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與黨和人民一路相伴的人民日報

核心提示: 70年,25541期,25541個日夜,人民日報從戰爭時期走來,見證并記錄了新中國的成立與發展,與黨和人民風雨兼程,一路相伴。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人民日報必將繼續弘揚光榮傳統,勇立時代潮頭,創新面向未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摘要】70年,25541期,25541個日夜,人民日報從戰爭時期走來,見證并記錄了新中國的成立與發展,與黨和人民風雨兼程,一路相伴。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人民日報必將繼續弘揚光榮傳統,勇立時代潮頭,創新面向未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關鍵詞】人民日報 傳播者 記錄者 【中圖分類號】G210.9 【文獻標識碼】A

70年砥礪奮進,70年不忘初心,人民日報走過70年風雨,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與發展,記錄了新中國的點滴歷程。70年間,人民日報的報道形式、報道內容、傳播渠道一直隨時代而變,不變的是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堅守。

70年來,人民日報以文字和影像記錄著歷史,同時也被歷史記錄。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人民日報在不同歷史時期發揮著“定海神針”般的作用,以鐵肩擔起家國道義,用妙手書寫壯美文章。

1948年—1977年:新中國成立發展的忠實見證者

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平山縣里莊的一間農舍里,《人民日報》誕生了,4萬份報紙剛印刷出版,便被牛車運向了彼時仍硝煙彌漫的各地,送至等候多時的人民手中。該日,《人民日報》創刊號發布了華北解放區正式組成的消息,發表了社論——《華北解放區的當前任務(代創刊詞)》。由于戰爭時期時間緊、任務重,《人民日報》便以社論代創刊詞。務實的作風,自《人民日報》的第一份報紙起便已深深鐫刻于其中。

再將時針向前撥兩年,1946年5月15日的河北省邯鄲市,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在極不完備的條件下創刊,該創刊號發刊詞即明確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也就是本報的方針和宗旨。”兩年后,《晉察冀日報》和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合并出版為《人民日報》,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人民日報》自那時起就擔負起了黨中央機關報的職能。

回看戰時的《人民日報》,報道內容多以戰爭消息及社論為主,既面向解放區人民,報道解放區建設情況,同時也給予尚未解放地區的人民以鼓舞,毛澤東同志以及其他中央領導人更是多次發表和親自修改文章。毛澤東同志“三篇雄文退五師”的佳話至今仍被傳誦,而由他撰寫的社論《關于時局的聲明》,在戰爭時期讓無數人看到和平的希望。

《人民日報》作為黨和人民聲音的傳遞者,以其對時局的精準報道和對政策的及時傳達,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人民熱情高漲,數以億計大力建設祖國的人民群眾都以《人民日報》為精神食糧。他們讀著激情豪邁、感人至深的文字,燃起重振家國的壯志豪情。

1951年春,一篇《誰是最可愛的人》登上了《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自此,所有奔赴朝鮮戰場的志愿軍戰士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最可愛的人”。在其后的新中國建設時期,《偉大的戰士邱少云》《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等一篇篇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向人們描繪了什么是英雄。他們的偉大形象影響、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價值觀。

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報》出版第一份彩色印刷號外,刊載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這份號外在當時一報難求。其后,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等喜訊接二連三地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記錄了中國在發展歷程中的每一次進步與突破。

《人民日報》的報道言論,不僅在當時擲地有聲,今時今日回看,依然能感受到字里行間的豪邁及深情,給人以振奮人心的力量。

1978年—2007年:思想解放、改革開放的傳播記錄者

1978年對中國而言是意義獨特的一年,這年是我國改革開放的起點,是新一輪思想解放的開端。作為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在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直接指導下,扛起了思想解放的大旗,挺立時代潮頭。

1978年1月9日,《人民日報》刊登文章《文風和認識路線》,首次提及檢驗真理標準問題,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同年3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標準只有一個》,率先提出“真理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社會實踐”,將矛頭直指文革之后仍然禁錮著人們思想的“兩個凡是”。5月12日,《人民日報》全文轉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隨后,有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席卷全國,在黨內外和廣大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初春方至,冰封許久的思想還未完全解除禁錮,針對社會上出現的種種不理解或是對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理解不到位的現象,1979年5月16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全文轉載了彼時任遼寧日報記者的范敬宜所寫的述評《分清主流與支流 莫把“開頭”當“過頭”》,并加了編者按,建議新聞工作者向范敬宜同志學習,“多搞一些扎扎實實的調查,用事實來回答那些對三中全會精神有懷疑、有抵觸的同志”。

當思想解放陷入瓶頸期時,一篇《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紀實》如春風拂面般給思想解放帶來新的活力。1992年3月31日,《人民日報》頭版轉載該長篇通訊,打破了“姓社姓資”這一束縛人們頭腦的精神枷鎖,推動了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思想解放的過程離不開人民群眾的聲音。1980年1月,《人民日報》在報紙頭版上開辟“今日談”,這個固定專欄小言論90%的稿件都采用讀者來稿,短小精悍、針砭時弊,反映了群眾的聲音,進一步密切了黨報與人民群眾的聯系。1987年,《人民日報》將“讀者來信”專欄擴為一個整版,時至今日,“讀者來信”每月仍能收到群眾來信來電1000余條,成為人民群眾信賴的“傳聲筒”。

《人民日報》不僅是思想解放報道的先驅者,同時也是改革開放的有力助推者和偉大歷程的忠實記錄者。

1993年12月22日,恰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15周年,《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署名“任仲平”的文章——《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四屆三中全會》,該文章對改革的要義、經驗、方法以及未來目標進行了深入闡述,自此,“任仲平”的文章步入歷史舞臺。

“任仲平”取音“人民日報重要評論”,至今已刊發文章100余篇。《一場關于承包魚塘的爭論》《上下一心打好今年改革攻堅戰》《再干一個二十年》……一篇篇飽含理性與激情的文章,以對時局的深刻認識,對政策的精確解讀,有力助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

人民日報自身踐行改革開放的精神,重視與新興科技相結合,創新報道形式。人民日報于1997年率先“觸網”,將報紙內容搬上了網絡,引發了越來越多報紙雜志的紛紛效仿,實現報紙內容上網,引領了傳統媒體的“觸網”風潮。

1999年5月,人民網開通“強烈抗議北約暴行BBS論壇”,為廣大網友對以北約為首的美國襲擊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野蠻行徑表達強烈不滿搭建了暢通民意的平臺。該論壇開通一個多月即在海內外產生重大影響,同年6月19日更名為“強國論壇”,開中國網絡媒體創辦時政論壇之先河。人民日報順應時代潮流,結合新技術進行了一系列創新,為之后在媒體融合進程中領航發展埋下種子、奠定基礎。

2008年—2018年:黨媒新媒體發展的領航者

這十年,以智能手機為主的硬件得到高度普及,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手機聯系更為緊密;以“兩微一端”為主的新媒體成功超越傳統媒體掌握主流話語權,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頭號選擇。多年來,人民日報始終貼近時代特色,創新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止,從而成為黨媒新媒體發展的領航者。

70年前,《人民日報》僅有對開兩個版,發行4萬份;10年前,《人民日報》擁有16個版;2008年,《人民日報》發行量達230多萬份;人民網每日24小時滾動發布新聞,日更新量達萬余條;人民日報報系“大家庭”日益興旺,《環球時報》《人民論壇》等多家社屬報刊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黨媒的影響力。

如今,70歲的人民日報早已不單單是一份報紙,而是擁有報、網、端、微等10多種載體、400多個終端平臺,覆蓋用戶7.86億人次的“人民媒體方陣”。他們針對不同媒介特性,不斷回應著人民的訴求,在信息提供、輿論引導、輿論監督等方面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從鉛與火,到數與電,人民日報始終與祖國發展相伴,70歲,青春正當時。

傳播黨的思想,引領正確導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對人民日報的宣傳報道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人民日報發揮“中流砥柱”“定海神針”的作用,當好“排頭兵”“領航者”。2016年2月19日,是一個值得所有媒體人銘記的日子。習近平總書記親臨人民日報社考察,充分肯定了人民日報作為黨中央機關報發揮的重要作用。他深刻指出:“人民日報是黨的陣地。……全黨全國人民都從人民日報里尋找精神力量和‘定盤星’。”“高舉旗幟、引領導向”,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19講話”中強調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之一。人民日報憑借精準的自我定位,強大的輿論影響力,通過評論、社論等在引領正確輿論導向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每當重大輿情事件出現時,人民日報都能以深刻的剖析、準確的解讀、正確的引導破除謠言,消除混亂,以自身對價值的堅守,對黨和人民負責的態度,維持著中國輿論場的平衡。

在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強調人民日報要“忠實履行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不斷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人民日報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往開來、做好各項工作提供了明確方向和強大動力。

近年來,每逢重大議程,人民日報均會推出符合時代特色的產品,如此前的“中國,一點都不能少”,以一張海報喚起無數人的愛國熱情;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客戶端、微博等聯合制作的“‘一帶一路’聊天指南”,以小而巧的表現形式,講述“一帶一路”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關的故事,準確地傳達了蘊藏其中的內涵價值。在對重大議程的報道中,人民日報以前瞻性的思維,結合前沿科技研發運用,不斷在報道形式上有所創造,強化傳播效果。

70年,25541期,25541個日夜,人民日報從戰爭時期走來,見證并記錄了新中國的成立與發展,與黨和人民風雨兼程,一路相伴。70歲的人民日報風華正茂,在新的歷史起點,人民日報必將繼續弘揚光榮傳統,勇立時代潮頭,創新面向未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生鄭智文對此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汪曉東、張煒、錢一彬:《風雨兼程,與黨和人民同行》,《人民日報》,2018年6月14日。

②黃楚新:《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報業融合發展實踐與探索》,《出版發行研究》,2018年第4期。

③高雷、景玥:《總書記和新聞工作者在一起》,人民網,2017年2月19日。

④《歷史上今天的人民日報:〈東方風來滿眼春〉預示改革開放新浪潮》,人民網,2018年3月31日。

⑤《報道新聞記錄歷史 70載人民日報見證中國發展大事》,人民網,2018年5月25日。

責編/王妍卓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谷漩]
標簽: 人民日報   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