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能制造戰略是21世紀我國重要的國家戰略之一。要實現這一戰略,關鍵要加強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當前,我國智能制造戰略的實施急需具有國際視野的科技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以及數量龐大的高素質操作工人。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一方面離不開高校的教育和培養,另一方面需要積極引進高素質技術人員。
【關鍵詞】智能制造 創新創業 人才培養 戰略實施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智能制造是高端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是未來智慧城市的基礎。信息系統與物理系統的深度融合是未來智慧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智能制造戰略的實施正是為了適應這一趨勢。新形勢下,加強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是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業轉型的關鍵,同時也是中國智能制造戰略實施的重要保障。
中國智能制造戰略的實施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當前,我國經濟處于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多種傳統行業發展面臨困境,其中尤以傳統制造業為甚。我國自本世紀初開始重點發展智能制造,目前在智能家居、核心智能測控裝置研發等領域取得了較大進展,有望近期實現產業化。但由于基礎研究薄弱、關鍵技術缺失、人才數量不足等原因,我國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仍然相對落后。
任何戰略規劃的實施都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支撐,智能制造戰略也不例外。智能制造屬于傳統制造與信息技術的交叉領域,在我國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行業人才缺乏已成為限制智能制造發展的重要瓶頸。這就要求在智能制造戰略規劃開展初期,就必須通過各種渠道培養、引進相當數量的各類人才。智能制造戰略的實施必須以大量擁有高端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為載體。生產型的高新技術企業至少需要以下四類人才:一是科技型人才;二是管理型人才;三是高素質的操作工人;四是高水平的國際型人才。
高精尖的科技型人才是基礎。智能制造的發展,是物理系統與信息系統的融合,即原子與比特的結合。傳統的制造業占據智能制造的一端,即物理系統。互聯網企業占據智能制造的另一端,即信息系統。目前,智能制造的起點也主要體現在上述兩個方面:一是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化,如格力對智能家居市場的開發。二是互聯網企業進軍制造業,如谷歌公司對無人駕駛汽車的研制。因此,智能制造業所需的技術人才,已不單單局限于傳統的制造技術,還需要相當數量的信息技術人才以及兩者兼具的復合型人才。從這個角度來說,誰擁有了人才誰就擁有了技術,也就可以引領未來智能制造的發展方向。
面向市場的管理型人才是條件。管理型人才的作用是可以幫助科技型人才將科研成果迅速產業化占領市場,得到經濟回報。目前智能制造領域管理型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許多智能制造及無人工廠現在仍處于研究階段,管理型人才的缺乏與行業所處的階段相一致。但行業要想發展,人才必須先行,否則,技術一旦成熟短期內也難以產生經濟效益,甚至因為管理型人才的缺乏導致產業化進度緩慢,最終喪失技術優勢。二是目前傳統制造業及信息技術領域現有管理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已經均處于較高水平,缺乏向智能制造領域轉型的動力。
高素質的操作工人是保障。智能制造也是制造,因此智能制造的落腳點必然是生產。高精尖的科技和高水平的管理都需要高素質的產業工人去實現。智能制造需要的產業工人應至少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備相當的技術。我國自動化生產興起階段,懂數控機床的操作工人就已比較稀缺。可以預見,智能制造一旦真正到來,可以操作工業機器人的操作工人也將成為稀缺資源,因此企業必須提前布局,做好人才儲備。二是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具備一定的工匠精神。具備責任心是對任何行業工作者的普遍要求,但對智能制造的操作工人來說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他們任何一個細微的失誤都有可能導致一批產品的報廢。
高水平的國際型人才是方向。我國智能制造的發展不能閉門造車,必須加強國際交流。這就要求智能制造必須具備相當數量的高水平國際型人才,這是智能制造發展的必然方向。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技術引進的需要。目前我國智能制造領域的很多關鍵技術落后于歐美,需要引進、消化吸收后進行創新。二是占領國際市場的需要。歐美國家智能制造起步較早,智能制造的市場比國內培育時間更長、也更為成熟。因此,我國智能制造業在技術成熟的前提下瞄準國際市場可以快速實現產業化。上述兩個目標的實現都需要高水平的國際型人才支撐。
中國智能制造戰略實施背景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路徑
智能制造戰略的實施離不開人才,人才的培養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創新培養理念,加大培養力度。一是創新培養理念,將自主培養與人才引進相結合。首先,智能制造人才的培養必須以業內自主培養為主,可以依托國家人才工程、人才發展規劃或人才基地建設等項目,把業內需求同國家智能制造戰略、人才戰略相結合,加速培養智能制造發展緊缺的科技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其次,加強留學回國人員及海外人才的引進力度。國外的智能制造起步較早,許多技術與國內相比較為領先。通過技術入股、薪酬與國際接軌等方式,加大留學回國人員及海外人才的引進力度,可以加速國內智能制造領域關鍵技術的升級換代。二是加大培養力度,開展訂單式培訓。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式培訓早已成為常態。但對于解決智能制造領域科技、管理人才缺乏的現狀卻不無裨益。目前,在智能制造領域人才缺乏,傳統制造業與信息產業人才轉型動力不足的情況下,通過企業與高校合作,定向培養一部分科技、管理人才,也是緩解業內人才緊張問題的重要途徑。
轉變就業觀念,發揮高職院校作用。一是轉變就業觀念,廣泛吸引人才。再先進的科技,再高明的管理,最終都要靠高素質的產業工人來實現。準確來說智能制造的產業工人與傳統制造業已顯著不同,他們是制造業與信息產業融合的產物。但受傳統就業觀念及目前產業工人的培養模式限制,一些初高中畢業生很難成為智能制造產業工人的培養對象。這就要求社會、個人轉變就業觀念,對智能制造有一個清醒合理的認識,才能為智能制造的發展儲備足夠數量的操作人才。二是高職院校切實擔負起培養責任。從目前我國的培養體制來看,智能制造操作層面從業人員的培養責任主要由高職院校來承擔。因此,高職院校管理層必須認識到智能制造戰略的實施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要將智能制造操作工人的培養作為學校工作中的一項重點任務來抓,為智能制造戰略的實施保質保量地培養好產業工人。
加強國際合作,拓展國際視野。我國智能制造戰略的實施是國際智能制造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必須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做好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吸收和創新,同時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一是加強國際培訓交流與合作。國際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國際交流,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離不開國際合作。我國智能制造戰略的實施只有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才能拓展從業人員的國際視野,促進我國智能制造技術的跨越式發展。二是培養國際市場營銷人才。傳統理論認為,對外貿易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智能制造領域的國際市場較國內市場更為成熟,市場需求更大。我國的智能制造業在技術允許的前提下,必須緊盯國際市場,通過拓展國際市場,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的營銷人才,引領我國智能制造走向世界。
可以預見,通過智能制造戰略的實施,在不久的將來智能制造的產品將廣泛應用到家居、交通、工廠等各行各業,并且通過互聯網加以連接形成物聯網,再通過超級計算機將各個節點整合起來,最終實現人類智慧城市的夢想。
(作者為鹽城師范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思想政治工作專題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7SJBFDY803)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閆敏、張令奇、陳愛玉:《美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啟示》,《中國金融》,2016年第3期。
②吳國興、范君艷、樊江玲:《智能制造背景下應用型本科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教育與職業》,2017年第16期。
責編/姜成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