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發展要體現為了人民的價值內涵
文化是人類社會的產物,體現了人類智慧。一直以來,尊重文化、尊重人民是黨和政府一貫奉行的工作作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會議中多次提出要“以人民為中心”,把改善民生作為黨和政府的奮斗目標。在新時代,重視人民性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和趨勢,要想實現文化產業經濟效益,就要堅定文化產業人民性立場,不能放棄對文化產業的價值理念追求。在文化產業實踐上要準確把握如何發展、為誰發展、發展方向三個“人民性”核心要點。在文化產業發展中要肯定其大眾性,充分開發適合大眾需求的多樣化文化產品,用時代精神和思想理念引領文化產業。保持正確的文化發展觀,堅持文化產業的人民性,以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發展成果人民共享來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達到目的和價值的統一。
在社會發展的前提下,人們在滿足物質生活條件后,更注重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文化產業發展與人們精神文化需求息息相關,尤其是面對物質生活提升、地域、發展差異帶來的影響,只有認真了解新時代人們對精神文化需求的心態變化,才能有針對性地為人民提供個性化的精神文化產品,做到文化產品豐富多元化、滿足不同階層人群需求。文化產品要體現創新發展,既要吸收海外文化產業精華,又要對自身本土文化資源進行挖掘。為適應時代發展,文化產業要與科技相結合,特別是數字、多媒體、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運用,使文化產品無論內容還是表現形式更豐富、更具觀賞性,實現文化產業多層次創新發展,避免文化產品保守僵化、粗制濫造。同時,文化產業發展一定要遵從自身和市場發展規律,要以市場需求來實現資源配置,通過政策引導來推動現代化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產業發展要依靠人民來實現
歷史是人民所創,正是文化的產生和傳承使歷史得以延續,人們不僅通過文化產品傳遞思想,也作為消費者消費文化產品滿足精神需求。在這一傳承過程中,必須重視人民性主體意識,如果失去這種發展意識,文化產業就如同無根浮萍、無源之水缺乏營養,沒有自身特點和思想價值。為此,文化發展要依托人民需求力量,要突出體現人民主體性。
以人民主體性來實現文化產業發展。重視人民主體性在文化產業中的地位,要在文化發展中始終保持人民性優先,這種優先條件要體現在人之于物、社會效益大過經濟效益上。文化產業發展最終目的不是賣出產品,而是通過文化產品提升人的文化素養品質,促使人類社會文明進步才是文化產業發展之道。如果文化產業只顧利益忽視人的存在,一切文化產品內涵都是空洞的,也失去了存在價值。文化產業要體現社會效益的重要性,要體現為大眾需求服務,讓群眾從文化產品中獲得精神愉悅,感受文化生活帶來的快樂。因此衡量文化產業不應以經濟效益為標準,更應看重其帶來的社會效益,通過藝術創新帶來更多有思想、藝術、觀賞價值的文化佳作,為社會不同階層帶來不同品味、有正能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通過文化產品教育影響功能,滿足群眾對文化產品的多樣化需求,推動社會精神文明發展。文化產業要想穩固發展需有長遠規劃,不能只關注眼前利益,要有前瞻意識,對發展前景要有規劃和警戒底線,避免一味追求經濟價值而忽視文化價值,要注重文化產品的藝術生命力,努力打造有藝術價值的新時代文化產品。
文化產業發展要體現人民性。人民群眾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助推力,要激發人們群眾文化創造熱情和活力,形成良性發展態勢。作為文化產業創作者和消費者,人民群眾為文化創作帶來素材和活力,也帶動文化產品消費,最終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獲益者。因此要讓人民群眾對文化創造有新的認識,通過人民群眾的創作意識來引導影響文化產品內容和質量,通過現代多樣化交流平臺向人民群眾展示,為大眾提供優質文化作品。國家對文化產業發展要提供鼓勵政策,通過創新發展和創意轉化,增加好作品產量。政府通過制定文化產業發展優惠政策,完善產權制度,尊重保護原創文化。政府聯合文化機構加強對文化創意人才培養機制的建立,鼓勵優秀文化創意轉化為文化作品,同時深化文化產業體制改革,發揮市場資源配置調節優勢,去除傳統落后不合理體制機制束縛,鼓勵文化產業間的合理競爭,不斷解放生產力、激發文化產業創作活力。
文化產業發展要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文化見證了民族發展傳承,是人民的精神寄托,它具有普惠包容性和融合性,特別是將文化作為產業發展時,更體現了其對人類文明發展的主導推動作用。因此,文化的創新與傳承被文化產業重新詮釋塑造,盡管不同地域、民族、宗教文化具有顯著差異,但文化產業作為文化承載傳播平臺本質未變,其發展最終被全人類共有,這也體現了人民性在文化產業上的價值目標。文化產業發展傳播成果不應局限于本國區域,更應從世界角度去發展傳承中華文明,新時代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就應有此擔當和自信。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要立足國情和發展現狀,通過不斷提升本國文化自覺和自信,推動我國本土文化產業發展,要深挖傳統文化元素,不斷拓展創新,以滿足不同文化階層群眾的多元需求,通過文化產業發展帶動我國文化事業繁榮。同時,我們要以創新開拓心態,用更高的視角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方向作出新的定義,要積極走出國門參與世界交流,以展現中國獨有的文化藝術魅力,滿足世界各國人民對文化藝術的需求。中國文化產業積極走出去,融入世界文化中,有助于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價值,實現文化產業全球共享。
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離不開人民性,這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價值體現。通過文化產業有序傳播也能體現出人民性在其中所起到的促進作用。新時代文化產業發展要在技術手段上不斷推陳出新,通過與世界文化溝通交流,實現文化成果全人類共享,從而實現文化產業發展的最終目標。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堅持人民性原則,依靠人民群眾、為滿足人民需求而發展、實現文化產業成果人民共享,將文化發展目的、價值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我國文化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同時還能有助于融合世界文化,推動全球文化共同繁榮,這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產業的根本目標,通過文化產業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動,實現文化產業在人民性意蘊下發展進步。
(作者分別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政專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雙線’智能化評價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7SJBFDY49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范玉剛:《牢牢把握新時代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常態”》,《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第3期。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