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一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要求我們在工作中必須要堅持做好美麗鄉村建設的統籌規劃,分類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堅持做好美麗鄉村建設的穩步實施,激發美麗鄉村建設的內生活力;堅持凸顯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人文內涵,促進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互通共享。
【關鍵詞】美麗鄉村 “一村一品” 農村環境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在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上,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努力建設美麗鄉村”的目標,建設美麗鄉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正式提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作日程。2017年“一號文件”進一步把美麗鄉村建設提升到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的高度加以規劃推行。
堅持做好美麗鄉村建設的統籌規劃,分類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當前我們對于美麗鄉村建設已經達成基本共識:美麗中國建設離不開美麗鄉村建設,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精神需求得到更大滿足同樣需要宜農宜居的幸福家園,這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共同價值追求。然而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我們還面臨著諸多困難,如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型過程中造成的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傳統鄉村在向現代化新村轉型過程中造成的鄉土鄉情失真、人居環境失衡問題,以及傳統農民向現代化農民轉型過程中產生的認知偏差和行為冒進等問題。為此,我們應該遵循“六個取向”來應對挑戰,解決矛盾,全面推進我國美麗鄉村建設步伐。
堅持做好美麗鄉村建設的統籌規劃。隨著農村地區經濟不斷發展,農民越來越富裕,其對自身的居住環境也有著較為迫切的改善需求,村民新蓋房屋越來越多,農村基礎設施也越來越完善,尤其在新農村建設的號召下,農村地區發展更是日新月異,煥然一新。但是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則是農村地區建設缺乏統籌規劃,限于管理者和村民的能力、意識等,農村地區交通道路設施、房屋建設、休閑場所建設等呈現出風格不一、標準不一、隨意性大等現象,并帶來一些諸如公共空間被侵占、違規搭建、村道狹窄通行不暢、建筑風貌雜亂不堪等問題,使得美麗鄉村建設呈現出“只建設、不美麗”的狀況。一方面,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房屋建設的協調管理,因地制宜統一設計建筑風貌,制定統一驗收標準,科學設計規劃道路、供水、供電、通訊、衛生間、停車場、休閑場所、商業區等設施。另一方面,在縣域整體規劃上要有所側重,明確定位重點鄉村和一般鄉村、重點功能區域和輔助功能區域,做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分工明確、宜農宜居。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曾出現過一些問題:一些地方簡單地把“新農村”理解成農村翻新、翻建,于是乎“有錢的蓋房子,沒錢的刷房子”“有錢的搞大拆大建,沒錢的搞村容整潔”,千村一律,僵化教條?,F在我們搞美麗鄉村建設,重點在于要體現出農村的美感,應堅持分類推進原則,使不同類型鄉村各展其長,百花齊放,保持美麗鄉村建設的靈活性和多樣性。美麗鄉村建設過程應該遵循農村發展規律,充分考慮客觀環境和資源條件而采取適當的發展模式。一方面,對于城郊結合地區的鄉村,應該利用其相對豐富的資源條件和服務環境,開發中心村建設、自然村改造、鄉鎮生態環境整治等項目,重點發展休閑農業和綠色農業,對接城鎮化發展需求。另一方面,對于偏遠鄉村、純農業區,應該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依據地理和人文特點挖掘特色優勢,分類規劃,分層推進,如依靠紅色資源的紅色鄉村、依靠綠色農業和生態資源的綠色鄉村、具有漁業優勢的藍色鄉村等;再如按照不同人文特點可以分為單民族文化村、多民族聚集村、歷史文化村、現代化鄉村等,通過分類推進可以確保美麗鄉村建設的靈活多樣、“一村一品”。
堅持做好美麗鄉村建設的穩步實施,激發美麗鄉村的內生活力
美麗鄉村建設任務多、擔子重。2017年“一號文件”中將美麗鄉村工作目標設定為:生活垃圾專項治理、治污改廁、田園建筑示范、農村公路運營、安全飲水和河塘整治、農村電網和新能源利用、寬帶光纖入村和公共文化覆蓋共八大方面內容,涵蓋了從物質到精神的全面美化目標任務。為更好完成這些任務,就需要科學設計,穩步推進,而不能罔顧發展規律,盲目求成。為此,一些資金和資源相對充足的鄉村可以整體有序推進,多任務齊頭并進達成目標。而對于一些資金和資源匱乏的純農區、偏遠鄉村,則需要區分側重,優先發展一些投入少、見效快、村民改善意愿強烈的項目,如垃圾集中處置、秸稈還田、沼氣利用、危舊房改造、道路交通建設等,重點整治鄉村臟、亂、差,打造整潔、有序的鄉村宜居生活環境。同時也要在精神美化上下功夫,推進義務教育落實、普及農業科技知識、組織健康的農村文化娛樂活動等,提升村民整體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質。要有條不紊,穩步實施,構建“天藍、地綠、水凈、安居、樂業、增收”的美麗鄉村。
美麗鄉村建設的最終目標是為村民營造宜居宜農的美好生活環境,其出發點和著眼點都是農民這一主體;而美麗鄉村建設也顯然離不開廣大村民自身的自力更生、積極參與,只有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才能讓美麗鄉村建設更具內生活力,也更具持久性。國際上一些國家的鄉村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先進的經驗參考,如上世紀70年代韓國的“新村運動”,就充分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政府提供水泥等建筑材料,村集體提供土地,農民自主提供免費勞動力,因而達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韓國農民在“新村運動”中確實嘗到了甜頭,感到有希望,有目標,因此也就有干勁,有奔頭。我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也要充分尊重村民的主體權益,重視和采納村民的合理意見和建議,急農民所急,想農民所想,要辦急事,辦實事,讓農民得到真實惠,看到好前景,這樣才能夠更好激發村民的參與意識和創造性,共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如果無法激發廣大農民的積極性,那么美麗鄉村建設也必然成為無源之水,無法持久。
堅持凸顯美麗鄉村建設的人文內涵,促進美麗鄉村的互通共享
凝聚鄉愁記憶,延展文化傳承,凸顯人文內涵,應該成為美麗鄉村建設中尤為重要的內容。日本“一村一品”發起人平松守彥就曾說過,一個鄉村、一個地區最值得珍惜和炫耀的資源,就是它的文化印記,這也是鄉村建設最應該倚重和發揚的優勢資源。我們建設的美麗鄉村不僅是外在的美化,更是精神人文層面上的美化,要“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打好生態牌”,哪怕一處歷史人文景觀、一種風俗習性、一首民謠、一種特產,都可以成為一個鄉村獨一無二的優勢資源,美麗鄉村建設就應該圍繞這些獨特的優勢資源做文章,在堅守中求新求變,要做到“即見新村又見鄉音,即見新貌又留古韻”。在這一問題上我國一些鄉村建設實踐同樣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如邛崍市的冉義鎮實施的“小組微生”模式,奉化滕頭村推行的“歷史村落”模式等,都是立足特色人文資源,在優化居住環境、改變老村風貌的同時,也很好地傳承了鄉村特有的歷史文化印記,凸顯了獨特豐厚的人文內涵,升華了記憶中的鄉愁。
美麗鄉村建設中堅持的互通共享,互通的是信息、理念,共享的是資源、成果。我們開展的美麗鄉村建設必然需要立足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城鄉統籌的大背景,也要利用這些契機全面促進城市資源向農村地區覆蓋、基礎設施向農村地區延伸、政策制度向農村地區傾斜,要讓廣大農村群眾享受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成果,以城市發展帶動美麗鄉村建設的全面推進。這其中,政府尤其要發揮重要的引導、支撐作用,要持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在農村地區大力興建公路、通訊、電氣、供水等基礎設施;要引導金融機構向農村地區傾斜,完善農村地區信貸抵押機制,給予美麗鄉村建設以必要的金融支持;要全面深化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用地入市權等改革,盤活農村優勢資產,由此確保美麗鄉村建設的后勤保障和資源投入工作,打通美麗鄉村建設融合城市發展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為天津農學院人文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天津市教委科研計劃項目“天津市美麗鄉村發展模式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142148)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高博、李桂花:《農村環境問題:表現、成因及解決》,《理論與改革》,2016年第4期。
②侯飛:《“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探析——基于第三方測評的實踐思考》,《江西農業學報》,2017年第10期。
責編/姜成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