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的討論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實現了年均9.6%的經濟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經濟學界對中國經濟奇跡研究的理論包括:國家發展戰略理論、分權理論等。毋容置疑,要素驅動經濟增長方式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然而,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認為,由于要素邊際效益遞減的客觀規律,要素驅動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不可持續,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結構調整和驅動轉換等問題。中國經濟需要警惕避免進入“中等收入陷阱”,甚至“轉型陷阱”。十九大報告提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近年來,我國經濟面臨體制轉型和發展驅動轉型的雙重滯后問題,很多學者關注焦點從“經濟快速發展”轉向“發展方式轉變”。上海財經大學教授田國強認為制度轉型滯后是經濟增長大幅下滑的肇因,深化市場化改革才能從根本上突破經濟轉型和增長瓶頸,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財經專家賈康強調要從供給側方面推進經濟轉型和制度創新。2015年,中央首次正式提出“供給側改革”,引起了經濟學界的討論熱潮。吳敬璉、錢穎一等學者認為,基于“三駕馬車”理論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可以解決短期內需不足,而我國經濟深層次問題是制度轉型滯后和供給側的不足。因此,必須深化制度創新和市場化改革,實現從要素驅動型追趕式發展模式向效率驅動乃至創新驅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
由此可知,一直以來學者們都在探索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之謎。比較有代表性的分權理論認為,政治集權和經濟分權相結合的分權式改革,提供了地方政府為增長而競爭的激勵,推動中國經濟增長。還有很多學者認為,要素投入是過去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然而,十九大后大部分學者意識到,要素驅動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難以持續,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向效率驅動乃至創新驅動轉換。不難發現,如何實現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乃至創新驅動轉型將是經濟學界進一步研究和討論的方向。根據十九大報告,一方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制度,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化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關于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討論
政府主導型經濟發展模式拉動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這種高投入、高消耗的要素驅動、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造成增長質量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資源環境代價過高、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隨著國際經濟形勢變化、經濟增長要素驅動減弱,經濟可持續發展遭受嚴峻的挑戰。要素驅動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難以持續,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城鄉區域發展、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都制約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一些學者很早就認識到,要素驅動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僅會帶來發展質量不高,資源環境代價過高等問題,還會導致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十九大后,經濟學界更加關注社會主要矛盾的改變,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如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使得經濟從高速增長到全面協調發展將是經濟學界以后熱烈討論的內容。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貫徹新的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關于政府、市場和社會治理邊界的討論
一直以來,我國國家治理體系以發展的邏輯,發揮政府的作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隨著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在從經濟高速增長到全面協調發展過程中,對國家治理體系提出新的訴求。我們需要以治理的邏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必須合理界定政府、市場和社會的治理邊界,建立“有效市場、有限政府和法治社會”的國家治理體系。為此,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人民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為治理目標。在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關系前提下,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證經濟全面協調發展。
由于經濟制度轉型和增長驅動轉型滯后,政府、市場與社會之間的治理邊界未得到合理界定,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必須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鑒于此,合理界定政府、市場與社會之間的治理邊界,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完善法治保障市場制度是下一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方向和學者們討論的重點。首先,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政府從發展型全能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有限政府。其次,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實現產權有效激勵、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建立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市場經濟體制。最后,推動傳統社會向法治社會轉變。
(作者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莫龍炯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本文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專題研究”(項目編號:16JJD790028)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林毅夫:《中國經驗:經濟發展和轉型中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缺一不可》,《行政管理改革》,2017年第10期。
責編/孫娜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