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普惠金融已經成為我國精準扶貧工作的著眼點和基礎性支撐。實現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應全面推進貧困地區普惠金融建設,優化普惠金融政策環境,創新普惠金融人才培育機制,拓展普惠金融資金來源渠道,豐富普惠金融發展的配套服務機制。
【關鍵詞】普惠金融 精準扶貧 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F832.0 【文獻標識碼】A
普惠金融是現有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是當前我國扶持中小經濟體、“三農”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普惠金融的發展為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一個重要著眼點和有力支撐,通過普惠金融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精準扶貧工作的一項共識。但當前我國的普惠金融發展還不夠完善,尤其是同精準扶貧工作的結合還不夠緊密,需要從政策環境、人才培育機制、資金來源渠道、配套服務機制四個方面著手,助力貧困地區經濟發展。
優化普惠金融發展的政策環境,提升精準扶貧的保障性
利用普惠金融全面推進精準扶貧工作,離不開良好的政策環境保障。因此,我們應著力優化貧困地區普惠金融發展的環境,助力精準扶貧。
要通過政策上的有效引導來加大貧困地區普惠金融的資金供給。中央銀行要積極作為,發揮經濟管理職能和產業規范引導作用,在金融政策上給予貧困地區普惠金融發展以傾向性支持,比如出臺具有支農、惠農和扶貧性質的金融政策條例,對于涉及扶貧工作的再貸款、再貼現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政策調整。同時,對于金融扶貧項目要適當放寬監管條件,在風險撥備、實際貸款利率等環節實施更寬松的管理標準,以積極的政策導向為各金融機構參與精準扶貧工作增添動力。
商業銀行要積極響應國家和中央銀行的號召,布局面向貧困地區的普惠金融體系。當前,商業銀行仍然是普惠金融發展的主體力量,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扮演關鍵角色。四大國有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機構要積極提高經濟欠發達地區、貧困地區的普惠金融普及程度,農村商業銀行、社區銀行等應積極調整經營方向,補充金融體系空白,為中小經濟體、“三農”經濟提供金融服務方案和信貸支持,提高普惠金融的覆蓋面和服務水平,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注入資本活力。
調整市場準入門檻,給予貧困地區金融主體更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應結合不同地區的不同經濟狀況和金融需求調整普惠金融服務方案,讓不同金融主體包括各類民間資本和私人資本能夠進入貧困地區普惠金融體系。
創新普惠金融發展的人才培育機制,提升精準扶貧的針對性
金融體系的發展和完善依賴于高素質人才,普惠金融發展同樣需要人才發揮創新引領作用。考慮到當前我國面向貧困地區的普惠金融專業人才少、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等問題,應著力實施普惠金融人才培育機制,增強普惠金融助力扶貧工作的針對性、專業性和效能性,進而提升精準性。
首先,中央銀行應牽頭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門共同啟動實施“普惠金融精準扶貧人才培養計劃”“普惠金融精準扶貧科研項目”等,重點培養普惠金融專業人才。同時,應組織專家、社會研究機構對普惠金融與精準扶貧結合的問題、難點進行專項課題研究,為定點、定向解決貧困地區普惠金融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高校應設置相關專業,制定定向人才培養方案,為貧困地區持續輸送專業金融人才。要加強校企合作,鼓勵高校設置定點普惠金融研究和幫扶項目,為貧困地區輸送金融技術。
其次,借助當前我國正在實施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等,向貧困地區輸送一批專業金融人才,使他們落地貧困地區,參與當地經濟發展,從而更好地將普惠金融理念、知識和技能引入貧困地區。
再次,對現有貧困地區普惠金融從業人員進行知識技能培訓,定期開展有關“三農”經濟、風險管理、互聯網金融、小額信貸管理、客戶信用管理等方面的培訓,組織他們參加各種金融論壇、講座,了解最新的普惠金融法律法規,把握普惠金融發展前沿趨勢,以便在貧困地區更好地開展普惠金融工作。
最后,鼓勵高級金融管理人才下基層,到貧困地區掛職,主抓普惠金融業務,以專業人辦專業事,為普惠金融助力精準扶貧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支撐。
拓展普惠金融發展的資金來源渠道,提升精準扶貧的內生性
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和豐足的資金儲備是普惠金融發揮效能的重要前提,也是當前普惠金融助力精準扶貧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為此,要發揮各方資金管理和供給主體合力,拓展多元化籌資渠道,增強精準扶貧的內生性動能。
通過政策導向支持鼓勵當前金融體系的各個主體全面參與普惠金融和精準扶貧工作,比如商業銀行、保險機構、證券機構等。商業銀行負責信貸支持,保險機構負責風險分擔,證券機構負責統籌吸引社會資本,政府管理部門則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增強資本流向貧困地區的意愿和信心,為普惠金融助力精準扶貧工作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并且降低資本風險和使用成本。
利用金融債券增加精準扶貧資金。國家開發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可以發行一定數量的政策性金融債券用于精準扶貧,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興建基礎設施等,并且由政府背書保障提升債券信用度。
鼓勵引導新型金融主體,比如鄉鎮銀行、社區銀行、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公司等積極參與精準扶貧工作,豐富貧困地區的金融籌資渠道。要合理利用農村經濟中存在的較大體量的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將其從“地下”引到“地上”,通過相關政策規范讓其成為貧困地區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貧困地區的金融信貸供給能力。同時,可以通過股份制改革,以債權、股權和資產支持計劃等資本運作形式吸引優勢資本參與貧困地區經濟建設。
大力發展普及農業保險、城鄉大病保險、巨災保險、信貸再保險等保險業務,創新保險產品和服務,通過積極宣傳強化貧困地區保險意識,為貧困戶生產經營兜底,避免因病返貧、因災返貧。
豐富普惠金融發展的配套服務機制,提升精準扶貧的效能性
科學完善的配套服務機制可以讓貧困地區普惠金融發展更為順暢、更為長效,構建配套服務機制因此成為普惠金融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第一,建立普惠金融發展的激勵機制。有關部門應該建立正向激勵機制,提升相關主體投身貧困地區普惠金融的主觀能動性。地方政府機構應出臺激勵方案,在稅收、監管、土地、用人、產權交易等方面給予參與精準扶貧的機構優惠和補貼。對于一些優勢金融扶貧項目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招標等方式擇優選擇,增加貧困地區普惠金融發展的靈活性。
第二,完善貧困地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相關部門應為互聯網金融發展提供配套環境支撐,包括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第三方支付、網絡眾籌等,通過架設基站、鋪設光纜等方式為互聯網普惠金融發展提供便利,解決偏遠地區經濟發展的金融需求。
第三,加大貧困地區普惠金融宣傳力度。相關部門應積極開展金融知識普及講座、金融惠民工程等活動,增強貧困地區居民對普惠金融的認識,提高其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
第四,完善普惠金融相關法律法規。相關部門要加大扶貧金融項目巡查力度,確保專款專用;要針對貧困地區普惠金融發展的現狀建立利益協調機制和訴訟機制,高效解決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利益矛盾;對于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堅決查處和嚴厲打擊,凈化貧困地區普惠金融發展環境,規范精準扶貧工作秩序。
(作者為廣西科技大學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王穎、曾康霖:《論普惠:普惠金融的經濟倫理本質與史學簡析》,《金融研究》,2016年第2期。
②賈晉、肖建:《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普惠金融創新發展研究》,《理論探討》,2017年第1期。
責編/孫渴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