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關于新時代城鄉融合的幾點思考

城鄉融合、城鄉協調發展、減少直至消滅城鄉差別是一個國家現代化完成的重要標志,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命題。為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厘清新時代城鄉融合的主要標準、實踐前提、當務之急和決定性因素。為此,本文圍繞“回鄉市民”的自愿程度是判斷城鄉融合度的主要標尺,城鄉權益均等化是城鄉融合的基礎性前提,堅持綠色生態建設的發展導向,加強鄉土文化建設等問題進行了思考。

城鄉融合、城鄉協調發展、減少直至消滅城鄉差別是一個國家現代化完成的重要標志,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命題。馬克思恩格斯根據歷史發展的總規律,科學地預見到城鄉差別(后期馬克思用的是“對立”)是造成人類社會不平等的主要根源之一,并宣布“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促使城鄉對立逐步消滅”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十個主要特征之一。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里,馬克思恩格斯鮮明指出,“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鄉村的分離。”這次分離也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但城鄉之間的對立卻是文明社會不能容忍的缺陷,是對人類自由、平等的極大傷害。“城鄉之間的對立是個人屈從于分工、屈從于他被迫從事的某種活動的最鮮明的反映,這種屈從把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城市動物,把另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鄉村動物,并且每天都重新產生二者利益之間的對立。”“消滅城鄉之間的對立,是共同體的首要條件之一,這個條件又取決于許多物質前提,而且任何人一看就知道,這個條件單靠意志是不能實現的。”在這段著名的論斷里,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城鄉對立是文明社會產生的基礎,又是產生社會不平等的基礎。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之一就是消滅城鄉對立,建立所有人的自由聯合體。這為共產黨人實現自己的初心與使命提供了理論指引、實踐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為我國農村現代化建設、全面實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

新時代實施城鄉融合,是促進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解決農業發展結構性矛盾的必經之路,是最終改善農民生活、整體性提升國民生活質量、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平衡發展的重要標準。厘清新時代城鄉融合的主要標準、實踐前提、當務之急和決定性因素,無疑有助于實踐城鄉融合戰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回鄉市民”的自愿程度是判斷城鄉融合度的主要標尺

城鄉融合度是指城鄉自然要素、經濟要素、空間要素和人員要素的優化組合,是城鄉兩種空間、業態、生態系統的相互滲透、密切聯系、功能互補、利益共享的生命共同體的程度。在這個共同體內,有經濟要素的暢流、利益分配格局的縮減、生態空間的優化、精神文明的交融,達到共建、共生、共榮、共有、共享、可持續發展的一體化,即“四化同步”、工農互促、城鄉共榮、一體化發展。這些綜合性、統領性標準,具體化為操作性強、較易觀察的標準,可具體概括為城市居民到鄉間安居人數的多少與時間的長短。

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因素是人的感受,個體的獲得感是判斷社會建設優差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居民個體自由選擇居住地是對當地自然、人文多種環境的綜合考量。在我國現代化過程的較長時間內,城市自然、人文環境質量均顯著優于鄉村,鄉村始終處于落后、欠發達狀態。在這種優勢差異顯著的區間內,城鄉居民的居住選擇趨勢就成為判斷城鄉差異或者說融合度的顯著要素,這也是“人往高處走”的社會規律。因此,在城鄉發展不均衡情況具有悠長歷史的中國,城市居民向鄉下、農村轉移的人數多少、舒適程度和時間長短,自然可以成為判斷城鄉融合度的顯性標志。

城市居民選擇農村居住或者說養老性休憩,不只出于對優美的自然環境、便利的生活環境、通暢的交通條件和充裕的空間景觀等的需求,更在于對舒適的人文環境尤其是愜意、簡易、和諧的人際關系的滿意。這種滿意度、獲得感的要素構成就成為衡量“新農村”建設成果的重要標尺。

城鄉權益均等化是城鄉融合的基礎性前提

我國現代化進程是趕超型、后發性的現代化,需要國家集中全力的引領,需要權力政策的主導,加以保障推進。這是我國現代化發展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偉大成就的決定性因素。如精準扶貧國家戰略的實施,就是政府正義、政策正義與政治正義的鮮明體現,是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民、朝著實現共同富裕不斷邁進、體現制度優越性的鮮活實踐。

但近代中國開啟的現代化運動卻又呈現城鄉差距大且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城市化進程伴隨的農村凋敝、農業衰落現象漸有加重,對國家整體現代化進程的持續健康、行穩致遠、全面進步目標形成了阻礙,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備受關注的結構性難題,也成為我國建設成為中等發達國家必須解決的緊要性課題。

確立城鄉居民權利平等待遇均等化的觀念

由于歷史條件的要求,我國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采取重視城市發展、優先發展城市的戰略是必然的,但在賦予全國居民同等待遇、同等對待的法律、政治、社會平等也是必須的。這既是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社會整體性、協調性、系統性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代農村“新農民”的基本期盼與訴求。

現代化運動內隱的城鎮化運動、普遍的社會流動、識字率的提高尤其是網絡化的普及,必然帶來權利運動的發展,處于城鎮化運動一線的農民階層最為明顯。城鎮化過程使得農民開了眼界,有了比較性權利對比,提升了對法定權利的維護與追求,并在開放性的互聯網媒體前,增加了權利表達、權利維護和權利抗爭的可能與機會。農民(尤其是農民工)權利意識與權利能力的提升有著對利益、價值的全方位訴求,不僅在意物質利益的滿足,更在意自身價值的實現,即在平等性權利保障面前贏得存在感、成就感,形成“我的國家”的現代國民意識,進而產生對國家、社會與組織的歸屬感、忠誠感。如果這種認知、情感與意志難以實現或遭到破壞,即會產生憤懣、怨恨、仇視等負面情緒與意識,成為社會的不穩定淵藪。不斷發展的權利平等理念與延伸的公平性政策,是農民成為國家政治安全的壓艙石和穩壓器的重要保證。

國民權利的平等公平保護、國家政策的公平正義,是新時代社會主義中國的本質屬性,但因為現代化進程對農村、農民的長期政策性忽視使得這種權利平等理念的落實落地更為緊迫。農民、農村、農業長期承擔著為國家工業現代化運動提供基礎性資源的重任,農民的窮困普遍意義上不能得出農民生性懶惰、無知等結論,農民的勤奮、勤勞比之任何階層毫不遜色。

以工補農、城市反哺農村應是必要的現代化補償之舉

面對農民的窮困、農村的落后,城市需要有“感恩農民、反哺農村”的道義意識,農民、農村、農業享受國家現代化成果,以工補農、城市反哺農村應是必要的現代化補償之舉。這除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如公路、供水、供氣、環保、電網、物流、信息、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外,要特別注重社會保障、教育、衛生發展不均衡問題,以覆蓋全民、全民參保、重點照顧的方式,實行兜底線、織密網的社會保障與救助體系,特別是孤寡老人、留守婦兒的關愛服務體系;以提高教師素質、教學水平為重點,全面提升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以兒童就近入學、優質教學為著眼點留住有創造力、有話語力的村民;縮小城鄉醫療衛生差距,建設有病可醫、有病能醫的衛生體系。社會保障是保證農村弱勢群體的生活條件;教育、醫療的穩步改善是吸引、穩定及擴大農村勞動力與優質人口的重要資源。

生產要素尤其是農村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仍是當前改善農村政策的重點工程

城市對外地人尤其是農民工平等開放仍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性工作。城鄉融合的顯著標準是城市居民自愿向農村流動,居住休憩,但城鄉居民的主要工作地仍在城市,就業選擇仍在城市,畢竟業態環境首先是各種資源的集約化,絕非農業社會自然經濟的零散性、自足性經營。農村致富的重要來源仍是農民城市就業的收益,并在城市業態環境中提升自身素質、回鄉服務。這種就業在城市、居住在城市、休憩在鄉村的生活方式可能在較長時間內存在。因此城鎮化進程是吸引村民就地就業的一種方式,但更多的村民還會在資源與機會更為集中的城市就業。因此,對流入城市的農村人口(主要是農民工)的政策性保護是城市的義務,也是對國家法定權利實現與維護的要求,切不可驅民于農。藏富于農的政策有利于破除就業歧視、地域歧視,引導、創造條件讓農民自愿回鄉、自愿為農。

堅持綠色生態建設的發展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深改小組會議審議農業綠色發展的文件時指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要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農業發展不僅要杜絕生態環境欠新賬,而且要逐步還舊賬。十九大報告也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在“市民回鄉”的城鄉融合形式里,吸引市民的鄉村資源首先是不同于都市叢林的田野風光和安逸安寧安靜的鄉野環境。風景之美、環境安謐的田園生活是很多人追求的理想歸宿,也是身心沉靜、心靈凈化精神體驗的試驗場。建設山水牧歌式的田園風光需要持久的實踐積累,當務之急是加強對鄉村環境的整體設計,尤其是要樹立“鄉村首先是生活樂園、休憩田園”的理念。

鄉村首先是生活樂園、休憩田園

鄉村凋敝是現代化運動的必然結果,資源集中是現代化運動的必須選項,資源集中的虹吸效應必然使農村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高度城市化。但城市化運動完成的顯著標志又必然是國家整體現代化,城市反哺農村、工業補償農業又是理所當然。農村現代化過程并非是村民(農民)再度集中于鄉村的過程,人口、資源的相對性減少仍是客觀存在與趨勢,現代化的成果更多體現在生活條件尤其是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等的改善上,在于宜居環境的建設與固化上。因此,鄉村在城鄉融合的現代化運動中的定位是村民安居樂業的家園、快樂安寧的生活樂園和返鄉歸鄉回鄉市民的休憩田園,在于生活設施的現代化、生活環境的優質化、公共管理與服務的均等化,并非社會資源的等同化,農村人口的再度集中、農民就業的重新回歸。

自然村落與城鎮化并行不悖

城鎮化是農村現代化運動的必由之路,也是國家快速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但城鄉融合過程中的鄉村建設,既需要包括人口在內各種資源的最優化處置,使城鎮在消化就業、擴大產業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回鄉市民、返鄉村民的二次進村,并不一定期望于城鎮化的生活環境中,這時需要遵循鄉村發展規律,統籌考慮產業發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務、土地利用、生態保護,注重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原子化、聚群化、村落化、城鎮化各色發展,各美其美。

加強鄉土文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之于國家、民族發展的核心價值如此,之于鄉村發展、城鄉融合也莫不如此。鄉土文化的核心價值在使全體鄉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在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上,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上,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誠誠信、開放包容,培育起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質言之,就是鄉民的精神風貌、鄉間的道德風尚、鄉親的淳厚善良構成的鄉土文化,成為返鄉鄉民、市民的理想、情懷和鄉愁。

鄉愁是鄉村建設、城鄉融合中鄉村文化的源頭活水,是鄉村居民的精神家園、故園和生活田園的歸宿與期冀。鄉愁是精神文明培育的過程,需要長期的教育引導、政策規制、實踐養成和制度保障,絕不可誤判現成的鄉村就是文明、道德與精神的“天然家園”。文明程度的提升首先是經濟的發展,現代文明是市場經濟契約文明、法治文明的產物,絕不可陷入“越窮越道德”的“反智陷阱”。農民道德中小農經濟的狹隘、自私與市場經濟初起的勢利也是較為普遍地存在,加強鄉土文化建設、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建設“鄉愁”精神家園,是城鄉融合的決定性因素,是最能持續的力量。

鄉土文化建設有賴于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社會治理。文明風尚的養成是居民個體自覺的過程,也是規則規制的過程。個體參與社會治理,體驗公共精神、公共規則的利他利己精神;法治規則的程序秩序規范、德化民心、成己成人的忠恕之道,能使鄉民村民涵養正氣、淬煉氣質、升華境界,弘揚社會正氣,移風易俗、文明進步、安定有序。

推進鄉賢文化是鄉土文化建設的有力抓手。中國鄉村文化本質上是上行下效、以上率下的總體主義文化,權力引導、領導、主導作用十分明顯。除培養造就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干部隊伍的組織建設之外,發揮“鄉賢文化”的領頭作用也是有力舉措。“鄉賢”并非單一的能帶領大家發財致富的“能人”,而是以身作則、道德高尚、誠心誠意造福鄉梓的“仁人”。這種傳承古代中國鄉紳精神的“鄉賢”,對于維系政治權威、維護文化秩序、引領鄉村風習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推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是鄉土文化的“根”和“魂”,是鄉民共有的精神家園,在廣袤的農村社區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精神酵素,具有天然的傳承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可以造就鄉土文化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村民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汲取禮法相依、崇德重禮、正心修身的智慧營養,發揮禮序家規、鄉規民約的教化作用,使農村社會更加和諧、治理安定有序、人際交往更有法度、鄉親關系更有溫度,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鄉土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

【本文作者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公安管理學院教授、公安黨建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趙鑫洋 / 趙博藝

責任編輯:張盈盈
標簽: 新時代   城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