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式民主對外霸道,論據充足。西式民主對外霸道的原因是西方民主的標準具有雙重甚至多重標準,民主是幌子、是手段,民主的操作在實踐中往往走樣、異化,西式民主的本質是以我劃線。西方以民主之名,對外進行了一系列干涉別國內政的霸道行徑。
【關鍵詞】西式民主 自由 霸道 【中圖分類號】D521 【文獻標識碼】A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以民主和自由的燈塔自居,占據國際道義的制高點。作為爭議長達2000多年的價值觀,不能簡單、武斷地判定民主是好還是壞。對于標榜民主的西方國家來說,民主在國內或有體現,雖然也存在不同的觀點和爭議,但是,西方民主對外霸道,則是論據充足。
民主往往是幌子,實質是利益,特別是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利益
西方民主的標準具有雙重甚至多重標準,并無統一的、公認的標準。符合自身利益的、比較聽話的,即使是獨裁政權,也是可以合作的,甚至是友好的,沒有推翻的必要,西方甚至還要“保護”起來。反之,不符合自身利益、不對自己言聽計從的政權一般都是“非民主”政權,根據情況進行敲打,甚至欲除之而后快。順我者則看好,逆我者則唱衰。同樣是對發展中國家貸款,有先決條件的美國就叫“民主的餡餅”,無附加條件的中國就成為“陰謀的陷阱”。
民主往往是幌子,實質是利益,特別是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利益。“人權高于主權”,民主旗幟便于介入、干涉別國內部事務。推進烏克蘭的“民主”,是為了擠壓俄羅斯;促進緬甸的“民主”,是為了削弱中國的影響;發動“阿拉伯之春”,是因為中東是世界石油的寶庫;建設阿富汗的“民主”,是因為占據中亞“世界中心”的地緣戰略位置,可以有效地遏制中國、俄羅斯、伊朗等競爭對手。
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西方霸權,不是民主,也不是民生。西方通過民主,強制輸出西式價值觀、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甚至“顏色革命”,展示西方強大的“軟實力”,和平演變或武力推翻不喜歡、不聽話的別國政權,打擊主要的競爭對手。無論是在烏克蘭、利比亞,還是阿富汗、敘利亞,西式民主帶來的是戰火紛飛,滿目瘡痍,民不聊生,流離失所。所謂“阿拉伯之春”變成了“阿拉伯之混”。西方通過民主,孤立、排擠、打壓、遏制西方的競爭對手,軟硬兼施。西方情報部門不太方便直接出面的工作,就由“民主”的非政府組織運作,表現出一定的虛偽性。
民主的操作在實踐中往往走樣、異化。民主的背后常常是交易,甚至是武力,不擇手段,實用主義。極端民主的結果,就是無政府狀態,天下大亂、軍閥混戰。民主的結果,往往是一地雞毛。被“民主”的國家,好多從原來和平發展,變成民族互相仇殺、國家分裂。人們的生活水平、國家的經濟發展還遠不如“民主”前。例如伊拉克,以美國為首的“志愿聯盟”的入侵,既打破了伊拉克國內的伊斯蘭遜尼派、什葉派和庫爾德人的三方政治平衡,也打破了中東地區的大國和地區強國之間的力量平衡,使伊拉克變成了各種勢力角逐之地,形形色色的恐怖主義、分離主義、極端主義勢力混雜其中。
西式民主的本質是以我劃線。在西方的觀念中, 民主的對立面,就是非民主、專制、極權、獨裁、暴政甚至“邪惡軸心”“流氓國家”,應予以推翻、消滅。“民主和平論”極力歌頌民主國家之間不會發生戰爭,因為有“民主”機制。這就意味著只有非民主國家是戰爭的根源,因而,非民主國家是非文明的。西方以自身的強勢、優勢對弱勢、劣勢、守勢的非西方發起攻勢。
推廣民主、自由的實質是維護西方在國際社會中的“領導權”
事實勝于雄辯,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美國并不掩飾其干涉其他國家事務的企圖,因為美國自認為有權這樣做。冷戰時期,美國借民主和自由之名,“和平演變”蘇聯東歐,導致蘇聯解體,東歐劇變。1983年里根總統執政時期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成立,至今已近35年。NED由若干相關機構組成,包括美國國際民主研究院(NDI)和美國國際共和研究所(IRI)。美國國會迄今仍然通過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控制著民主基金會的資金,國會還負責組建兩黨制的NED董事會。NED與美國情報部門,特別是中央情報局之間聯系很緊密。NED積極資助了20世紀80-90年代蘇東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如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和捷克斯洛伐克反對派的活動,以及塞爾維亞反對派和異見人士的運動。后來又頻繁活動在包括俄羅斯、烏克蘭在內的世界各地。自1991年以來,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每年都會頒發“捍衛人權和民主”的“民主獎”,分別授予來自俄羅斯、中東歐、阿富汗、非洲及其他國家的“政治活動家”和“異見人士”。
冷戰后國際政治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西方利用“民主”這個“軟實力”幌子,在獨聯體、中東等地積極鼓動“顏色革命”,又稱“天鵝絨革命”,介入和干涉別國內政和選舉,推翻民主選舉產生的領導人,以及在那些不對美國俯首帖耳的國家搞顛覆性宣傳活動,包括制造謠言和假新聞,如烏克蘭“橙色革命”,格魯吉亞“玫瑰革命”,吉爾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等,一度取得了成功。西方還根據不同國家發生“顏色革命”的可能性,起好了相對應的不同的名字,如“白樺革命”“雪松革命”“紫色革命”,等等。后來導致了眾所周知的所謂“阿拉伯之春”,還引發了利比亞政變和敘利亞內戰等。NED如今公開打著推進民主和支持合法抗議組織的旗號,從事以前美國中央情報局秘密進行的活動。其中,尤以烏克蘭多次“顏色革命”和敘利亞動亂為典型。其共同特點是兩國的地理位置和戰略意義特別重要,西方都打著“民主”的旗號強行干涉,結果都比不“民主”時期還要糟糕。
在東西方之間,美國團結歐日等西方國家對付中俄,維護西方的主導地位。在西方盟國內部,防止歐日競爭,危及美國的盟主地位。歸根到底,是維護西方在國際社會的“領導”權和美國在西方世界的“領袖”權,問題不在于推廣民主、人權價值觀,而在于前者。
西式民主顯露出西方國際政治的本質,即以強凌弱,霸道天下
所謂民主,不管以什么高深的定義,歸根到底是眾人對眾人之事進行管理、辦理、治理。由于各國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和具體國情差異,民主具有不同的形式,并且是多元的。比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俄式主權民主。不存在統一不變的、抽象的民主,歐美的民主也不完全相同。美國政治學學者亨廷頓的《第三波:20世紀后期的民主化浪潮》,日裔美籍學者福山的《歷史的終結與最后之人》,都談到了自由民主的“高歌猛進”和決定性勝利,名噪一時。但無論如何,民主的前提應當是,具有民主意識和民主能力的大多數人自覺自愿地“民主”,而非被迫。民主重在實踐而非理論,民主應給他國人民帶來美好、和諧、幸福,要有舒適度,而不是強行輸出、灌輸、逼迫、壓制,以順從自己,舒適己心,不顧別國歷史、國情、文化、發展階段,復制西方民主模式,以力壓人,以勢嚇人,以利誘人等。西式民主顯露出西方國際政治的本質,即以強凌弱,霸道天下。而從人類的發展前景來看,求同存異、包容和諧、文明共鑒、平等互尊、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和平、科學、可持續發展,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新型國際關系建設,才是正道、大道。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導,教育部區域與國別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耿捷對此文亦有貢獻)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項目編號:16ZDA040)和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4BGJ03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美]弗蘭西斯·福山著,黃勝強、許銘原譯:《歷史的終結》,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8年。
②李興耕:《普京的“主權民主”》,《當代世界》,2006年第7期。
③[美]彼得·J·卡贊斯坦、羅伯特·O·基歐漢編著,朱世龍、劉利瓊譯:《誰在反對美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
責編/潘麗莉 胡秀文(見習)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