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領軍人物 > 正文

傅盛:“超級復雜時代”來臨,思維成長最重要

日前,獵豹CEO傅盛在“2018全球智能+新商業峰會”現場做了主題為《用“跨界思維”做機器人》的演講,分享了他對于“移動互聯網后,下一個時代是什么?”的思考。演講中他指出,現在超級復雜時代已經來臨,我們需要在多方面做好準備。

以下為演講精彩內容,值得我們深入學習。

兩年多前,獵豹登陸紐交所不久。隨著獵豹業務全球化的發展,我意識到全球化給我們帶來的好處,不只是用戶和市場,還有隨之而來的全球化視野。這點,非常重要。

記得有一次我和華為余承東交流,他說,其實當年華為國際化也是頂著巨大的壓力,但華為國際化帶來的最大好處不僅僅是海外市場,而是全球化視野。因為,站在全球的市場上,你可以感受到全球科技和人才的變化。

當時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移動互聯網后,下一個時代是什么?

因為,移動互聯網的格局戰爭基本結束,正在變成基礎產業,新產業將會崛起。后來,我慢慢意識到——跨界融合、新技術、新應用是未來時代最大的機會。

VUCA時代——從復雜到超級復雜

今天有一個非常流行的詞匯叫“VUCA時代”,表示當今時代顯現出“從復雜到超級復雜”的特征。其實“VUCA”是四個英語單詞的對應: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模糊性。這四個特性,也是這個時代非常鮮明的寫照。

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充滿了焦慮感。

比如,朋友圈一篇關于焦慮的文章很快被傳播到10萬+:“人到中年”、“中年男人的保溫杯”等焦慮感熱詞也被大量傳播。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寫了一本書叫《未來簡史》,他在書中說:人類過去的幾千年里從來沒有過像今天這樣,沒有人知道未來的30年會發生什么。

但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里,大家基本都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這是能預測的。但今天我們不知道未來的10年、30年,作為一家企業,可能都不知道未來5年會怎么樣。

我們不知道未來會怎么走,這就是焦慮的來源。

今天各行各業都出現了特別多不可理解的事情,這其實是違背讀書時學到的道理和規律的。比如我們常說,一個公司要聚焦,但今天看,好像所有成功的公司都不那么聚焦。

今天看BAT,每一家公司都在不斷跨越自己的邊界,突破當年在商業上學習的聚焦理論。它們在各個領域,看上去張牙舞爪,即使這種情況下,還有抖音的崛起。所以,你能看清楚規律嗎?

國外的蘋果,雖然看上去是手機公司,其實它在芯片領域的投資、制造已經非常強悍了。亞馬遜就更不用說了。前不久我去西雅圖看到了亞馬遜的無人商店,它已經從賣書的企業,跨越到運營飛機。

但亞馬遜的智能音箱,又開啟了新一代人機交互的界面。長遠來看,意義和蘋果差不多,即讓一些完全不需要學習的交互模式、用語音控制設備變成現實。當然,中國智能語音市場成長之快,也是過去幾年所罕見的。

所以,這個時代其實已經不是單一面,而是從復雜到超級復雜的時代。人們越來越焦慮,學習心態變得越來越重要。《得到》那么少的用戶,卻有那么高的營收,這其實就是大家的焦慮感,好像不訂專欄就被時代給落下了。

以前我們認為是涇渭分明的兩個行業,后來發現結合起來才更有效。一個段子說,廣播電臺最后會被滴滴打車打掉,因為出租車司機都不聽廣播了,都盯著滴滴打車軟件搶單。

思維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企業在自己最核心的領域地帶,應該像彈簧。當你給它壓力,促進核心領域伸縮時,它的反抗力反而是非常強的。

我們總結出了一個規律:大部分好企業,最后都不是消失在它擅長的領域,往往是在原來領域越做越好,突然有一天,一個新的行業崛起了,于是它就消失了。最典型的就像諾基亞、柯達這樣的公司。因此,這種形勢下,改變思維才是最重要的。

過去一年,我也看了很多進化論的書。我認為進化論的核心就在于:思維成長是最重要的改變。我們接受的所有中學教育、大學教授絕大多數都秉持還原論,都是牛頓的機械理論,即你輸入一個公式,就知道結果是什么;既然做了A,一定會產生B。我們沒有本質地理解蝴蝶效應,理解生物的多樣化,理解不可預測性等等。

今天看來就是如此。騰訊一個同事說內部競爭太激烈了,今年負責“王者榮耀”項目的人,出去就臉上無光了,因為Pony(馬化騰)都在玩“吃雞”。騰訊在很長的時間內,形成了一套內部競爭的方式,并以此抵御外部競爭。游戲部分沿用多工作室競爭的模式,內外競爭,完成自我進化。

我們處在一個“測不準”的世界,這樣的世界里,我們怎么存活?我個人的看法是:增加概率論看問題的方法,看清大方向,用大方向的堅定性抵抗小波動的不確定性。所以,改變思維是非常非常關鍵的。

互聯網已經成為了傳統產業

互聯網已經成為了傳統產業。傳統這個詞一點也不丟人。以前我剛做互聯網的時候看到“傳統”行業的人,心里都帶著自豪感。

直到有一天,我跟年輕的創業者交流時,他說,我們這套理論和你們傳統的互聯網理論不一樣,你認真聽我講一下。當時心想,我怎么就變傳統了呢?

事實上,人類歷史都是這樣。行業興起之初,總是蓬勃而來,帶著新特點,如同互聯網,彰顯出高科技的特征,但普及后,就變成了傳統的高科技企業。

今天任何一個小團隊,幾個人就能做出一個小App,被全世界幾十億人下載。這件事情的技術壁壘已經完全沒有了。互聯網已經變成了基礎型產業,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隨之缺乏了真正快速出現新獨角獸的機會。

機器人是人工智能的切入點和重要增長點

我自己認為,深度學習是一場技術革命。機器第一次能在某些領域接近人的感知,這一點,非常了不起。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的技術只是在完成重復性的、基于算法迭代的工作,但深度學習和算法的發展,第一次讓攝像頭識別出人臉,聲音能聽得懂話,這個革命帶來的普及度是非常巨大的。

人工智能應該是一場技術變革的核心,人工智能是生產力,而機器人是人工智能的切入點和重要增長點。在我看來,機器人會是被重新定義的行業。

機器人行業一定是未來幾十年可持續存在,又能推動新經濟,變成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產業,尤其服務于家庭的服務機器人,會成為新的藍海。

做機器人最難在于跨界思維

中國必然會從模式創新走向技術創新。必須承認,過去30年中國互聯網很大程度是在摸索美國的模式,但今天,技術創新會變成非常核心的主流。

我認為,在核心的基礎技術上,也許很難突破像美國制造的技術高地。我們也經常看美國做基因工程、航空、深度學習的技術,有相當一部分是讀Google論文,看深度學習的論文才能把這項技術實現起來。

但中國最大的優勢是跟實際應用結合,將用戶體驗做到極致。

深度學習的快速崛起,幾個行業融合就會產生巨大創新力,今天的機器人正是這么一個行業。它把互聯網應用、用戶體驗、人工智能和機械制造結合起來,做出各種機器人,不僅能理解人的意愿,也能降低成本,走進人們的生活。

難度就在于跨界思維。這是做機器人行業非常重要的思維體系。

我總結過一個公式:AI+軟件+硬件+服務=機器人。最早我只具備互聯網產品經驗,我并不懂AI也不懂硬件,很多人說,你為什么要做這個產品呢?我說,既然我不懂,就比我認為我懂要好得多。我就可以請這方面專業的人。

為了真正理解跨界,而并非只是拿模塊組裝,我們全部自主研發了核心技術的全產業鏈條。基礎性研發上,投入了大量人力,做了人臉識別、語音識別和室內導航系統等。但更重要的是:在某一個細分場景中,把技術做到用戶可以接受的水平。因此,我們的語音不像機器音,而是非常溫暖的、接近人的聲音。這不是技術活兒,背后其實是基于用戶體驗的打磨。

當下,機器人真正的對手其實是ipad和手機。所以,一定要在體驗上有跨越性地超越,比如室內主動移動,讓它和ipad開始有區別。

用戶體驗的核心就是超預期

機器人是一個全新的行業,涉及方方面面,我們很難有機會做出一款真正在各個場合都能應用的機器人。

我的思路就是化整為零。把機器人里的零部件拆分,做成產品;盡快和用戶達成交互體驗,以此驗證用戶對它是否接受,技術是否真正落地;最終才能通過軟件、硬件、AI相結合,完成用戶體驗。

不管人工智能也好、機器人也好,概念有多新,聽起來多火,最后的爆發還是要用戶接受。用戶接受的核心就是超出預期、超好體驗。

所以,一些黑科技產品,只要能真正和使用場景結合,讓用戶覺得好,就有機會創造新品類,并在時代中找到新的成長機會。

現在,機器人行業才剛剛開始,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投入也非常巨大。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融合不同行業的技術與經驗,給用戶做出最好的產品。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傅盛   互聯網思維   跨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