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力發展自貿區,促進跨境電商發展,打造服貿新亮點
“加快發展跨境電商,不僅有利于更好滿足群眾消費升級和國內發展需要,而且有利于穩定外貿進出口。”李克強總理在7月1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要抓住這一外貿新增長點,進一步總結好經驗、好做法向全國復制推廣。”
1、推進跨境電商示范區建設,實現買全球賣全球一站式服務,讓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更好結合
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國務院批準設立的杭州等13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取得積極成效,跨境電商成交額連續兩年增長1倍以上。未來國家將會推動跨境電商在更大范圍發展,擇優選擇電商基礎條件好、進出口發展潛力大的地方,并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傾斜,在北京、呼和浩特、沈陽、長春、哈爾濱、南京、南昌、武漢、長沙、南寧、???、貴陽、昆明、西安、蘭州、廈門、唐山、無錫、威海、珠海、東莞、義烏等22個城市新設一批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促進跨境電商發展,眼睛要向外,不僅要方便國內老百姓購買國外商品,更要推進“雙創”和小微企業的產品對外出口。
2、政府政策的逐步開放與加大支持,讓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更好結合
1)政府各相關部門將會在實踐中完善配套政策,支持跨境電商健康快速發展,打造外貿增長新亮點,保持住我國出口大國的應有地位。
2)深化外貿領域“放管服”改革,以跨境電商為突破口,在物流、倉儲、通關等方面進一步簡化流程、精簡審批,完善通關一體化、信息共享等配套政策,推進包容審慎有效的監管創新,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和業態創新。
3)增加國外有競爭力的產品進口,鼓勵企業加快建設“海外倉”和全球營銷網絡,打造跨境電商知名品牌,積極開拓多元化市場,促進外貿穩定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
3、加強跨境電商的稅務改制及支持
跨境電子商務作為一種電子化的、新型的跨境進出口貿易模式,有著其特有的優勢。它的出現不僅對傳統貿易進出口和實體經濟帶來了新的挑戰,也對稅收制度、稅收政策、稅收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跨境電子商務作為新興產業,給我國原有的稅收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對現有的稅收政策和稅收制度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2016年3月24日,財政部、海關總署及國家稅務總局發布新政,規定自2016年4月8日起,跨境電子商務進口物品取消按郵寄物品征收行郵稅納稅方式,改為按貨物進口征收關稅、消費稅、增值稅。
舉個例子:稅改前,消費100元跨境化妝品,按照50%行郵稅、50元以下忽略不計的規矩,實際是免稅的。稅改之后,如取整數100元計算,須交100×17%×70%的增值稅+100×30%×70%的消費稅,稅負合計32.9元。相比之下,買單價高的化妝品,稅費卻是有所下降的。原政策下,“海淘”一套1000元的化妝品,即需繳納1000×50%=500元總稅金。稅改后,購買原化妝品需要征收10 0 0×17%×70%的增值稅+1000×30%×70%的消費稅,合計329元總稅金,共節省稅金171元。
隨著新稅制的落地,有效平衡了低價品類與中高端品類的價格關系,價格反差之下,讓中高端品類的性價比更為突出。對此有分析指出,新政后利空最大的當屬100元以下的低檔進口化妝品,這其中以很多人最青睞的韓國化妝品受影響最大。而歐美市場的高端消費品所受影響不大。并且優化了供應鏈,加強監管山寨貨或者水貨,規范市場流通渠道。對規范整個跨境電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提倡國家大力扶持跨境自貿區企業,按照國家現有稅收制度征收關稅、消費稅、增值稅。但是給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政策,不違反市場交易持續的自貿區優良企業給予“三征三補政策”,此舉有如下幾種優勢:
大力扶持中小電商企業,保證電商企業利潤空間,杜絕因低利潤誘惑而導致電商企業以靠賣假貨或者水貨來牟利的畸形現狀。
通過稅收獎勵政策,鼓勵優秀企業間的競爭,使企業從供應鏈的源頭到售后都能充分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以消費者的利益與安全為首要目標,規范企業運營,促進電商行業健康發展。
稅收降低后,可以提高消費者上正規電商網站購物的頻率。由于稅收過高,很多消費者會選擇所謂的代購購買國外產品,而實際上,一個是貨物的源頭無法有品質保證,并不保真,二是國家稅收蒙受了巨大的損失。自貿區的建立可以吸引非常多優秀的企業,通過電商優勢,實現人在異地,可以直接在電商平臺購買自貿區的所有商品。
除了買全球會因稅收的降低受大利好,更會促進跨境電商賣全球的發展步伐,有利用中國優質農產品、工業品及服務的大量外輸,這會使得自貿區內的商品交易、人商往來更加頻繁,商品貿易與服務貿易將會充分融合。
目前進出口貿易以大宗交易為主,在全球貿易戰爭中受影響非常之大。而國家通過政策扶持大力推進國家自貿經濟區的建設,通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在WTO最惠國待遇基礎上,相互進一步開放市場,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在服務業領域改善市場準入條件,開放投資,促進商品、服務、資本、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促進自貿區的發展,提倡新零售,此舉能有效的抗衡國際貿易戰對大宗貿易產生的沖擊。
綜上所述,中國與蒙古、俄羅斯及中東國家接壤,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及自貿區建設與開放,有如下優勢:
1、可以充分利用自由貿易區作為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進一步擴大中國與北部各國的出口貿易和轉口貿易,從而提高彼此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和能級,并且創造更多的外匯收入。
2、利用區內的稅收、外匯使用等優惠政策,進一步吸引北部各國的外資;
3、引進俄羅斯為首的北部各國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吸引先進人才;
4、通過在與俄羅斯、蒙古等國的港口、交通樞紐和邊境地區設立自由貿易區,可起到繁榮港口、刺激所在地區和國家交通運輸、物流業發展的作用。
5、通過與北部各國的深度合作,以服務貿易為合作突破點,形成中國及北部各國的特色合作路線,形成合作聯盟,確保聯盟國經濟穩健發展。
6、服務貿易的崛起有助于我國增強在全球貿易中的話語權、主動權、控制權,增強周邊各國與中國的粘性。
此舉不僅能夠有效地促進國家間的政治經濟貿易交流;打破貿易壁壘;充分發揮各國之間貿易及產品優勢;促進優質商品的流通;促進政治經濟交流;更能促進各國的長期友好合作,真正實現一個“地球村”的夢想。
(作者為大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參考文獻:
[1]趙晉平.全球服務貿易的中美差異[J].中國經濟時報2018-7-23.
[2]2018年1-5月我國服務進出口情況[R]. 中國服務貿易指南網.2018-7-11.
[3] 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滯后的原因及對策[J].百度文庫.2016-4-27.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