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浪潮中,各國文化發展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基礎上不斷激發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成為當前的重大課題。我們不僅要大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取舍上張弛有度,還要積極參與世界文化交流,為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諧發展貢獻中國力量,使世界文明之園萬紫千紅、生機盎然。
【關鍵詞】文化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交融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不斷激發中華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是當前的重大課題
文化結構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脈絡,能夠深刻反映一個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核,是文化本體之所在。
文化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文化總是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以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進步。近代以來,中華文化遭受了外來文化的沖擊,由此,對中國社會產生影響的種種思潮開始不斷興起,例如洋務思潮、改良思潮、民主主義思潮、新文化思潮等。由于缺乏科學性,這些思潮都未能有效地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中國共產黨人宣揚民主和科學,抨擊封建專制制度和倫理綱常,推動了社會文化的變革與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證明了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正確性。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偉大勝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全面邁向現代化,讓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使具有500年歷史的社會主義主張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功開辟出具有高度現實性和可行性的正確道路,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使具有60多年歷史的新中國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短短30多年里擺脫貧困并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徹底擺脫被開除球籍的危險,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跡,使中華民族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在全球化浪潮中,各國文化發展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基礎上不斷激發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成為當前的重大課題。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在文化取舍上張弛有度
文化的全球化發展,是世界文化融合的大趨勢。世界各民族文化相匯相融,在學習各國先進文化的同時,我們難免受到外來負面思潮的影響。因此,我們不僅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要在文化取舍上張弛有度,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
民族精神在文化的代代相傳中得以延續,成為國家長足發展的力量源泉。中華文化中所包含的民族智慧,賦予中華民族非凡的氣度。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無論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還是面對國際社會的復雜形勢,我們都要堅定不移地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解讀,如制度層面、器物層面,精神層面等。張弛有度地取舍文化,就應當更為深入地認識我們的文化。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社會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之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難免會存在一些落后的文化元素。這些元素既與時代脫節,又難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生活需求,理應揚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因此,我們要結合文化發展規律和當今時代的發展要求,對傳統文化進行張弛有度地取舍。
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文化的鑒別與取舍上,還要增添中華文化的活力,使其永葆生命力。一方面,我們要對中華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使其與當代文化環境和社會發展相適應,與當今時代主題相協調,與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相契合;另一方面,要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力度,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在悠久歷史中形成的文化認同,將中華民族凝結為一個文化共同體,構筑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提升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文化認同,沒有文化認同,文化自信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存在根基和精神內核的中華文化,是難以發揮出文化優勢的。
中國人民的理想和奮斗、價值觀和精神世界,始終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同時又隨著歷史和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與時俱進。我們應繼往開來,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精神指引。
為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諧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隨著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中華文化逐漸走向世界。雖然近年來,一些國家對中華文化有了新的認識,但這種認識和理解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與局限性。加之一些西方國家長期鼓吹“中國威脅論”,造成世界上一些國家對中華文化的誤解。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傳承中華文化,不僅要實現本民族文化的賡續,更要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精神風貌,將中華優秀文化中所蘊含的智慧、價值和理念注入豐富多元的世界文化體系中,不斷推動世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對傳統文化中適合于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我們要積極發揮中華文化的獨特優勢,宣傳“以和為貴”“求同存異”等價值理念,為世界的和諧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在世界文化大融合大發展的環境中,我們應當保持兼收并蓄的心態,做到堅守中國立場,堅持文化自信,積極參與世界文化交流,為世界文化的和諧發展營造有利環境。
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談到:“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推進各種文明交流互鑒,不僅有助于加強國際文化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更有助于提升中國文化的話語權。在推動各國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我們應尊重全球文化的多樣性發展,不以綜合國力的強弱劃分交往對象,了解不同文明的獨到之處,從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使世界文明之園萬紫千紅、生機盎然。
(作者為新疆大學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6年7月1日。
②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5年10月14日。
③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4年9月24日。
④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
責編/王妍卓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