積極推進消費金融項目,并在2017年10月底就與優信集團、美利金融、眾信國旅、去哪兒網、京東金融、鏈家集團等眾多知名消費金融公司開展合作,構建以住房按揭、汽車貸款、生產經營、大額消費貸款、信用卡為主體,以消費金融為方向的綜合性零售信貸服務體系。截止2017年7月,渤海銀行北京分行已放款達19.64億元。
金融生態推動金融普惠。第一,支付領域。在中國的移動支付市場,支付寶在市場中所占份額最大,但其市場份額正在被其它后來崛起者所蠶食。根據騰訊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財報,財付通中國移動支付市場同比增長28%,增至4.7萬億美元,在市場中占比達到40%,僅次于支付寶的53%,逐漸逼近支付寶市場份額。騰訊移動支付領域的成功要歸功于擁有10億用戶的通訊工具微信。同時,百度錢包的用戶數量也屢破記錄,Apple Pay以直接和銀行合作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也在瓜分著支付市場份額。第二,借貸領域。傳統金融機構繁雜的審批程序及借貸難等問題已不受人們歡迎。金融科技的到來給中低產階層的人帶來了融資希望,其借款門檻低和靈活簡便的借款方式及借貸手續簡便的體驗,深受廣大信貸用戶喜愛。在借貸領域中,阿里巴巴的大數據具有相當優勢。比如其旗下的螞蟻借唄有一定的風控體系,且相應數據來自電商平臺累積的大量交易數據及銀行流水賬、水電繳納等相關信息,螞蟻借唄可從中獲得可信度高的原材料數據。第三,財富管理領域。當下,一站式財富管理平臺、智能投顧等產品已進入市場,這些產品以智能算法和結合大數據體系的方式,為廣大受眾提供更專業財富管理服務。美國已經出現一批專門從事財富管理的金融科技公司,如Personal Capital、Wealthfront等。
智能化時代,多元金融風險呈現,金融監管出現空白地帶
目前,金融智能化尚處在雛形和探索階段,多數仍只應用在一些基礎工作上,而對較為復雜的領域還需繼續探索。如智能風控在小額消費貸領域較為普及,但缺乏普適性,其泛化還需技術的進一步提升,且在人工智能的進步和契合企業發展下,也伴隨著多元風險。
擴大系統性風險。在金融領域過度依賴數據產生的模型,會導致其內在邏輯判斷一致性,在風控和投資領域,邏輯判斷一致性也很難規避因系統性因素所導致的金融風險。此種系統性風險一旦發生,基于歷史數據形成的判斷就會使風險擴散和蔓延。
責任風險與數據隱私泄露風險。責任的承擔是金融智能化面臨的一大風險。如當人工智能因算法而做出錯誤決策時,投資方或借貸方就要為此而承擔不必要的風險和損失。但對于該風險和損失的責任到底由誰承擔,是出資方、金融機構、交易平臺的哪一方,尚未有定論。加之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興起也會引起投資方、金融機構、交易平臺等對隱私數據的重視,并將安全風險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電子信息時代,企業因事故導致大量客戶信息泄露并不稀奇,但金融智能化下,大數據技術的特點必然要求企業更大規模、更高頻度采集互聯網用戶各種信息,最終加劇客戶信息泄露風險。
金融出現監管空白地帶。2017年可謂金融監管年,“史上最大罰單”的記錄不斷被刷新,這說明了我國金融風險防控和監管還存在薄弱環節和空白地帶。如一些機構以業務創新為名,亂作表外業務、同業業務,抑或繞開監管玩資金空轉、以錢炒錢,有的資管產品借助通道多層嵌套,拉長資金鏈條,實現監管套利,轉化為傳統銀行信貸的“影子”。再如,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空白導致網上借貸平臺詐騙案例層出不窮,被網絡平臺和新聞媒體頻繁曝出的高利息校園貸等依靠網絡平臺不斷擴大規模,以低門檻誘惑大學生貸款,成為消費金融領域風險高發區。
智能化時代金融發展路徑建議
協同合作提升風控水平。風控是金融服務的重中之重。在移動支付和產業風險的并行發展和擴散之下,只有尋求金融企業與傳統銀行等多方協同合作,才能盡可能地做到風控無死角。京東金融就是典范例子,其一直高度重視產業風控合作,在2017年11月30日與中國銀聯協作發布的《風險信息共享方案》中,依托區塊鏈技術,設定參與機構準入規則,開展雙方風險信息共享,將共享機構查詢次數、查詢時間、查詢內容等均記錄在區塊鏈賬本中,以信息不可篡改性加強防范數據泄露和保障公民信息安全,最終提升雙方風控和反欺詐能力。京東金融方面,主要是以建模的方式形成安全魔方產品,該產品在打擊黑產中取得重要成效,能有效防范信用欺詐、虛假交易、賬戶盜用等危害網民信息安全的問題。僅2016年12月到2017年11月1年的時間,京東金融就配合各地公安機關破獲網點黑產案件29起,鏟除黑產團伙13個,抓獲犯罪嫌疑人118人,避免用戶損失上億元。
以人工智能強化金融監管。在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強調人工智能可加大對數據濫用、侵犯個人隱私等行為的監管和懲戒力度。金融智能化時代的來臨,使得監管的外延和內涵得到拓展,但也給監管帶來挑戰。所以發展監管科技,可依靠人工智能來提升金融監管的智能化水平,從而有效避免因缺乏激勵約束機制、責任不明所導致的監管不力等問題。比如通過數據聚合、身份驗證、實時監控等,實現對海量數據的自動化、全面化、科學化分析,幫助金融機構核查網上一些操作行為是否合規合法。金融監管內容應包括:一是支付結算,監管重點是電子支付行業,可借鑒美國完整的監管體系;二是存貸款和資本籌集,如P2P借貸和股權眾籌等;三是投資管理,重點是智能投顧監管;四是市場設施,重點是征信領域監管,國外征信領域已實施具體監管政策,代表國家和區域有美國、英國和歐盟,國內可以借鑒。
聯合智能金融力量提高行業自律。智能金融作為金融科技的分支之一,表現出依托技術向金融滲透的跨界融合特性,在發展中必須符合金融內在邏輯和規則,接受金融監管和自律的要求。在金融混業經營不斷深入的當下,智能金融存在著標準、門檻、監管三缺失,要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組織作用,以金融風險防控和消費者保護為出發點和核心點,為金融發展和用戶消費搭建更為開放透明的基礎技術平臺,并盡快出臺大數據應用、深度學習在智能金融領域應用的標準,以形成行政監管和行業自律有機協調配合,促進金融智能化健康、有序發展。
(作者為天津工業大學管理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趙萌:《銀行開啟智能化新時代》,《金融時報》,2017年9月18日。
②屈燕:《智能金融進化圖譜》,《當代金融家》,2017年第12期。
責編/ 姜成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