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新媒體令高校思政活起來

核心提示: 當前,新媒體呈現出碎片化、生活化、融合化等特征,極大拓展了大學生接收信息的深度和廣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融入新媒體環境,占領輿論引導的制高點:要加強群體教育,提升媒介素養;強化主導思維,拓展教育功能;加強媒體監管,控制輿論導向;利用碎片時間,加強權威引導,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摘要】當前,新媒體呈現出碎片化、生活化、融合化等特征,極大拓展了大學生接收信息的深度和廣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融入新媒體環境,占領輿論引導的制高點:要加強群體教育,提升媒介素養;強化主導思維,拓展教育功能;加強媒體監管,控制輿論導向;利用碎片時間,加強權威引導,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關鍵詞】新媒體 高校 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推動新媒體成為教學的輔助技術手段是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目前來看,大學生接觸和使用新媒體已較為普遍,與此同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利用新媒體技術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利用新媒體平臺和工具,創新思政工作方式方法,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

新媒體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手段、內容的革新

新媒體是指依托網絡數字技術、移動技術,通過電腦、手機、IPAD等移動智能終端呈現出的多元化媒體服務模式。相較于傳統媒體的單一宣傳功能,新媒體的功能范圍大大拓展,包涵服務、協調、傳播、反饋等。當前,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推動教育環境由現實向虛擬轉化。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面對面”“一對多”的,新媒體出現后,高校思政教育手段及模式開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一對一”“多對一”開始成為主要的教育方式。教育虛擬化、選擇化、數字化、智能化等特征開始逐漸顯現,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樣化的手段選擇,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引導功能。

二是推動教育手段由單一向多元轉化。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課堂為“主陣地”,輔以討論交流、多媒體展示、參觀見習等形式,這樣的教育方式已經延續了幾十年。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融合后則出現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無論是教育主體思維、內容、重點,還是時間、選擇、互動、交流等方面,都出現了極大的變化。我們可以依托新媒體的特征,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表現形式。

三是推動教育內容由縱向到橫向轉化。傳統教育內容大多是按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進程而設計的,教育時間、步驟、內容等方面都能夠體現出其縱向發展的特征,因為這種發展模式與人的思維進程相一致。但是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受時間、空間影響較大,如果學生不及時參與,那么只能通過筆記記錄的方式對課堂內容進行回顧。新媒體出現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靈活,大學生通過新媒體能夠接觸大量“外界”的知識,可以與課堂知識進行比較學習,讓自身的知識結構縱橫交織,進一步豐富知識體系。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群體媒介素養的差異性較大。所謂的媒介素養指的是群體對于新媒體的接受與應用能力。從高校新媒體應用情況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媒體的意識和實踐仍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教師群體對新媒體的認知及使用技術不足,媒介素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同時,新媒體的硬件配套不足,很多新媒體無法彰顯其巨大的功能價值。多數學生群體通過電腦、手機等各種應用已經適應新媒體環境,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無法與學生需求有效對接,會降低教育效果。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功能逐漸消散。由于新媒體呈現出碎片化、生活化、融合化等特征,極大拓展了大學生群體信息接收的深度和廣度,高校不再是學生接收知識唯一的“信號源”,在多元思潮和價值觀的沖擊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挑戰性。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才能真正被大學生關注、認可。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功能在降低,因此高校必須要注重多方面引導和融合,有效引領大學生的思想理念。

再次,教育環境更加復雜。隨著新媒體功能的日益強大,所有智能終端的擁有者都可以成為自媒體,他們在接受外來知識的同時,也在向外傳遞自己的感悟。教育、傳播、反饋等功能融合在一起,使輿論環境呈現出一種更為復雜的狀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強制性、教化性特征,如何讓大學生群體更好接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是我們亟待深入研究的課題。

最后,教育權威特征逐漸弱化。在傳統思維中,高校一向是教育成果、思維創新、實踐推動的先行者,具有極強的權威性特征,早期高校自主建立了意識形態宣傳陣地,如清華大學的“紅色網站”、北京大學的“新青年”、南京大學的“啟明網”等,一度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但隨著新媒體功能的不斷拓展,教育主體的權威特征逐漸弱化,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在接觸海量信息的同時,受多元價值觀的影響,開始有了更加多樣的訴求和觀念。

高校思政教育要融入新媒體環境,占領輿論引導的制高點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新媒體技術和平臺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很多領域的創新發展起到很強的帶動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要融入新媒體環境,占領輿論引導的制高點,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旺盛的生命力。

加強群體教育,提升媒介素養。高校必須要加強硬件、軟件投入,形成強大的資源優勢,加強對群體思維的教育與引導,全面提升教師和學生的媒介素養。就教師而言,要圍繞“如何選擇和使用網絡資源”“如何依托新媒體加強引導”等主題進行學習培訓,使其能夠應用新媒體手段去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就學生而言,要對其進行更多元的引導,要讓他們學習如何鑒別錯誤思潮,如何在復雜的輿論環境中保持主流的價值認知。

強化主導思維,拓展教育功能。必須要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思維,繼續發揮其強大的思想引導、糾偏、教育功能,引導和培育大學生。鑒于網絡上紛繁復雜的海量信息對學生思維的巨大影響力,教師必須要充分考慮新媒體應用的無界性、即時性、自由性等特征,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讓他們在吸納外來知識時樹立防線。可以考慮在校園覆蓋區域設置“綠色屏障”,及時發現網絡傳播信息新情況,有效隔離錯誤信息,及時引導和糾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

加強媒體監管,控制輿論導向。隨著手機智能終端的不斷普及,大量應用程序開始出現,目前影響較大的有今日頭條、微信、微博、QQ等,而依托新媒體框架也出現很多APP應用程序,可以說新媒體功能正處于開發融合階段。為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針對性,必須要建立媒體監督小組,及時搜集、整理各種信息資源,并將其整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從而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應建立屬于自己的APP,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接收信息,從而引領輿論走向。

利用碎片時間,加強權威引導。“碎片化”是新媒體最為重要的特征之一,除去大學生集中教育時間,其大部分時間都呈現出零散狀態,對外界信息源的接受往往是“碎片化”的。因而,新媒體能夠迎合大學生群體在候車、就餐、睡前等各時段的需求。相應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將教育資源進行“碎片化”處理,同步影響大學生的學習生活。

(作者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王金寶:《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沈陽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②王蘭:《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西華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責編/陳楠 趙橙涔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谷漩]
標簽: 思政   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