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發言人在近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今年上半年,中央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3.7萬億元,同比增長10.1%,實現利潤8877.9億元,同比增長23%,雙雙創下歷史同期最優紀錄。
上述業績表明央企供給側改革成效顯著,其中尤其是通過優化調整產業布局及兼并重組,一舉兩得的同時,在興利與去弊兩個方向上,有力推動了央企效率提升與功能發揮。
這種雙向推動作用簡單來說,就是在興利方向上,央企重組有利于企業內部資源整合與協同,而在去弊方向上,央企合并不僅可減少不必要的惡性競爭,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機制體制的深層次調整,可以從根子上,部分扭轉國企重規模擴張、輕效率提升的行為偏好。
當然,現實世界的復雜性,決定了重大改觀往往由多重因素共同導致,譬如在央企業績改善背后,除了有自身改革等因素推動,同樣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整體經營環境的變化亦功不可沒。
經營環境的有利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具體來說就是:
其一,持續推進的供給側改革有效壓縮過剩產能,日趨嚴格的環保督察抬高了生產商入場門檻,這些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在客觀上更易于推動上游產品價格上行(例證如,近年來,我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增速顯著高于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速),而這種情況下,國企,尤其是央企,大量集中在產業鏈上游的行業優勢開始得到持續發揮。
其二,在去杠桿、防風險整體態勢下,負債率一路高企的國有企業固然被首先列為降杠桿重點對象,而從結果來看,6月末央企平均資產負債率也的確比年初下降了0.3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5個百分點,不過與此同時,同樣不能忽視的是,由種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非國有企業的杠桿率不出意料地下降更快。數據顯示,2017年末,國企債務占全部非金融企業部門債務的比重為62%,相比2016年末增加了3個百分點。
在二元金融格局下,央企融資便利性方面的相對優勢被進一步強化。近期金融市場加速呈現的重大趨勢性變化之一,就是信用利差顯著擴大,而這種趨勢性變化對于央企的利好在于,即便不考慮其經常從事的資金拆出,可能因為民營企業和低等級企業融資成本明顯上升而獲益更豐,最起碼,由于高等級信用債收益率正跟隨無風險利率大幅下行,央企自身的融資成本實則是在不升反降。
所以說央企業績大幅改善,體現出了內、外因共同推動事物發展的統一性。接下來,格外需要重視的一條經驗是,在俗稱“日子好過”的情況下,改革有可能在相對寬松的氛圍下更快推進,但是也有可能,改革的迫切性反而被不恰當地沖淡了,因此,這就要求長期背負中國改革難中之難的國有企業及國資監管者,務必要正視國企改革的長期性與艱巨性,要盡可能利用好當前相對有利的經營環境,趁熱打鐵地推動改革持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