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國務院關于支持山西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要求我省通過改革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鄉一體化重要論述的戰略部署,也是山西轉型發展、全面實現小康和現代化目標的迫切需要。
充分認識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意義
城鄉一體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城鄉一體化發展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他強調,要建立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鄉一體化的重要論述,是對城鄉關系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準確把握,是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公平共享發展的新發展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實踐指導意義。
城鄉一體化是山西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促進城鄉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從城鄉居民收入看,2016年我省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7352元、10082元,城鄉居民收入逐年提高且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鎮居民。從公用設施水平看,我省建制鎮的燃氣普及率為18.42%,污水處理率為12.8%;我省建制鄉的燃氣普及率為12.4%,生活垃圾處理率為32.7%;我省行政村燃氣普及率為6.47%,生活污水處理率為9%。由此可見,要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就要通過城鄉一體化補上農業農村發展這些短板。
堅持鄉村振興戰略與新型城鎮化戰略協調推進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城鄉一體化的必然選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把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暨脫貧攻堅會議精神落到實處,既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又要打好深度脫貧攻堅戰。一要立足優勢,加快現代特色農業提質增效。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引導城市工商資本投入農村,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規模適度的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以及跨區域、跨產業的聯合社、龍頭企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有效增加農民收入。二要把深度貧困村整村搬遷和礦區生態治理搬遷作為農民穩定脫貧的根本支撐。“十三五”期間,山西要完成3350個深度貧困自然村90萬貧困人口的搬遷任務,同時要完成采煤沉陷區40萬人的治理搬遷任務,這就要求我們要統籌解決好“人、錢、地、房、樹、林、穩”等關鍵問題,確保搬遷農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一要提升太原都市區的集聚輻射功能,打造具有省際競爭力的區域增長極核,加快建設完善地鐵、快軌等交通設施網絡,把產業集群布局與城鎮功能完善、城鎮組團空間優化、城鄉發展統籌考慮,發揮“龍頭”引領作用。二要加快市級中心城市擴容提質和行政區劃調整,擴大中心城區行政范圍,帶動城鄉區域一體化發展。三要加強城市與開發區的空間統籌,提升開發區的綜合服務功能,推動周邊區域融合發展。
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加強城鄉總體規劃引領。到2016年末,我省476個建制鎮有總體規劃的占86%,621個鄉有總體規劃的占60%,編制村莊規劃的行政村占30.2%,自然村占10.4%。為此,我們要充分發揮城鄉規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統籌協調和綜合調控作用,做好全省市縣2035年城鄉總體規劃修編和省域城鎮體系規劃編制,做到一體設計、多規合一,切實解決規劃上城鄉脫節、重城市輕農村的問題。同時,規劃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和發展走勢分化特征,做好頂層設計,分類施策。要把城鄉總體規劃與村莊規劃、鄉村振興“5+1”專項規劃、易地扶貧搬遷規劃、采煤沉陷區治理規劃有機結合,堅持易地搬遷與貧困村提升工程、小城鎮建設相結合,與產業發展扶持措施相配套,形成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的規劃體系,實現城鄉規劃編制、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保護、要素配置和制度安排一體化。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要加強政策創新,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財政轉移支付、城鎮建設用地、中央預算內投資與落戶數量“三掛鉤”機制。落實農業轉移人口的公租房分配和子女義務教育就近入學等政策。整合全省各類人力資源市場和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抓好勞務輸出基地和勞務輸出平臺建設,強化農業轉移人口精準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免費培訓,使農業轉移人口和農村貧困勞動力具備獲取長期工作機會和提升收入水平的能力。
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盤活承包地、林地、宅基地,完成“三地”資源核查確權,切實保障群眾權益。允許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城鄉產權交易市場公開流轉。加快推進整村搬遷的宅基地和采煤沉陷區土地復墾利用,對復墾后的土地分類確權到戶,賦予搬遷農戶相應的承包經營權,并與其他土地享受同等權益。落實好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完善宅基地退出、補償、安置、收益分配等政策。
創新城鄉建設投入機制。從財政資金投入看,2016年我省城市財政性市政公用設施建設維護與管理費用支出196億元,建制鎮建設財政性資金投入1.5億元,鄉建設財政性資金投入3348萬元,村莊財政性資金投入4.49億元。為此,我們要建立健全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加快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優先保障對城鄉基礎設施、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建設的投入。要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機制,完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價格監管、運營成本核算、政府補貼、退出安排、政府接管等環節制度。落實和完善融資貸款、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稅費減免等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