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興國之器。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加快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這一目標和任務的提出,是基于黨中央對當前我國產業發展,尤其是制造業發展現狀做出的重大決策,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內涵之一。
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兩大基本特征
有世界級先進水平,并能引領未來科技新方向
顯然,有世界級先進水平是必然要求,否則就不能稱為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但是要注意的是,有世界先進水平也未必是我們要大力提倡集群式發展的選擇,還得要看這個先進水平是否能夠引領未來科技新方向。這就好比爬樹,如果爬了一棵長不大的樹,那就是爬錯了樹。這方面前蘇聯有著慘痛的教訓。美國在1943年有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而前蘇聯的第一臺計算機МЭСМ于1948年誕生,前后只差了五年。然而今天,在整個計算機行業,美國已遙遙領先于繼承了前蘇聯衣缽的俄羅斯,后者在世界芯片市場所占份額不到1%。造成今天巨大的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前蘇聯的半導體研究搞偏方向。盡管前蘇聯的晶體管問世也只慢了美國六年,但當時的當局卻認為“晶體管不會成為有用的東西,充其量就是做助聽器,讓社會保障機構去干吧”,而將半導體科研重心放在真空電子管上,爬錯了“科技樹”。盡管當時前蘇聯在真空電子管方面的研究領先于其它國家,但很快就陷入電子管很難再縮小的窘境。而美國貝爾實驗室的晶體管卻代表著未來的科技方向,甚至引致了后來的電子工業革命。從晶體管——集成電路——互聯網——物聯網,今天隨便一個PC的CPU內部都是10億以上的晶體管。前蘇聯的發展經歷告訴我們:打造世界級先進產業集群首先要找準方向。“世界級”表明這個“先進”必須是能引領世界未來科技產業方向的。
空間組織形態是虛擬集聚與地理集聚的融合
中國傳統制造業的空間組織形態是地理空間集聚,廣東的“一鎮一品”,浙江的“塊狀經濟”等造就了中國“世界工廠”的美名。產業地理空間集聚的好處是形成八大效應:冰山成本效應、規模經濟效應、專業化勞動市場效應、本地市場效應、產品差異化競爭效應、企業上下游關聯效應、貿易成本效應、外部性與知識溢出效應。但是,互聯網引致新的集聚——虛擬集聚,即網絡空間而非地理空間的虛擬集聚。互聯網降低了傳統產業地理空間集聚的優勢效應。這種集聚不僅促使新的物流形式的形成從而降低了地理空間集聚的運輸成本,更重要的是使知識溢出最低地依賴于地理鄰近性,使面對面的交流可以在網上進行,同時也大大節約交易成本、信息匹配和選擇成本。
今天,我們打造世界級先進產業集群,肯定不再是傳統制造業集群的“一鎮一品”或“塊狀經濟”或“專業鎮(村)”的形式,其空間組織一定離不開虛擬集聚形式,這將是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不容忽視的是,傳統制造業集聚也在向虛擬集聚升級。
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應該更多地蘊含產業生態群落的理念。它首先是一個引致世界先進產業成長的生態群落,圍繞產業成長的制度環境、技術環境、人文環境構成產業生態。是不是地理空間已經不重要了?不是。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適用產業的成長,因為產業成長的生態環境一定與地域條件和歷史文化稟賦有關。但是這是地域的概念,并不局限于狹小的地理空間。虛擬集聚擴展地理空間更適合先進制造業的成長。
為了制造業回歸,美國已建立了九大制造業研究院。我國也正在打造新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從2016年6月至今,一批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紛紛成立,包括動力電池制造業創新中心,3D打印制造業創新中心,新一代光電通訊制造業創新中心,印刷機柔性顯示新技術創新中心,智能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智能傳感制造業創新中心,集成電路創新中心等。這七個國家級制造業研究中心均位于北京或上海。無疑,這些制造業創新中心都會是相應的制造業集群的主力,但并不會每個制造業集群都位于它們所在的地理位置,因此,可以想像,虛擬集聚肯定會成為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空間組織形式。
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戰略選擇
從世界級新興產業著眼
世界級新興產業對哪個國家而言都是新的,大家在同一起跑線上,這使得我們能夠有機會成為世界領先。進入新世紀以來,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正孕育興起,在這一關鍵歷史時期,搶抓競爭制高點,確立主攻方向,引領產業變革成為重要發展命題。
中國的互聯網行業雖然起步稍晚,但發展迅速,已經成功躋身世界前列,不僅擁有全球覆蓋最廣的寬帶網絡,更擁有規模最大的網民群體、增長最快的信息消費和應用的市場,是世界最大的數據庫資源,是滋生新一代信息產業及與制造業融合新產業的最肥沃的土地,是令世界各國羨慕的產業發展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世界正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時期”,為我們指明了今后的發展方向。我們已經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上占有優勢,譬如在新一代網絡尤其是五代通信網絡在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傳輸和光交換方面,應該可以達到國際高端水平;又如物聯網的發展,全國數百個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為此提供應用場景。這都是其它國家所不具備的優勢。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已成為制造強國的基礎要素的當下,我們所擁有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優勢,是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堅實基礎。但我們也要看到,發達國家也在發力。譬如量子信息,雖然我國正在這一領域投入巨資,但歐盟已發起了長達10年的量子研究計劃,美國眾議院科學委員會也將推出一項為期10年的國家量子計劃。搶占先進制造業高地,制造業強國都在使出渾身解數,競爭將是白熾化的,當然這也是我們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重要動力。
從戰略性產業著眼
我國有全面系統的工業體系,而發達國家的工業體系是在國與國之間進行分工的,即便是美日德三強也無一擁有全面的工業。中國工業的全面性不僅使我們成為全球制造業大國,而且使我們和任何一個發達國家單個相比,都具備“他無我獨有”的產業優勢。從一般技術和產值及利潤來看,幾乎所有的產業我們都能進入前五,有的還能進入前三甚至第一,不論是高技術制造業還是發達國家早已放棄的低端產業我們都能通吃。戰略重要性體現在或是工業制高點,或是國防需要,或是支撐其它行業發展的基礎。趁培育世界級先進產業集群的東風,在重點領域和重大工程中更進一步地細分戰略重要性,并根據科學方向是否明朗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大小來確立優先級,選取那些優先級高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加快發展。
【本文作者為中山大學產業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
責編:董惠敏 / 賀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