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日本政壇為何形成“一黨優位”格局

【摘要】日本自民黨建黨63年,單獨或聯合執政時間長達59年,長期壟斷國家最高權力。它兩度失去政權、兩度重新崛起,形成日本政壇“一黨優位”“一強多弱”的格局。自民黨突出保守主義色彩,迎合日本社會的保守化趨勢;標榜改革立場,每當內閣支持率下跌之際,便祭出刺激經濟政策的法寶;善于操控、引導輿論,為自身政治理念與政策主張尋求正當性。

【關鍵詞】自民黨  日本  執政    【中圖分類號】D05    【文獻標識碼】A

1955年11月,日本民主黨、自由黨合并結成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憑借在國會的席位優勢與美國的支持,自民黨成立后迅速占據執政地位,并實現長期執政。其間,1993年自民黨短暫下野近一年,2009年再度下野三年多。在2012年12月第46屆眾議院選舉中,自民黨以壓倒性優勢戰勝民主黨,奪回政權,由安倍晉三組閣執政至今。此后近六年來,自民黨連續贏得多場國政選舉,消除了長期掣肘執政黨的“扭曲國會”格局,重新掌控參議院過半數席位。2017年10月,第48屆眾議院選舉中,自民黨單獨獲得465個席位的過半數,自民黨、公明黨執政聯盟獲得三分之二以上席位。

自民黨建黨63年,單獨或聯合執政時間長達59年,長期壟斷國家最高權力。它兩度失去政權、兩度重新崛起,形成日本政壇“一黨優位”“一強多弱”的格局,而且近年來自民黨優勢持續擴大,進入新一輪強勢發展周期。這種“自民黨現象”在當代議會民主制國家中并不多見,其長期執政根源究竟何在,值得深入探究。

自民黨突出保守主義色彩,迎合日本社會的保守化趨勢

自民黨一貫以保守主義為基本理念,2010年1月第78次黨大會通過的2010年“綱領”,較之該黨歷史上兩份同類文件1955年“綱領”、2005年“新綱領”,保守色彩被進一步突出。“綱領”不僅首次寫明自民黨為“保守政黨”,而且首次明確宣稱要“以日本式的保守主義為政治理念,重新出發”。

在日本社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保守主義都是一種十分普遍的思想意識和文化心理,冷戰后日本社會更是呈現出總體保守化趨勢。自民黨突出保守色彩,意在迎合日本社會的保守化趨勢。自民黨2010年“綱領”明確指出,自民黨是以進步為目標的保守政黨,顯然,在日本一般民眾的理解中,保守主義首先意味著尊重、繼承歷史文化傳統,這與冷戰后日本自主意識增強、試圖在發展模式上探索獨自路徑的社會心理相契合。

相較民主黨含糊不清的執政理念和施政目標,自民黨所謂的“日本式保守主義”相對明確地提出了國家發展方向。“日本式保守主義”在政治層面表現出雙重含義:它一方面要“保守”日本傳統,另一方面又主張對戰后秩序作出重大改變。在對外關系方面,自民黨2010年“綱領”強調,要“打造能履行世界和平義務,為全人類共同價值作出貢獻的有徳的日本”,這與冷戰后日本國內要求提高國際地位的政治訴求相契合。

2009年失去政權后的自民黨痛定思痛,更加重視地方黨組織的建設和發展

在戰后歷史上,自民黨長期執政曾使日本避免政局動蕩,保持發展戰略的一貫性與政策連續性,這對日本躋身強國之列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長期執政后,自民黨不能根據時代變化及時轉型,最終不僅將日本帶入困境,也使自身陷入困境。當初為對抗革新力量而成立的自民黨,隨著時代背景的變遷,隨著日本躋身發達國家行列目標的達成,似乎已失去凝聚各方共識的理念,逐步淪為爭權奪利的組織。社會統合能力、黨內統合能力、戰略制定能力及政策執行能力全面下降,“密室政治”“金權政治”“世襲政治”大行其道,成為導致自民黨2009年下野的直接因素。

失去政權后的自民黨痛定思痛,更加重視地方黨組織的建設和發展。根據日本新的政治資金制度,企業、行業團體向政治家個人(資金管理團體)提供政治資金被嚴格禁止,而政黨支部不受限制,這就使得各政黨支部具有了發展的基礎和條件。針對此,自民黨修改“黨則”,規定支部既可以是以市町村或職場為單位的黨支部,也可以是以眾參議員或議員候選人的選區為單位的黨支部。市町村黨支部一般以地方議員為中心組建,主要是針對地方選舉;選區黨支部則以國會議員為中心組建,主要針對國政選舉。通過這些措施,自民黨的地方黨組織迅速發展,從1998年的5642個增加到2012年年初的7252個。以組織建設為核心的黨內治理,是日本自民黨長期執政的關鍵所在。不僅是發展基層組織,從凝聚意識形態到規范決策機制,一系列黨內治理措施的推出提升了自民黨的執政能力。

同時,自民黨在眾議院、參議院選區推舉支部長實行公募制度和預備選舉制度,以確保優秀人才脫穎而出。2010年第22屆參議院選舉中,自民黨通過公募制度擁立了18名候選人,結果13人當選。預備選舉制度使國會議員與其他候選人在支部內部進行選舉,而不再只是由黨本部直接指定支部長,這無疑會讓國會議員產生危機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黨內良性競爭。至此,自民黨地方黨組織的基本職能特別是在選舉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地位得以提升,擺脫了議員個人后援會附庸的形象。

標榜改革立場,每當內閣支持率下跌之際,便祭出刺激經濟政策的法寶

作為后起的發達國家,發展經濟一直是日本社會的核心訴求,戰后日本國家發展的首要目標就是在經濟上趕超歐美國家。可以說,正是戰后日本在自民黨領導下創造的經濟奇跡,成就了自民黨長期執政的政治神話。追求經濟增長與福利社會,是自民黨傳統保守主義的核心內涵,自民黨歷屆政府均把經濟議題置于施政首要位置。2001年小泉純一郎上臺后高舉新自由主義旗幟,推行大膽的經濟改革政策。2012年安倍再度上臺后實施了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政策,推出“安倍經濟學”。盡管安倍經濟政策對于振興日本經濟的作用究竟如何,各界存在不同評價,日本各界乃至自民黨內對新舊“三支箭”及“一億總活躍社會”等政策的批評不絕于耳,但在短期內,這些政策確實起到了一定刺激作用。

當然,經濟民生議題對自民黨穩定執政而言也是一把利弊兼具的“雙刃劍”。事實證明,何時經濟形勢好,或至少執政黨、首相官邸將主要精力放在經濟民生上,自民黨及內閣支持率就會上升,反之則會下降。自民黨1993年下臺即與泡沫經濟破滅、日本進入“失去通道”存在因果關系,2009年再次下臺,也與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日本經濟持續低迷不振密不可分。然而,日本經濟長期低迷不振,根源起自于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國際大競爭背景下,“日本模式”一定程度上的失靈,暴露出的是日本經濟產業結構性問題。神戶制鋼嚴重造假事件即是一個典型例子,折射出日本傳統支柱產業所面臨的重重困境。面對新形勢的挑戰,自民黨能否作出有力回應,制定并實施行之有效的經濟發展戰略,根本扭轉經濟產業發展頹勢,前景并不樂觀。

說經濟民生議題之于自民黨穩定執政可能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還有另外一層重要原因,較之自民黨傳統保守主義,“新保守本流”更加重視日本在政治安全上的權力以及在國際上的尊嚴,而安倍更是“新保守本流”路線的代表性人物。安倍從2006年接任小泉執政一年到2012年再度上臺執政以來的施政情況說明,安倍的政治志趣在于政治、安全領域,即擺脫“戰后體制”、修改和平憲法、恢復日本包括交戰權在內的“完整主權”,而不在于經濟、民生。安倍致力于“新安保法”、解禁“集體自衛權”,而每當因強行推進安全領域的突破而導致內閣支持率下跌之際,便祭出刺激經濟政策的法寶。對安倍而言,經濟民生議題在很大程度上不過是借以穩定執政地位以順利實現政治抱負的工具。這種“新保守本流”路線未必能使日本的未來變得更好,而自民黨的執政前景也將經受歷史的拷問。

有效利用外部環境,善于操控、引導輿論,為自身政治理念與政策主張尋求正當性

自民黨兩度重新崛起,實現長期執政,也得益于一系列客觀環境條件。一是日本面對國際競爭的壓力、面對歷史性挑戰,國內社會充滿戰略危機感、焦灼感,選民希望出現一個“強有力的政治領導”。而日本與周邊國家關系普遍緊張的狀態,更使得安倍在國內被“寄予期待”。二是在冷戰后日本政治社會總體保守化趨勢下,反對黨政治綱領、政策主張趨同,政治理念貧乏,抗衡自民黨的空間被不斷壓縮。民主黨三年多的執政實踐將反自民黨勢力執政經驗的嚴重缺乏暴露無遺,更是從反面幫了自民黨的忙。三是基于日本歷史文化、政治風土及現行選舉制度,難以形成強有力的在野反對勢力。1994年以后日本國會選舉采取小選區與比例代表并列制度,這使得小黨更難以通過一次選舉實現翻盤,自民黨“一黨優位”“一強多弱”基本格局愈發固化。四是美國從總體戰略設計出發,在戰略安全領域加大對日本“新保守本流”路線的支持。而最重要的是,極富政治斗爭經驗的自民黨懂得如何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借助長期執政積累下的政治資源與優勢,多方面有效制約在野反對勢力做大,鞏固自身執政地位。

自民黨一貫擅長利用“敵失”(政治對手的失誤),反襯自身政治理念與政策主張的正確性。2009年民主黨借助民眾對自民黨壟斷權力的厭倦,背負“革新政治”的期待上臺執政,但事實證明該黨不僅在執政能力上遠不如自民黨,而且政策上也逐漸與自民黨“合流”,執政理念貧乏、施政目標不明。同時,民主黨對國內外政策作出一系列重大改變,包括在外交上主張構建“對等的日美同盟”、構建東亞共同體,引發國內不安。對此,自民黨首倡“日本式保守主義”理念,既凸顯與民主黨理念區隔,又表明其意識形態的一貫性,強調在吸收現代民主政治理念的同時,反對激進主義,最終將民眾對民主黨施政的不滿轉化為對自民黨的支持。

為引導民眾支持其“新保守本流”路線,自民黨刻意夸大外部環境的嚴峻性。冷戰后20多年來,日本在世界大國綜合國力競賽中落在了后面,日本戰略精英層深憂,日本不僅是綜合國力、現實權力,包括軟實力以及潛在戰略行為能力都將全面衰弱。自民黨刻意夸大日本所面臨的競爭壓力與安全挑戰,安倍更是稱其為“國難”,2012年再度執政后,安倍將其領銜組建的新內閣稱為“危機突破內閣”。2015年11月,自民黨建黨60周年之際,《朝日新聞》輿論調查顯示,自民黨有近55%的黨員認為黨內不夠民主,重大決策并未充分聽取黨員的意見,但鑒于“國難”當頭,安倍集權、推行“新保守本流”路線也就變得具有了正當性。

操控輿論工具,引導社會公眾關注焦點。自民黨歷來善于操控、引導輿論。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為平息民眾對岸信介內閣強化日美安保合作的強烈抗議,繼任的池田勇人內閣提出為期十年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有效將國民的眼球吸引到經濟增長議題上。再度執政后的安倍晉三更是精于此道,2015年8月到9月,日本國會眾參兩院先后強行通過“新安保法”,安倍內閣支持率迅速下滑,安倍隨即提出“強勁的經濟”“育兒支援”及“社會保障”等刺激經濟的“新三支箭”,并在內閣官房設立“一億總活躍推進室”,負責為實現“人人都能活躍的社會”制定具體政策。此后,至2015年11月自民黨建黨60周年之際,內閣支持率迅速回升至50%上下,基本恢復到強推“新安保法”之前的水平。2016年12月,為擴大“安倍經濟學”政績,日本政府宣布采用聯合國新版標準,將研發、專利、版權等此前被納入投資范疇的相關支出計入GDP,這一統計口徑的調整導致日本經濟大幅“被增長”,大大超出各界此前的預期。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林尚立:《政黨政治與現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②楊伯江、霍建崗:《日本自民黨政治走向歷史性衰退》,《現代國際關系》,2009年第8期。

③盧昊:《日本自民黨:六十年屹立今更強?》,《世界知識》,2016年第2期。

責編/趙橙涔    美編/李祥峰

[責任編輯:張蕾]
標簽: 政壇   日本   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