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創新格局已經初步建立,但創新驅動力依然不足,文化產業服務相對欠缺。文化產業提質增效,要從源頭做起。相關企業應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在整個社會營造文化創意創新的良好氛圍,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努力提升文化行業的服務水準。
【關鍵詞】文化產業 創新生態系統 創新發展 提質增效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當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創新成為產業發展的主題。就文化創新而言,我國文化產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整體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要真正實現文化產業提質增效這一目標,企業必須有計劃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從根本上提升文化產業的質量,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
我國文化產業創新格局已初步建立,但創新驅動力依然不足
一直以來,受社會結構影響,我國的文化產業都是依靠集體力量創作、生產文化產品,導致不少文化產品缺乏新意,同質化現象突出。由于缺乏創新力度,加之資金、資源的相對不足,我國一些文化企業一度面臨生存發展的困境。當前,我國很多文化產業公司已經意識到產業創新的重要性,開始采取措施扭轉困局。一些企業開始憑借自身優勢,在擅長領域發揮效能,提升服務質量。以中國影視文化為例,影視公司包攬全部業務的模式已然不再,業務職能橫向聯合成為發展趨勢。如阿里影業專注電影行業服務,萬達影視大力推行院線大片,光線傳媒以投資發行為先。在影視制作上,大公司憑借雄厚的資金優勢和行業資源優勢,更多承擔了影視投資和發行的職責,而有技術實力的中小公司則更多承擔了技術與制作的職責。這樣的分工與合作,使文化領域的大型企業成為了產品的推廣者、宣傳者、投資者,而中小文化企業則成為了主要的技術設計及開發者,由此形成合作共贏的發展模式。
大型文化企業憑借金融、人脈、影響力進行業務拓展,中小企業則擁有技術創意和制作能力,這種分工有利于發揮雙方優勢、各取所需,使二者在共生演化中得到互補。但從長遠發展來看,這種機制的商業性質濃厚,產品制作者有可能為了短期商業利益而忽視社會效益。如今,國內有實力的文化公司,如華誼兄弟、光線傳媒、騰訊影業、中影集團等,都十分注重企業文化的建設,有針對性地制定創新扶持項目和新人培養計劃,為企業未來發展儲備資源,這種投入與創新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文化產業創新格局已經初步建立,并具備了一定的生態產業機能和作用。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創新驅動力依然不足。以電影產業為例,至今為止,我國都沒有出現世界知名的電影制作公司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商業大片,加之電影行業準入門檻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電影作品的質量。此外,網絡文學領域也面臨著一些困境。隨著網絡文學的快速發展,眾多文學創作者紛紛參與其中,網絡小說成為我國文學創作的主流。在競爭壓力下,大量雷同粗略的作品充斥網絡,真正有創意的文學精品并不多見,缺乏醞釀構思的快餐式網絡文學作品并沒有真正對文學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創新力度亟待提升。
文化產業服務相對欠缺,文化環境有待優化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推進,我國文化產業在立足國內的同時也注重與海外企業的業務往來,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我國文化產業服務相對欠缺的短板也逐漸顯露出來。近年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文化產業服務的種類與形式也在不斷更新,如文化產權交易所就在規范文化產業結構、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和金融服務體系等方面發揮了有效作用。再如支持文化創新的眾籌平臺,主要針對文化原創項目進行融資。雖然我國文化產業的服務內容一直在不斷豐富,但總體來看,依然難以滿足日益多元的社會需求。這主要體現在文化產業服務不健全和服務效率相對低下等方面。對于文化產品生產者而言,如何評估文化產品,如何對其進行衡量,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這容易造成文化產品價值評估不準的問題。若長期缺乏有效保障,可能會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我國一些文化產業創新主體一直受到服務效率低下等問題的困擾,雖然文化產業服務組織和服務形式正在不斷發展,但不同文化、不同地域間的服務質量不穩定、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以文化產權為例,自文化產權交易所誕生以來,圍繞文化產權的爭論一直不斷,因為相關機構沒有出臺權威的評判標準,致使一些文化產權的評定存在爭議。此外,由于文化產業融資平臺缺乏法律約束,關于融資的經濟糾紛不斷,沒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小文化企業的資金需求問題。由此可見,文化產業服務體系的建設仍任重道遠。
不僅如此,文化環境問題也不可忽視。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提倡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借助快速發展的互聯網,各種文化產品通過網絡擴大了影響力,也增加了不同領域間的文化交流與碰撞,催生出新的文化樣態。文化產業大環境的健康發展,能吸引更多文化人才和企業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成為文化產業的創新主體。雖然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但我國文化產業的創新環境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以影視產業為例,大量社會資本注入影視市場,導致一些影視公司為迎合觀眾口味、獲得經濟利益,將產品質量拋在腦后,只顧經濟效益而不顧社會效益。此外,即便政府不斷加強監管,文化市場中的侵權盜版現象仍屢禁不止,這顯然無益于優質文化環境的構建。
我國文化產業應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文化產業的提質增效,要從源頭做起。首先,文化產業公司要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在穩固當前發展的前提下大力引進文化創新人才,建立高素質的研發團隊,通過推出有價值、有創新力度的作品,不斷提高企業的影響力。文化企業可以通過培訓人才、吸納人才等方式,不斷加大文化產品創新研發投入,以更為優質的文化產品獲得大眾的認可,在贏得市場的同時也能創造出一定的社會價值。
為了更好地營造企業發展環境,企業家要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良好企業文化中所體現的創新、互助、發展等精神,是現代企業創新發展所必備的素質。一個企業如果不注重創新,將會走向沒落。此外,企業在做好外部環境建設的同時,還要在員工待遇上展現人文關懷,激發員工參與企業發展的積極性,對企業產生更高的認可度。只有通過建設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企業才能在提升自身質量的同時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其次,政府應重視文化建設,加大對特色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健全完善相關制度和法律程序,為文化產品的創造者和生產者提供必要的資金、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促進優質文化產品早日推向市場。
再次,要在全社會營造文化創新發展的良好氛圍,努力提升文化行業的服務水準,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發展文化事業。各地不僅要從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中發掘有價值的文化資源,還要廣泛吸納世界各國的文化精華,不斷豐富創作者的靈感,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為我國文化產業提質增效。
(作者為河北金融學院社會科學教學部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7年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重點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傳統文化‘走出去’戰略研究”(項目編號:JY2017ZB22)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何向武、周文泳、尤建新:《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結構與功能》,《科技與經濟》,2015年第4期。
②王林生:《當前文化產業提質增效發展的突破口和政策著力點》,《學術探索》,2017年第8期。
③何群:《構建創新生態系統:我國文化產業提質增效的路徑》,《學習與探索》,2018年第2期。
責編/王妍卓 美編/宋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