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前沿理論 > 正文

以擴大進口推動高質量發展

隨著跨國公司的全球布局,全球價值鏈分工進一步深化,多數產品不再由一國獨立生產,而需在全球采購原材料與中間品。由此,進口和出口密切相連,進口是為了出口,出口拉動了進口。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在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出口導向模式中,進口曾起到重要的作用。隨著內外部條件的深刻變化,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后加工貿易在中國貿易總額的占比不斷下降,進口對經濟的作用從拉動出口開始向更廣范圍拓展。

優化供給擴大消費

從需求結構來看,隨著我國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需求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從化妝品到馬桶蓋,海外購物疊加海外旅游成為一大時尚;從芯片到飛機發動機,重要產業的“卡脖子”技術也不得不進口。人民需求快速升級的同時,國內供給明顯滯后,需要綜合加以應對。

從供給結構來看,擴大進口是必然趨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出了當前供給端的問題,既要挑戰供給量,又要調整供給結構。特別是,在高新技術產品、創意產品、高端名牌等領域,中國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進口是補充供給不足的重要渠道,也是實現后發優勢的必經之路。

進口不僅有助于填補國內短缺、優化供給結構,而且還對國內需求的培育具有積極作用。

第一,有助于形成新的消費熱點,可以刺激和帶動國內消費。比如,移動電話、筆記本電腦等都是先通過進口帶來新產品、刺激新需求,再帶動國內的生產制造乃至出口。

第二,有助于拓寬消費偏好,促進消費增長。一般來說,進口商品的質量、功能高于國內現有產品,或者多為國內稀缺品。進口品增加了對高層次產品的消費選擇,拓展了消費偏好的選擇空間,有助于推動國內消費升級。比如,好萊塢大片、日本動漫等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國內觀眾對科幻電影、動畫片的偏好,并刺激相關需求增長和產業發展。

第三,有利于降低產品價格,提高消費總量。中間品進口可以發揮中國的后發優勢,降低產品研發成本、制造成本,進而降低產品價格。比如,小米、OPPO、VIVO等國產手機的芯片、顯示屏、內存等大量依靠進口,這是相關產品價格便宜的重要因素之一。

補齊行業發展短板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不少產業的關鍵零部件、核心基礎材料、高端裝備等需要進口。在此情形下,一方面要防止陷入進口導致的技術低端鎖定陷阱,另一方面要繼續取長補短,推動產業創新和轉型升級。

要發揮進口的競爭促進作用。競爭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動力。進口能夠豐富國內整體產品的供給,有助于優化競爭格局。進口品的增加,對國內相關替代產品會形成較大的競爭壓力,倒逼國內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人才引進,加快技術進步、提高產品質量。比如,早先家電產品的進口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國內家電行業的競爭,海爾、格力、美的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司就是在這樣的沖擊下快速成長起來的。

要發揮進口的產業配套作用。進口對產業配套的作用,在不同產業發展階段各不相同。在產業發展初期,國內要素起到啟動產業發展的作用;在產業發展中期,借助進口品可實現產業規模的擴大;在產業發展后期,進口的作用將轉向提高產業發展質量上。因此,進口可模仿、可吸收的高新技術產品,有助于推動產業配套升級。

要發揮進口的產業均衡作用。各大產業的均衡發展,才能提高經濟的抗風險能力。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的產業空心化,一個原因就是產業國際轉移過快而國內新產業培育沒有跟上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日本才慢慢走出空心化的陷阱。中國臺灣地區在本世紀初也碰到類似情形,電子行業快速遷移,一些品牌隨之失去競爭力,產業陷入癱瘓。就此而言,進口需服務于產業的均衡發展,要以進口來彌補國內弱勢產業的技術不足,而不是相反。比如,進口國內緊缺的抗癌藥物和藥物中間品等,就有助于迅速補齊醫藥行業發展短板。

促進“產學研用”聯動

從單純購買產品滿足消費需求到以進口激發自主創新,是進口在不同發展階段所具有的差異化功能。進口是發展中國家通過逆向創新發揮后發優勢的重要途徑之一,有助于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對中國經濟而言,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提高科技水平是關鍵,關鍵在于以進口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要發揮進口的分工效率作用。國際貿易是國際分工的結果,也是國際分工深化的原因。隨著全球價值鏈分工日益細化,當前的進口是以跨國公司為主導、以投資為驅動力的生產要素國際流動。它將國際分工從簡單的基于成品的勞動分工層面,延伸到基于生產要素國際合作的分工效率提高上。零部件和中間品進口量超過成品進口,是這一分工效率的具體表現。例如,蘋果手機、波音飛機等,就是通過進出口完成全球要素合作的。從更大范圍來看,任何經濟體的高質量發展都離不開全球化,要在擴大開放中適應開放,要更高水平地發揮進口作用提高分工效率。

要發揮進口倒逼改革的作用。中國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進口品作為一種外來事物,有助于打破國內的市場壁壘,倒逼企業改革。經過40年快速發展,一些領域出現了市場壟斷的情況,甚至形成了若干寡頭的局面。壟斷對經濟影響的弊端不斷涌現,尤其是壟斷導致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下降,不利于技術進步,將危害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開放倒逼改革是一個成功的經驗。我們要進一步發揮開放的積極作用,推動內部的制度調整,進行漸進式改革。除軍工、信息安全等若干敏感行業采取若干進口限制外,其他行業都具備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基礎。

要發揮進口的裝備奠基作用。高端裝備是推動產業革命的基礎性生產資料,相關產品進口有助于提升整體產業效率水平。目前,進口裝備在多個行業中具有支撐生產線的關鍵作用。中美貿易摩擦進一步凸顯掌握核心裝備的重要性。一方面,要正視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繼續進口高端裝備,并跟蹤模仿高新技術產品。為此,要進一步完善與落實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用好進口政策,扭轉“重引進、輕創新”的局面,推動引進與創新協同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大研發力度,注重基礎科學研究,促進“產學研用”聯動發展。

提升全球治理話語權

新時代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作出更大貢獻的偉大時代。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將不斷增大,“大市場”是一個重要優勢。我們要利用好進口,為其他國家創造發展的“便車”,以此來提升在全球治理中的影響。

第一,擴大進口向世界表明中國對外開放的決心,以此來換取對等開放。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是新時代推動更高質量對外開放的莊嚴承諾。2018年11月在上海召開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具體舉措。我們不刻意追求順差,真誠希望擴大進口,實現經常項目收支平衡,但開放應該是雙向的,解決逆差需要進口與出口雙管齊下。在擴大開放的同時,中國要推動相關發達國家對于正常合理的高技術產品放開出口限制。

第二,利用“大市場”優勢,擴大中國影響力。中國擁有龐大的消費人群,在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金融全球化和生產一體化的今天,不管是航空、汽車,還是計算機、互聯網,幾乎所有行業的跨國公司都離不開中國市場。因此,以進口彰顯中國的實力,既有基礎,也有條件。這里面,戰略要制定精準、收放自如,尤其要注重管控風險。比如,要利用好市場優勢,防止“買啥啥漲”的弊病,不做市場中的“冤大頭”。

第三,進口國際商品,提升中國話語權。當前,國際投資貿易規則面臨重構,中國參與全球化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期。從規則適應者到規則制定參與者,是中國國際地位變化的重要標志。美國主導的新一輪貿易投資規則出現波折,但所謂自由化、高標準的規則方向不會改變。在這方面,中國可以有更多的積極作為。

[責任編輯:楊子璇(實習)]
標簽: 擴大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