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地區有著明顯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第一是歷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第二是地產資源豐富,有較好的礦產和林果業資源;第三是交通環境已經逐步改善,區位優勢逐漸顯現;第四是森林覆蓋率高,生態環境優勢顯著;第五是地處革命老區,國家的政策扶持力度較大。同時,百色地區也存在一些不足,影響了當地的發展。首先是山地眾多,可利用的耕地面積少;其次是石漠化嚴重,難以發展山地經濟;再次是人均耕地少,多屯分散,基礎設施建設較落后;最后是各縣降雨多,但卻缺少湖泊水系,難以儲存。針對以上情況,百色市要努力發揮優勢,補齊短板,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起來。
第一,調整農業結構。針對百色的喀斯特地貌和氣候條件,當地可選擇種植高附加值的特色林果業,發展附加值高的畜牧產業。要大力發展有機無公害綠色種植業,調整養殖業結構,優選優養。同時,還要打造特色農業產品,做好鄉村農特產品的市場推廣。
第二,建設宜居鄉村。為實現人畜分離的布局規劃,防止傳染病,當地政府可以在村邊集中建立豬舍羊舍、牛圈雞棚,進一步改善村民的衛生居所條件,做好鄉村污水處理,開展鄉村文明衛生培訓,派駐鄉村醫生,培養村民健康意識。同時,還要盡早恢復少數民族鄉村建筑風貌,把民族文化表演、民族節慶活動和旅游業相結合。
第三,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圍繞百色12個縣(市、區)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歷史紅色資源、山地綠色資源,當地可開展特色旅游,帶動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建設,以旅游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百色有許多旅游資源可以開發,比如天坑、溶洞資源等,也可以大力發展綠色養生運動、探險旅游、紅色旅游等形式,使民族文化旅游成為百色旅游業的一大亮點。
第四,加大貧困地區人口移民搬遷力度。百色應以鄉鎮為載體,做好貧困人口就近移民安置,堅持小屯并大屯、小村變大村,實現貧困人口由分散到集中的轉變。
第五,推動產業振興。百色要大力促進產業創新發展,一是要在鄉鎮發展農特產品初級加工園區,安排移民就近就業。二是要建立鄉村種植養殖基地,逐步把農民培養成為專業種植戶,實現鄉村種植養殖基地和鄉村農特產品初級加工集聚區建設,逐步形成食品產業園區的閉合式產業發展模式。統一對農民進行培訓,引導其利用電商經營模式,構建一村一品牌、一鎮一產業、一縣一特色的發展業態。三是要建立完善的鄉村管理體系,成立專業化的農業協會,打造專業化的農業協會與農戶相聯系的發展模式,培養職業化農民、經營性農業協會組織或合作社。
第六,振興鄉村文化。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鼓勵鄉賢回鄉參與建設,是振興鄉村文化的必要之舉。因此,我們著力要提高鄉村居民的文化素質,培養鄉村人才,鼓勵優秀人才回鄉發展。
第七,制定科學嚴密的規劃方案并進行超前探索。建議打造百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發展實驗區,推動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圍繞百色的綠色種養殖業、綠色食品飲料產業、商貿服務業、紅色旅游產業、醫療養生產業等方面做好一系列的規劃和探索。
責編/王妍卓 牛牧瑤(見習)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